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跟大家聊过不少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电影,有的是令人发指的案件,有的是令人咋舌的奇人异事。

  今天要聊的这部新片也是如此,不过并没有那么沉重。片中的故事之所以能被搬上银幕,是因为它足以被称为“奇迹”——《气球》。

  影片改编自1979年的“东德热气球逃亡事件”——

  9月16日的凌晨,东德两个家庭共8人,乘坐一个自制的热气球飞行了28分钟,成功逃到了西德。

  这场看似突如其来的逃亡,其实暗中准备了一年半的时间。他们经过一次不成功的试飞,换过3版热气球以及N轮改造之后,才逃跑成功。

  影片的人物原型

  这个神奇的故事早在1982年就被迪士尼改编成了电影《偷渡人》,主打家庭主题。

  《偷渡人》

  而今天聊的这部《气球》,不仅口碑超越《偷渡人》,而且还给拍出了惊悚氛围。

  影片开场就用一串真实数据,给观众强调出这场逃亡背后的高风险——12年间,有38000东德人民在逃往西德的过程中失败,其中462人命丧边界。

  因为东德从1960年起颁布了《开枪射击令》,允许边境巡逻员对非法越境者射击。

  侥幸保住一命的,被活捉后也会以“叛国者”的罪名被逮捕入狱。

  不过对男主角彼得来说,即便逃跑如此危险,也好过让自己的孩子们在封闭落后的环境中长大。

  于是,他跟好友甘特开始暗中联手研究、制造热气球,计划趁夜色带着家人逃往西德。

  影片开场不久,他们就等来了一次机会,风向忽然掉转,特别适合热气球跨境。

  但这时甘特却打起了退堂鼓,因为经过他的计算,热气球承担不了两家8个人的重量,实在是太危险了。

  彼得实在不想错过这个机会,最终决定自己一家四口先乘坐气球逃跑。

  但可惜的是,这场逃跑以失败告终。

  因为热气球在潮湿的云层中吸水过多,他们还没飞跃边境,就直接坠了下来。

  虽然全家人都没有受伤,但热气球没法用了,他们只好匆匆返回出发点,丢弃多余的设备后开车离开,假装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

  但没多久,他们的热气球就被边境巡逻员发现了。

  根据热气球的降落地点和事发当晚的风向,军方很快锁定了一个搜查范围。

  不巧的是,彼得的妻子多丽丝发现,自己慌乱中把随身携带的药落在了坠落现场。

  这意味着,军方分分钟就能根据上面的处方签编号查到他们家。

  按照当时的形势,只要被发现有逃跑的迹象,就会被关进监狱。

  多丽丝的弟弟当年就是因为逃跑失败,被关进监狱后饱受虐待。

  一家之主的彼得手足无措,陷入了绝望之中。

  这时他的小儿子提议,再做一个热气球,大家二次逃跑。

  但是当他们去布料店要求一口气买200公尺防水布料时,店家打了举报电话。

  原来军方猜到了他们会再造一个热气球,已经暗中让相关店铺提高预警。

  眼看一家人单打独斗不行,彼得硬着头皮又去找了甘特。

  没想到甘特这次一改态度,打算同他们一同逃跑。

  原来,他马上就要被征召入伍,这时候不逃,自己就有可能永远与家人分离。

  所以之后的情节,就变成了谍战画风,两家大人孩子冒着风险,开启了新一轮的逃跑计划。

  为掩人耳目,彼得和甘特的妻子分头行动,去不同的商店买防水布料,而且一次不超过15公尺,以便快速缝制;

  彼得和大儿子把当初丢弃的设备悄悄捡回来重新改装,尝试解决上次出现的问题;

  甘特则根据之前失败的飞行记录,设计了一个能装下8个人的坚固吊篮,之后就是没日没夜地坐在缝纫机前“造气球”。

  在他们忙碌的同时,好消息从收音机里传来,不久之后当地将刮起强风,风向正合适,简直是老天都在帮他们逃亡。

  但就在他们的计划紧张有序地进行时,军方的调查也取得了进展。

  他们通过证人口供,得知逃跑的人开了辆小拖车,而且是男女两人外加两个孩子。

  原来,彼得一家那晚在逃跑时,曾遇到一个汽车抛锚的大叔在路边求助。

  心虚的他们当即加速开过,没有理会,没想到愤怒的大叔后来就成了关键目击证人……

  不仅如此,低调的买布料行动还是引起了店家的注意。

  军方从店家那里问出了彼得家的车牌信息,就此缩小了调查范围。

  之后,军方根据找到的药瓶走访各个药局,企图查明那个“吃药的叛国者”。

  军方的这些调查原本都是秘密进行,彼得他们无从得知。

  但巧的是,彼得家对面的男邻居正好是政府的“秘密警察”,他被临时调去药局时,被彼得的儿子无意中听到了。

  这个高能预警,让所有人意识到必须立刻行动。

  于是,两家人当晚就驱车来到了预定的地点,火速准备起飞。

  当军方通过药局的线索找到彼得家的时候,已经晚了一步。

  为了抓到这些“叛国者”,军方不惜动用大批巡查人员在路边设卡,并派出直升飞机在空中追捕。

  之后的情节就如同真实事件一样,热气球经过惊险的28分钟后,成功飞过了边境,降落在了西德。

  影片的结尾,来到了十年之后,彼得一家通过电视见证了两德统一,这场惊险的逃亡也就此成为奇迹般的历史。

  总的来说,《气球》是一部讲述为了自由而逃亡的电影,虽然说的是德国的历史,但是并没有给别国的观众以距离感。

  因为在主线故事之外,影片还从人物一闪而过的对白入手,展现了人们在那个特殊时期的遭遇。

  比如片中擅长理科的甘特,是整个逃跑计划的策划师与设计师。用他自己的话来说,要不是条件有限,他连飞机都能造得出来,带全家飞往西德。

  但是这样一个技术人才,却因为生父早些年“叛逃”西德的黑历史,而遭受“连坐”待遇。

  他没有资格进入大学学习物理专业,最终只能靠开救护车谋生。

  但即便如此,甘特还是逃不过压抑的大环境,即将被国家送去军队,为“阶级敌人的挑衅”作准备。

  再比如,片中还有一个情节,说的是当时东德民间流行一个“老太太找原则百货公司”的笑话,借此讽刺国家落后的经济。

  这些细节,其实都源于真实的历史。

  从1952年起,东德大量技术人才和劳动力开始外流。到了1961年柏林墙建立,外流就变成了“外逃”,第一个翻墙的人,正是一个叫舒曼的东德士兵。

  对于那些一心想要逃跑的人来说,墙这边是看不到头的绝望,墙那边是希望和梦想。

  令人细思极恐的是,这样的历史其实离现在并不遥远。建实体墙和无形墙的国家,也不止当年的民主德国。

  而片中那个黑暗中闪着亮光的热气球,正是自由最美的具象化。

  所以说,这部《气球》虽然讲述的是“东德热气球逃亡事件”的历史电影,但观赏性却非常出色,可解读的方式更是非常丰富。毕竟,翻过高墙、追求自由的故事,总是让人心生向往啊。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