大眾電影百花獎,於1962年創辦,是中國群眾性的電影獎,由中國發行量最大的電影刊物《大眾電影》雜誌編輯部主辦,由《大眾電影》發放選票,由讀者(群眾)投票評獎,各項獎均以得票最多者當選。1962年5月22日,首屆「百花獎」授獎儀式在京舉行。百花獎之所以用「百花」命名是為了體現「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文藝方針,獎盃為銅質鍍金花神。百花獎也是中國歷史最為悠久和最有群眾基礎的電影大獎。

香港電影金像獎(Hong Kong Film Awards,HKFA)是香港及大中華電影界最重要的獎項之一,創立於1982年,每年由香港電影金像獎協會組織與頒發,旨在鼓勵優秀香港電影的創作與發展的獎項,是香港電影業界年度最重要的活動,一般於每年4月中旬在香港文化中心大劇院舉行頒獎典禮,頒發包括最佳電影、最佳導演、最佳男女主角在內的21個獎項。與金雞獎、金馬獎由數十位專業評審組成的評審團,集中看片投票決定獲獎者的評審制度不同,香港電影金像獎採取的是與奧斯卡金像獎類似的多輪、多人、多層面的電影評審制度,由香港電影導演會、香港電影編劇家協會等13個金像獎屬會會員組成的「金像獎選民」,和評選事務組推薦及邀請的電影業內人士和專業媒體工作者組成的「專業評審團」,經過兩輪投票選出最終得獎者,是由電影人全面主導和參與的電影獎項。

台灣電影金馬獎(Golden Horse Award)是台灣地區主辦的電影獎項,創辦於1962年,當年主要是為了促進台灣地區電影製作事業和表揚對華語電影文化有傑出貢獻的電影人。金馬獎每年舉辦一屆,其中1964年和1974年停辦,1998年台北電影學會另行組織台北電影節與之分庭抗禮。金馬獎的主持人過去常有「一港一台」搭配的傳統,但也有都是台灣主持人擔當的情況。 金馬獎在華語圈中它歷史最為悠久,並且評選條件中不設地域限制、評選對象面向所有華語電影和華語影人的獎項。原由台灣「行政院新聞局」主辦,後由台灣電影事業發展基金會贊助。 金馬獎是台灣為促進華語片製作事業,對優良華語片以及優秀電影工作者所提供的一項競賽獎勵,獎勵了許多優良華語影片及優秀的電影工作者,成為華語影片製作事業最崇高的榮譽指標,對華人電影事業,有很大的幫助和鼓勵。

金馬金像金雞(百花)並稱為華語電影的三金,分別是台灣,香港,大陸三地的獎項,參選的都是華語電影。香港金像獎的參選條件是必須有六名以上的主創主演必須是香港戶籍…其他一些條件都使得這個獎項看起來過於偏向港片,本土化過於嚴重。大陸的金雞獎在05年後和百花獎分開,單數年搞金雞,雙數年搞百花。金雞偏專業性,百花則完全由觀眾投票選出…金雞雖說偏向專業,但近年來各個獎項屢屢上演雙黃蛋的戲碼,13年甚至在五個獎項下了雙黃蛋,這種平均分配照顧人情的行為廣遭病詬,導致其專業性和公信力不斷下降,至於百花獎看看今年得主就知道這個獎是如何自己把自己作死的……華表獎是廣電總局主辦的,政治意味濃厚,近幾年來幾乎沒啥存在感。目前來說華語電影圈最具專業性和公正性的當屬台灣地區金馬獎了,近年來大陸和香港的優秀影片在金馬獎上把台灣本土電影擠壓的幾乎沒什麼生存空間了,今年更是影帝影后最佳導演最佳影片等重要獎項均為大陸地區囊括!島內網友也沒少罵,民進黨甚至揚言要取締「吃裡扒外」的金馬獎,好在金馬組委會能頂住輿論壓力,依舊保持著相對較高的水準,極少收到場外因素的干擾!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