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呂世明

  有一位名人說過:“生活是短暫的,科學是廣闊的,機會是難得的,經驗是虛假的,判斷是困難的。”

  把他放到電影行業也是一樣,有充沛市場經驗的人和公司未必能做出爆款項目,太有經驗了,思想上則會有太多誤區與盲區,這也是目前中國電影人最容易迷茫的地方。

  《反貪風暴4》驚喜的表現澆滅了《雷霆沙贊!》超英電影在國內一直的“強勢”,這多少讓業內外略感詫異,中國電影市場目前的變化已經遠超我們的想象。

  從今年春節檔的票房成績來看,業內人士發現對票房的預估難度越來越大,而臺灣影片《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和香港影片《反貪風暴4》的回暖,讓“港臺電影已死”的論調再次成疑。

  人們對熟悉事情的預判發生了錯誤和偏差,是因爲行業的發展已經因目標羣體過大和過分散而產生了認知之外的誤區。中國電影行業更是一個日新月異不斷變化的市場。

  如果說IT行業有一個硬件設備18月便會翻倍升級的摩爾定律,作爲與藝術與市場都息息相關的電影行業,其波動性更不容易被預測,目前存在着很多大家認知上的誤區。

  1.票房預測已經沒有用了?

  從春節檔到現在,業內外人士普遍反映中國內地電影票房預測的難度在加大,基本上提前半個月以上的前期預測很少有10%範圍內的準確率,很多人表示票房預測沒有用了。

  早期大多數票房的分析成功率都很高,目前即便像貓眼和淘票票擁有極強的大數據推演能力也很難預測,這也是市場在不健全的機制下所導致的,畢竟對於影片實際的票補和針對影城費用投放方面,是很核心的商業祕密,極少會透露。

  但票房預測是媒體的態度,也是一種風險的評估,這在目前中國電影市場格局混亂的情況下是很有必要的。同時在產業化不斷升級的未來,中國電影也會走院線超前預售的模式,那時對於中國電影合理規劃產業佈局纔是最有執行力的。

  2.出品電影比出品電視劇更賺錢?

  內地票房的高速增長是顯而易見的,這也讓很多人認爲電影要比電視劇更賺錢,但實際情況是,在世界範圍內基本都是電視劇要比電影賺錢。在製作週期和投入上,兩者的差別越來越小,就受衆來看,電視劇的傳播和整體經濟效益更明顯。

  客觀上,電影的社會效益和影響力會被刻意誇大,這也是因爲電影本身有看得見摸得着的票房收入,入門的門檻較高,作爲觀衆也對電影有特殊的要求。

  這也使得大部分影視公司或多或少會看不起電視劇,難以均衡影視兩方面的投資。像新麗、華誼和華策等公司,可能主控電影項目這兩年不算很理想,但他們在平衡影視投資方面做得非常好。

  3.影迷和觀衆怎麼分?

  伴隨第三方平臺影響力的提升,片方和宣發非常在意貓眼、淘票票和豆瓣的評分,包括進口片的內地營銷方,對爛番茄的評分都會刻意的放大和重點宣傳。

  近階段很多評分極高的影片沒有出現票房爆發的情況,也讓片方狐疑不已,畢竟在口碑逐漸驅動的時代,得到高分往往意味着影片有了爆發的基礎。

  實際上,國內大部分打分用戶是一批具有中國特色的影迷羣體,他們有一種急於在多個平臺表達和抒發自己感情的願望,這部分用戶和實際基數更大的觀衆有本質的區別。

  這樣一羣受衆的口碑未必會影響到其他的觀衆,這也就能解釋爲什麼像《前任3》《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豆瓣評分不堪,卻仍能實現大賣。可見,更多的觀衆反而不會受到所謂“資深影迷”的影響,畢竟目前是一個個性化,更願意隨自己心的時代。

  4.宣發策略已經到天花板了?

  都已經到了9102年,仍然有很多影視公司對於宣傳摸不到頭腦,仍然是使用傳統的宣發方式。這也是因爲長期我們的電影市場策略中,更多將側重點放到影片的製作、演員的薪酬的上,對宣發始終沒有好的渠道。

  目前的狀況便是,雖然我們有了足夠多的電影製作人才和相應的產業體系,但仍然沒有好的渠道和更多的宣發人員將產品投遞出去。最終在產品面臨市場之時,我們會發現前期的市場調研看着不錯,但無法通過更有效地宣發動作下達到底層。

  正因如此,看起來好像是沒啥作用的宣傳和發行,實際上面臨的狀況是人才太少,很多影片有潛在的用戶沒有被挖掘出來,大部分爆款則更多是潛在用戶意外的出現,這也是宣發本身方和思路過於侷限導致的。

  5.提高票價“殺死”電影市場?

  票補真正起勢是2015年,不過很少有人知道,從2012年開始,院線影城數量加劇增長之後,這幾年大家整體在電影票上的花費是均衡的,只不過便宜時候,大家多看,貴了就少看。

  但最終大家每年花的錢都差不多,總體票房仍然增長,這也說明,消費能力並沒有下降,消費的方式和渠道是在調整,票房不靈並不完全是票補減少和漲價導致的。

  一個行業整體的收益會因多個因素而波動,但極少會因單個因素產生絕對的影響,票價上漲在整個世界範圍內都是大趨勢,更何況我們的發行限價策略還沒有鬆動的跡象。

  6.我們已經可以完全拋棄流量明星了?

  這兩年中國電影最大的成長是逐步認清了流量明星對電影會產生口碑反噬的作用,特別是限薪令的執行和多部流量明星參演影視作品票房的不理想,也使得大家開始對流量明星產生更大的牴觸情緒。但實際上,利用好流量明星,仍然是非常正確和有效的市場方式,這一點在賈樟柯、王小帥和婁燁對董子健、王源、井柏然和馬思純的使用上就非常成功。

  甚至像《戰狼2》《老炮兒》這樣的影片,他們對流量明星的準確嵌入也給大家很好的示範作用,完全拋棄流量明星也是對中國電影產業完整和進步的不客觀。

  7.分級制度能改變中國電影?

  電影分級至少被大家談論了小二十年,甚至在《陽光燦爛的日子》和《霸王別姬》時,大家就反覆在說,只有分級纔可以救中國電影,纔可以讓中國電影變得更好。

  特別是近期婁燁的《風中有朵雨做的雲》再次遭遇到審查危機,也讓業內外對電影審查制度有更大的質疑聲浪,也希望“官方”能夠儘快出臺分級政策給中國電影解綁。

  實際上,我們的電影市場已經在一個相當高的位置來運行,他極難接受到大的行政策略幹預,分級策略更多要行業協會和電影人自己來做,前提是要承擔相應的風險,畢竟分級施行後,對觀衆的要求和院線執行力都有特殊考量。

  但出於各方面的考慮,大部分中國電影人是既想有更多的觀衆眷戀,又不想因分級失去觀衆,這也是目前審查制度和分級制度最容易出現的矛盾交叉點。

  8.港臺電影已死?

  要不是最近《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和《反貪風暴4》意外的爆發,估計“港臺電影已死”的論調會再一次出現,但整體來看,港臺電影在內地的市場仍然很尷尬。

  春節檔所有香港電影發揮不理想,上一次重要檔期香港電影拿票房冠軍是去年國慶節的《無雙》,周星馳、成龍、麥莊在春節檔的失敗也讓大家對香港電影無限質疑。

  其實中國內地觀衆很大程度並不會排斥任何國家和地區的電影,“港臺電影已死”的論調更多是出於目前內地經濟實力提升後的話語權的掌握,並不是真實的情況,至少在整個東南亞範圍內,港臺電影的認知度要遠超純國產電影。

  不是所有純國產影片都可以穩定的發揮,在同競影片質量不佳的情況下,港臺影片自然有他應有的市場份額。對於手心手背都是肉的華語電影,大家共同進步纔會更好促進整個行業的提升。

  9.女性觀衆要離開電影院了?

  有個段子說得好,如果世界沒有女性,可能就沒有戰爭,沒有各種權利的分配,女性可能是最終權利分配的終極產物,這就說明,女性可能在某種程度上要掌握更自由的消費權利,畢竟男性要主導創造價值。

  這也使得我們長久以來,把女性消費看得特別重要,特別是女性就業率相對低,空閒時間也比男性多,導致大部分電影目標觀衆都要多少向女性傾斜。

  不過,伴隨國內女性的個人獨立性在加強,更多不在依附男性,女權主義也在逐步升級,但最終落到電影層面上,卻使得女性逐步開始缺失,今年春節檔三部最賣座的影片中,女性的存在感都很弱。

  但這並不能說明女性觀衆要離開電影了,反而是孵化孕育女性題材電影最好的機會,中國電影需要有像《戰狼2》《紅海行動》這樣的軍事動作大片;也需要《流浪地球》這樣擴展類型的科幻片,但我們更希望有真正表現中國女性她們自己故事的影片。

  10.中國電影要完蛋了?

  2016年我們遭遇到行業最嚴峻的一次危機,票房增長開始趨緩,多個項目停擺,市場跌入了冰點,當時就有悲觀的論調說中國電影不行了。

  但2017年我們熬過來了,2018年同樣有危機、有風險、有問題,但我們都艱難的渡過,其實內地整體經濟一直都在進步,只不過前期發展的不均衡導致個別影視公司和影城院線遭遇到較大的風險和阻力。

  不同於其他行業,電影產業示範效果極強,也容易被單獨拿出來比較對比,這也使得很多社會事件突發後,會波及到電影產業,也使得個人對電影行業的影響力要超過其他行業。

  目前中國電影雖然遭遇到不小的問題和危機,但這種波動性要比之前小了很多,中國電影的自我調整能力仍然很強,三五年前我們都不敢想象我們會拍出《戰狼2》《流浪地球》《我不是藥神》這樣的影片。

  從10億一年,到600億一年,我們發展的速度讓全世界都驚歎,這本身是一個奇蹟。在高速發展過程中,勢必會出現更多我們在認知上的缺陷和誤區,這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有人始終抱着固有觀念,這樣的想法和作爲,可能纔是會被市場淘汰的重要原因。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