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跟大家聊過不少根據真人真事改編的電影,有的是令人髮指的案件,有的是令人咋舌的奇人異事。

  今天要聊的這部新片也是如此,不過並沒有那麼沉重。片中的故事之所以能被搬上銀幕,是因爲它足以被稱爲“奇蹟”——《氣球》。

  影片改編自1979年的“東德熱氣球逃亡事件”——

  9月16日的凌晨,東德兩個家庭共8人,乘坐一個自制的熱氣球飛行了28分鐘,成功逃到了西德。

  這場看似突如其來的逃亡,其實暗中準備了一年半的時間。他們經過一次不成功的試飛,換過3版熱氣球以及N輪改造之後,才逃跑成功。

  影片的人物原型

  這個神奇的故事早在1982年就被迪士尼改編成了電影《偷渡人》,主打家庭主題。

  《偷渡人》

  而今天聊的這部《氣球》,不僅口碑超越《偷渡人》,而且還給拍出了驚悚氛圍。

  影片開場就用一串真實數據,給觀衆強調出這場逃亡背後的高風險——12年間,有38000東德人民在逃往西德的過程中失敗,其中462人命喪邊界。

  因爲東德從1960年起頒佈了《開槍射擊令》,允許邊境巡邏員對非法越境者射擊。

  僥倖保住一命的,被活捉後也會以“叛國者”的罪名被逮捕入獄。

  不過對男主角彼得來說,即便逃跑如此危險,也好過讓自己的孩子們在封閉落後的環境中長大。

  於是,他跟好友甘特開始暗中聯手研究、製造熱氣球,計劃趁夜色帶着家人逃往西德。

  影片開場不久,他們就等來了一次機會,風向忽然掉轉,特別適合熱氣球跨境。

  但這時甘特卻打起了退堂鼓,因爲經過他的計算,熱氣球承擔不了兩家8個人的重量,實在是太危險了。

  彼得實在不想錯過這個機會,最終決定自己一家四口先乘坐氣球逃跑。

  但可惜的是,這場逃跑以失敗告終。

  因爲熱氣球在潮溼的雲層中吸水過多,他們還沒飛躍邊境,就直接墜了下來。

  雖然全家人都沒有受傷,但熱氣球沒法用了,他們只好匆匆返回出發點,丟棄多餘的設備後開車離開,假裝什麼事情都沒有發生。

  但沒多久,他們的熱氣球就被邊境巡邏員發現了。

  根據熱氣球的降落地點和事發當晚的風向,軍方很快鎖定了一個搜查範圍。

  不巧的是,彼得的妻子多麗絲髮現,自己慌亂中把隨身攜帶的藥落在了墜落現場。

  這意味着,軍方分分鐘就能根據上面的處方籤編號查到他們家。

  按照當時的形勢,只要被發現有逃跑的跡象,就會被關進監獄。

  多麗絲的弟弟當年就是因爲逃跑失敗,被關進監獄後飽受虐待。

  一家之主的彼得手足無措,陷入了絕望之中。

  這時他的小兒子提議,再做一個熱氣球,大家二次逃跑。

  但是當他們去布料店要求一口氣買200公尺防水布料時,店家打了舉報電話。

  原來軍方猜到了他們會再造一個熱氣球,已經暗中讓相關店鋪提高預警。

  眼看一家人單打獨鬥不行,彼得硬着頭皮又去找了甘特。

  沒想到甘特這次一改態度,打算同他們一同逃跑。

  原來,他馬上就要被徵召入伍,這時候不逃,自己就有可能永遠與家人分離。

  所以之後的情節,就變成了諜戰畫風,兩家大人孩子冒着風險,開啓了新一輪的逃跑計劃。

  爲掩人耳目,彼得和甘特的妻子分頭行動,去不同的商店買防水布料,而且一次不超過15公尺,以便快速縫製;

  彼得和大兒子把當初丟棄的設備悄悄撿回來重新改裝,嘗試解決上次出現的問題;

  甘特則根據之前失敗的飛行記錄,設計了一個能裝下8個人的堅固吊籃,之後就是沒日沒夜地坐在縫紉機前“造氣球”。

  在他們忙碌的同時,好消息從收音機裏傳來,不久之後當地將颳起強風,風向正合適,簡直是老天都在幫他們逃亡。

  但就在他們的計劃緊張有序地進行時,軍方的調查也取得了進展。

  他們通過證人口供,得知逃跑的人開了輛小拖車,而且是男女兩人外加兩個孩子。

  原來,彼得一家那晚在逃跑時,曾遇到一個汽車拋錨的大叔在路邊求助。

  心虛的他們當即加速開過,沒有理會,沒想到憤怒的大叔後來就成了關鍵目擊證人……

  不僅如此,低調的買布料行動還是引起了店家的注意。

  軍方從店家那裏問出了彼得家的車牌信息,就此縮小了調查範圍。

  之後,軍方根據找到的藥瓶走訪各個藥局,企圖查明那個“吃藥的叛國者”。

  軍方的這些調查原本都是祕密進行,彼得他們無從得知。

  但巧的是,彼得家對面的男鄰居正好是政府的“祕密警察”,他被臨時調去藥局時,被彼得的兒子無意中聽到了。

  這個高能預警,讓所有人意識到必須立刻行動。

  於是,兩家人當晚就驅車來到了預定的地點,火速準備起飛。

  當軍方通過藥局的線索找到彼得家的時候,已經晚了一步。

  爲了抓到這些“叛國者”,軍方不惜動用大批巡查人員在路邊設卡,並派出直升飛機在空中追捕。

  之後的情節就如同真實事件一樣,熱氣球經過驚險的28分鐘後,成功飛過了邊境,降落在了西德。

  影片的結尾,來到了十年之後,彼得一家通過電視見證了兩德統一,這場驚險的逃亡也就此成爲奇蹟般的歷史。

  總的來說,《氣球》是一部講述爲了自由而逃亡的電影,雖然說的是德國的歷史,但是並沒有給別國的觀衆以距離感。

  因爲在主線故事之外,影片還從人物一閃而過的對白入手,展現了人們在那個特殊時期的遭遇。

  比如片中擅長理科的甘特,是整個逃跑計劃的策劃師與設計師。用他自己的話來說,要不是條件有限,他連飛機都能造得出來,帶全家飛往西德。

  但是這樣一個技術人才,卻因爲生父早些年“叛逃”西德的黑歷史,而遭受“連坐”待遇。

  他沒有資格進入大學學習物理專業,最終只能靠開救護車謀生。

  但即便如此,甘特還是逃不過壓抑的大環境,即將被國家送去軍隊,爲“階級敵人的挑釁”作準備。

  再比如,片中還有一個情節,說的是當時東德民間流行一個“老太太找原則百貨公司”的笑話,藉此諷刺國家落後的經濟。

  這些細節,其實都源於真實的歷史。

  從1952年起,東德大量技術人才和勞動力開始外流。到了1961年柏林牆建立,外流就變成了“外逃”,第一個翻牆的人,正是一個叫舒曼的東德士兵。

  對於那些一心想要逃跑的人來說,牆這邊是看不到頭的絕望,牆那邊是希望和夢想。

  令人細思極恐的是,這樣的歷史其實離現在並不遙遠。建實體牆和無形牆的國家,也不止當年的民主德國。

  而片中那個黑暗中閃着亮光的熱氣球,正是自由最美的具象化。

  所以說,這部《氣球》雖然講述的是“東德熱氣球逃亡事件”的歷史電影,但觀賞性卻非常出色,可解讀的方式更是非常豐富。畢竟,翻過高牆、追求自由的故事,總是讓人心生嚮往啊。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