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瀋陽4月8日電題:青春,就是用來奮鬥的——記瀋陽新鬆機器人自動化股份有限公司創始人兼總裁曲道奎

  新華社記者王瑩、彭卓

  他摘下製造業皇冠頂端的明珠,是中國最大機器人“王國”的掌舵者。

  他是科學家,是企業家,更是追夢人。他堅信,青春就是用來奮鬥的;他篤定,以祖國的名義拼搏,星空中有更璀璨的未來。

  他,就是瀋陽新鬆機器人自動化股份有限公司創始人兼總裁曲道奎。

  (小標題)我對“機器人”有無限嚮往

  “‘機器人’這三個字令我無限嚮往。”

  作爲全國機器人專業的第一批研究生,曲道奎已經在機器人領域奮鬥了30多年。

  1983年,大學畢業後,曲道奎師從時任中科院瀋陽自動化研究所所長、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機器人技術的奠基人和先行者蔣新鬆,正式打開了進入機器人世界的大門。在這裏,他不僅學到前沿系統的專業知識,更傳承了“敢爲天下先”的拼搏韌勁和科學精神。“老師有一句名言‘活着幹,死了算’,他一生都在身體力行,也把這種奮鬥精神言傳身教給我們。”

  1986年,25歲的曲道奎出任國家863科技計劃一個課題組的項目組長。他廢寢忘食,有一天在實驗室加班到晚上10點多,一邊想問題一邊往外走,整個人撞在玻璃上,手上劃了條大口子。“第二天正巧項目彙報,我就一隻手吊着繃帶,一隻手做演示彙報。”

  就是這個項目,讓中國機器人從單一機械臂模式,進入了雙手協調控制時代。

  1992年,曲道奎前往德國薩爾大學做訪問學者,德國工業的先進實力讓他認識到機器人的無限潛力價值,堅定“產業報國,科技報國”信念。

  (小標題)創業的艱難,讓奮鬥者更有成就感

  “創業是艱難的。但恰恰是這些艱難,讓奮鬥者更有成就感。”

  在國家“發展高技術,實現產業化”的指導鼓勵下,2000年4月,曲道奎毅然帶領團隊“下海”創業。

  有人說,曲道奎丟下“金飯碗”純屬“犯傻”,可他卻不這樣想。“機器人產業不走市場,就不能有大發展。”

  創業初期困難重重。“我們戲稱自己是‘三無’公司:無產品、無客戶、無辦公場所,‘借住’在自動化所裏。”回憶往昔,老員工李慶傑說。

  “最難的時候,就是最有希望的時候;最艱苦的時候,也恰恰是最能夠前進的時候。”將研究所文化轉爲企業文化,將技術積累轉化爲實際產品,不斷打開市場…… 2007年,新鬆公司在美國通用汽車全球採購中中標,改寫了中國機器人只有進口沒有出口的歷史。2009年10月30日,新鬆公司登陸創業板,機器人第一股誕生。

  如今,新鬆已發展成爲擁有多家控股子公司、國際上品牌產品線最全的機器人上市企業。在5000餘名員工中,研發創新團隊佔比達75%以上,產品成功出口全球35個發達國家和地區,公司市值躋身國際同行業前三位,被業內譽爲“中國智造”升級的重要支撐之一。

  2018年平昌冬奧會“北京8分鐘”精彩亮相,24臺新鬆公司製造的移動機器人耀眼登場,爲世界帶來了一段充滿未來感的夢幻舞蹈……

  (小標題)仰望星空,將夢想與現實相連

  “千里歸來,仍少年。”

  2017年10月,新鬆公司新址、瀋陽新鬆智慧園啓用。這條標語,懸掛在大樓門前。

  這也是曲道奎的心聲。“我們處於人類社會大變革時代,技術突破、模式變革、新業態層出不窮。屬於新鬆的最好成績,永遠不會是過去,而是現在,是未來。”

  新鬆成績斐然,但最令曲道奎自豪的,卻是不同國家、不同膚色的工程師,在職工餐廳喫飯。“他們都是來新鬆交流學習的。過去我們出國交流學習,是端着盤子在人家食堂喫飯。我就期待,什麼時候也會有外國人來中國學機器人?這一天,就意味中國真正成爲了機器人大國。”

  “可能你想不到,我經常讀玄幻類網絡小說。”在曲道奎看來,這些小說主人公身兼俠之大義,歷經磨難方得始終,甚至爲了人類逆天而行。“這和做企業很相似:在面臨困難時敢於打破常規、打破權威,將不可能化爲可能,爲國家、社會創造價值。”

  從懷揣夢想的創業者,到機器人行業的領軍人;從埋首浩卷的科研者,到意氣風發的企業家……這位懷揣產業報國信仰,踐行大國重器理想的先行者,縱然歲月更迭、身份轉變,心中堅守的信條卻始終如一。

  “我奮鬥,就爲了中國人在世界機器人領域挺直脊樑,讓機器人成爲中國製造的標誌性符號。”曲道奎斬釘截鐵地說,“一切都是奮鬥出來的!”(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