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賀州黃姚古鎮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四周羣山環繞,姚峯和一座座高低起伏的喀斯特地貌石頭山猶如古鎮的一道天然屏障,將古鎮環抱在其中。它位於姚江西岸、小珠江南岸、興寧河北岸,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姚江從東而來,收納了小珠江後轉向南,以“S”形流過古鎮,劃出一個類似八卦圖的軌跡,因此,黃姚古鎮在當地也有八卦古鎮之說,從形態上也非常符合古代風水學中水向東南去的說法。

  黃姚是連接賀江和桂江橫向通道上的一個陸路古鎮,從古臨賀縣、富川縣、馮乘縣通往桂江的梧州存在着一條北陀古道,黃姚位於北陀古道的十字路口,地理位置十分顯要。明清時期,黃姚發展成爲了比較繁榮的市鎮。

  古鎮方圓3.6平方公里,聚居着500多戶3000餘人。很早以前,黃姚只有黃姓和姚姓兩戶人家最先落籍定居,北宋開寶元年(972年),一位叫楊文廣的將軍率部到昭平平戰亂時路經此地,給取名黃姚,黃姚自此傳開。

  古鎮依地形而建,按“九宮八卦陣”佈局,與自然山水融爲一體。古人講究“好迴旋忌直衝”,認爲房子對着大路,不能藏風聚氣,所以在就有了黃姚兜兜轉轉的街巷。

  古鎮人很巧妙的利用姚江及其他旁系溪流造景,石拱橋、小閣樓、涼亭、古碼頭、古戲臺、古街、古井、 宗祠、廟宇、古民居,再輔以獨特的喀斯特地貌的小山包,營造出一幅似江南,而更勝江南的南國古鎮景象。

  帶龍橋是黃姚古鎮最經典的打卡點,也是古鎮15座古橋樑中最大的階梯石拱橋。始建於明朝萬曆三年,清乾隆二十三年(1759年)重修。 橋面全部用當地的厚石板鋪成,石板之間用特製的鐵卯連鎖,把橋面牢固平整地連成整體,將中立均衡落到橋拱,防止石板日久向兩邊分離。該橋重修至今,依然牢固如初。

  古鎮裏有很多榕樹,一般都有500多年曆史,而姚江邊上的龍爪榕、龍門榕、睡仙榕更是成爲榕樹中的代表,它們體態蒼勁,造型奇特,虯枝縱橫交錯,一直是遊客喜歡的對象。

  閒步古鎮,這裏是移步換景,步步是景,隨便在哪個角落停下腳步,最美的景緻即刻呈現在眼前,將古鎮格局建造得猶如花園一般,竹木森森,清溪環繞,將古鎮建築與周圍的山水融爲一體,這在國內其他地方也是少見。

  黃姚的老街始建於明清時期,全爲灰黑石板鋪墊,現在古鎮完整保存着8條石板街,全長10多公里。安樂街是主商業街,街道上鋪的青石板又長又大,兩旁的商業鋪面是十分典型的嶺南風格,至今仍保存完好。

  300多座明清時期的古民居,房屋多爲兩層的磚瓦結構,建築精美,工藝高超。今天房屋結構及佈局依然完好,這裏依然有有80% 以上的原住民居住在這裏,是名副其實的“活着的千年古鎮”。

  背枕龍脈,環繞三江水,成就了古鎮豐富的物產,“人傑地靈、財富民興”,這也讓黃姚在近千年來一直是方圓數百里最爲富裕的村鎮。時至今日,古鎮人民依然習慣將這些物產醃製成各種美味食品,走進古鎮,除了那古香古色的明清建築,就是那瀰漫在空氣中的醃製醬香味。

  在古鎮,幾乎每家都會做豆豉、豆豉辣椒醬,這些美味都是古鎮人民利用本土盛產的黑豆、辣椒、蒜、姜、鹽、酒等,用的是仙井泉水,再用土著人古老獨特的手工藝製作而成。這些黃姚土產,一度是朝廷的貢品,清代御廚首選的佐料,而今依然是行銷海內外的暢銷特產。

  來到黃姚古鎮,行遊在這古鎮山水之間,怎能忘了帶點黃姚豆豉、黃精、黃姚豆豉辣椒醬。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