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有人自嘲:「現在的孩子就是小祖宗,我們做父母的成了他們的奴隸,給他們做牛做馬的……」

  有一個媽媽分享了一個故事,有一次她生病了,早上叫孩子起牀之後,她給了他一些錢,讓他自己去買早餐,並讓他自己去上學。孩子洗好臉,刷好牙,折騰了一會兒,臨出門時,又跑到她的牀邊,不高興地說:「媽媽,你怎麼忘了往我水瓶裏裝水呢?」孩子臉上忿忿不滿的神情深深地刺痛著我,可她還是盡量溫和地對孩子說:「你自己去飲水機裏裝些水去吧,媽媽忘了……」

  孩子儘管最後還是自己去了,可嘴裡卻不停地嘟囔著,很不高興。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那就是我們做父母的為孩子做得太多,事事都以孩子為中心,把最好的都給了孩子,長此以往,在孩子心裡就形成了這樣一種習慣,所有的一切都是我們應該為他做的,所有的一切都是我們應該滿足他的,所以他們不但不感激我們為他所做的一切,反而常常因為我們偶爾的疏忽而不滿,而對我們生氣。

  有這樣一位媽媽,她在街上擺水果攤,家裡很多的家務活都是孩子做的,孩子每天放學之後,第一件事是洗衣做飯,飯好了,再給媽媽送過去,然後纔是回家做作業,雖然要幫家裡做這麼多事,但孩子的學習成績很不錯,一直在班上前幾名……

  別人問這個孩子:「別的孩子都在玩,而你回家之後要做很多事,你不覺得苦和委屈嗎?」

  農村媽媽的孩子卻說:「媽媽很辛苦,我不幫她,她更辛苦……媽媽帶大我們不易,我長大之後一定要讓媽媽好好休息……」

  家長應該怎麼做?

  1.讓孩子明白什麼事情是他自己的事,應該自己完成

  告訴孩子每天上學是你自己的事情,你應該為自己準備好一切,以前媽媽為你做了,你要謝謝媽媽,如果媽媽為你做了,你就認為是媽媽應該為你做的,這種思想是錯誤的。從今天開始,你能自己做的事情一定要自己做,不會的,媽媽教你……

  2.常常提醒自己不要為孩子做得太多

  他份內的事情一定讓他自己去做,並將一些家務分配給他,讓他承擔作為家庭一員應該承擔的責任,在我們勞動的時候,邀請(並要求)他幫忙,讓他體會我們勞動的辛苦,在我們為他做一些事情之後,就教導他應該對我們表達感謝。

  3.孩子想要的東西不要立即答應他

  孩子有需求時不要有求必應,而是讓他懂得並不是他想要任何東西都可以得到,有一個家長的經驗大家可以借鑒一下。這位媽媽在孩子小的時候就和孩子說,這個世界上有聖誕老人,如果孩子表現得好,就可以在聖誕節之前將自己的一個願望寫在卡片上,聖誕老人看見了就會滿足他的一個願望。於是家長就會給孩子訂一些小目標,比如說成績、幹家務等等,如果孩子達到了目標,就可以寫下願望,家長們再去滿足孩子。

  我們做的太多,只能助長孩子的受之無愧感,我們要時時教導孩子懂得感恩。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