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各兒”是慈利土話,就是鄉裏隨處可見的荊棘叢生長出來的嫩莖。這種荊棘叢一般靠山生長,喜歡長在黃玻巖上,一坨一坨的,莖葉會有一棵棵的大刺(下文稱刺骨叢)。待到秋天,會結出渾身佈滿刺的果子,土話叫“刺骨兒”,把刺捏掉後喫薄薄的那層皮,很甜,裏面卻是籽,很多毛。刺骨兒也是一味中藥,有江湖術士經常拿果子泡藥酒,聽說可以治風溼坐股神經痛之類。

  春天來臨,刺骨叢就會長出新的嫩莖和綠葉,稱爲刺各兒,它的大小視刺骨叢的規模而定,一般來說有鉛筆粗細,並且長得很直。雖然嫩莖上也有刺,但是它很軟,傷不了人,很方便採摘。一般來說估摸嫩老相接的地方,手伸出去一掐,刺各兒就到手了。

  刺各兒的喫法相當簡單,像喫香蕉一樣,從截斷處起開皮後豎拉,小心地剝開皮,露出裏面的嫩芯,一般來說都是青綠色。直接就可以張口吃了,水分很足,有絲絲甜味,味道跟西瓜皮差不多。

  一直在想,如果刺各兒夠大,有萵筍那麼大的話,完全可以摘下來當菜喫。並且它的味道比萵筍要好很多,用來燉臘肉那更是美味了,說不定能夠賣十塊錢一斤!

  刺各兒是我們小時候讀書放學後回家路上必嘗的野味之一,此外還有茶包、夢兒、咪咪兒、地枇杷、萢兒、麻娘子這些,喫遍山裏美味,綠色又健康呢!

  (來源:玩慈利網 作者:張道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