堯舜禪讓說的是堯在位時舉薦舜作為自己的繼承人。那時沒有父死子繼的習慣,而是選擇賢能之人為自己的接班人。堯是三皇五帝中的第四帝,他欣賞舜的賢德,所以舉舜為自己的繼承人。但是,舜的王位真的是堯禪讓來的嗎?

傳說,在黃帝之後,黃河流域的部落聯盟出現了堯、舜、禹3個著名的領袖。他們都是賢德的人,他們之間的禪讓故事千古流傳。

堯,號陶唐氏,是黃帝的五世孫。作為部落的首領,他和大家一樣住茅草屋,吃糙米飯,煮野菜做湯,夏天披件粗麻衣,冬天只加塊鹿皮禦寒,衣服、鞋子不到破爛不堪絕不更換。因此,百姓們都很愛戴他。

相傳,舜是帝顓頊的後裔,但家世甚為寒微,五世為庶人,處於社會下層。他的父親是個盲人,愚頑狠毒。母親很早就去世了。他的繼母對他很不好,囂張跋扈,異母弟弟象桀驁不仁。他們都想置舜於死地。然而,舜對父母不失子道,十分孝順,與弟弟十分友善,多年如一日,沒有絲毫懈怠。舜在家裡人要加害於他的時候,及時逃避;稍有好轉,馬上回到他們身邊,儘可能給予幫助,所以是「欲殺,不可得;即求,嘗在側」。

舜在20歲的時候,名氣就很大了,他是以孝行而聞名的。因為能對虐待、迫害他的父母堅守孝道,故在青年時代即為人稱揚。過了10年,堯向四岳徵詢繼任人選,四岳就推薦了舜。為了考察他的品行,堯將兩個女兒嫁給舜。典籍中記載:「舜耕歷山,歷山之人皆讓畔;漁雷澤,雷澤上人皆讓居」,只要是他勞作的地方,便興起禮讓的風尚;能帶動周圍的人認真從事,精益求精,杜絕粗製濫造的現象。他到了哪裡,人們都願意追隨,因而「一年而所居成聚(即村落),二年成邑,三年成都(四縣為都)」。堯很高興,給他很多賞賜。於是,他的家人又開始謀害他。

他的父親瞽叟讓舜修補倉庫的屋頂,卻在下面縱火焚燒倉房。舜靠兩隻斗笠做翼,從房上跳下,幸免於難。後來,瞽叟又讓舜掘井。井挖得很深了,瞽叟和象卻在上面填土,要把井堵上,將舜活埋在裡面。幸虧舜事先有所警覺,在井筒旁邊挖了一條通道,從通道鑽出,躲了一段時間。瞽叟和象以為陰謀得逞,象說這個體主意是他想出來的,分東西時要琴,還要堯的兩個女兒給他做妻子,把牛羊和倉房分給父母。象住進了舜的房子,彈奏舜的琴。舜去見他,象大吃一驚,老大不高興,嘴裡卻說:「我思舜正鬱陶!」舜也不放在心上,一如既往,孝順父母,友於兄弟,而且比以前更加誠懇謹慎。

為了考察舜的能力,堯讓舜參與政事,管理百官,接待賓客,經受各種磨礪。舜都處理得很好,顯示出極大的才能。經過多方考驗,舜終於得到了堯的認可。選擇吉日,舉行大典,堯禪讓位於是乎舜,《尚書》中稱為舜「受終於文祖」。也有傳說是舜代替堯攝行天子之政,雖有天子之權,而無天子之號。除此之外,人們對舜繼帝位還有其他的說法。

這種說法稱,堯年老的時候並沒有想把其位傳給舜上,而且堯的兒子丹朱也很想繼承大權,所以舜避到了河南。排除萬難《墨子·尚賢上》云:「堯舉舜於服澤之陽,授之政,天下平。」《孟子·萬章》記載:「舜相堯二十有八載,非人之所能為也。」舜大概做了常人不能做的好事,贏得了大家的擁戴。所以堯死後,舜雖避堯之子於南河之南,但天下諸侯不去堯子那裡而去朝覲他;有訴訟之事,也去找他;謳歌者也去謳歌他,而不去謳歌堯子。所以,舜接受了人民的好意,接替堯登上了帝位。這種說法反映了舜確實是個賢能之人。關於這種說法,孟子和荀子都是比較贊成的。孟子說過,舜登上帝位是上天的賜予與民眾的擁護。荀子也說,舜登上帝位是靠了他自身的道德。

與此二說差異很大的一個傳說是,舜將堯囚禁起來,還不讓其子丹朱與他見面,舜則自己做了天子,這類似於後代的宮廷政變,篡權奪位。根據《史記》的記載,舜取得了極力後,進行了一系列的人事變動,他啟用了堯未能起用的「八元」、「八愷」,使「八元」管土地,使「八愷」管教化。這就是在培植他自己的親信。將所謂的「四凶族」,即帝鴻氏的不才子渾沌、少皋氏的不才子窮奇、顓頊氏的不才子壽杌流放到邊遠荒蠻之地。這就是在排除異己。經過這些措施後,堯便被架空了。《竹書紀年》中記載:「昔堯德表,為舜所回。」「舜國堯……使丹朱不得與父見。意思就是說,舜把堯軟禁起來,不准他與兒子、親友見面,還將堯的兒子丹朱放逐到丹水,所以堯是被迫將帝位讓於舜的,這當真印證了這樣一句話:哪次禪讓不是充滿血腥的。

但是究竟事實真相是怎樣的,目前還沒有定論,有待我們進一步去破解。


堯舜的真實歷史面目:形勢所迫,讓位與巧取豪奪都是一樣的。

堯,是華夏文明宗教信仰體制的代表,從象形文字「堯」本身就表達了這個意思。在那個多雨的時代,當時新出的象形文字幾乎都是上下結構,很少有左右結構。「堯」字的下半部表示包括人類本身在內的世間有靈魂、有魂魄的所有生命體和非生命體,上半部分高築的土台,是用於祭祀、研究和教學的地方,就是管理五嶽十二牧信仰的機構。

在長達900多年的夏文化時代,因為黃帝系的主導文化缺位,是一個多民族、多文化此起彼伏的時代,是人類最自由最繁榮的時代。思想領域裡的解放相當於後來的春秋戰國時代。與多元文化相匹配的就是政治體制和統治者的輪流,華夏大地上今天冒出一個炎帝後裔,當上了國王;明天冒出一個九黎後裔,當上了首領;後天冒出一個黃帝後裔,當上了社稷書記。城頭變換大王旗比農民種植的莊稼換茬還快,史稱諸夏。

華是光榮偉大的意思,夏指諸夏,華夏原義為光榮的夏人,就是現代人說的「偉大、光榮的中國人」。在這個時期,最著名的天使先知有堯、舜和夏禹。其中,舜是一個政教合一的強大領袖。堯則類似現在歐洲天主教的教皇,在五嶽強大的時候,堯就充當了教皇現在的角色。在五嶽衰弱的時候,堯就類似於中世紀權力巨大的羅馬教皇。作為宗教領袖,他們開始用上天的稱呼,如帝堯、帝舜和帝禹。為了和後來的唐禹區分,夏禹也叫大禹。

堯於公元前3,200年,利用宗教干政,並領導四岳勢力推翻夏鯀氏崇岳後,崇岳國破,夏鯀氏殘部落羽山。也正是這次干政,打破了政治平衡,最終導致宗教勢力的衰頹。四岳不再信任堯,擔心堯勢力巨大的時候,隨時可以號召推翻某個國家,因此逐漸開始疏遠統一的宗教勢力,後來很多牧岳停止交捐給堯。象形文字捐字指主動自願繳納的資金和實物。

到了公元前3,000年,四岳逐漸強大起來,堯這個職位變成了一個空虛的頭銜,類似於學術領袖。東方的岱嶽遷都,把宗教領袖遺留在那個衰敗的老城裡。堯城就在濮州城東。

黃河東來,第一階梯與第二階梯落差有 500米到1,000米,下游經常改道,進入東平附近遭遇泰山山系,於是水環城郭。堯嘆息說:上天啊,四岳啊,湯湯洪水滔天,浩浩雨水環山,都已經淹沒祖宗的墳墓,老百姓憂愁痛苦,有誰能來治理水患啊?

被遺棄的堯已經無法維持宗教體系的運轉,無奈之下,想把這個亂攤子交給別人。他找到四岳和諸牧,各國首領都以政教不可合一為理由拒絕了。他尋訪各地宗教人氏和學者,他們都以學術德行不夠完善推脫了。最後一個堯帝只好稀里糊塗地把地位讓給了濟南的一個農夫,一個長於心計、態度謙和、受當地百姓喜愛的孝子。他的名字叫舜,就是我們所說的帝舜。堯帝除了讓位,還搭上了自己的2個女兒。

公元前2,960年,堯死後,舜為他修建了堯陵,並創造了表示宗教和學術研究院意義的寺宇,叫堯陵寺。堯陵在濮州雷澤縣西三里,刻有石碑流傳後世,現為山東東平蘆泉堯陵寺,歷史上曾經被改為廟。

舜,本沒有姓氏,家世甚為寒微。就他自己知道的情況,幾世為庶人,處於社會下層。舜父親名字叫瞽叟,叟就是鄉下教初級學校的文人,相當於現在的鄉村小學教師,瞽就是打鼓說書的人,相當於現在的漁鼓道情歌手。岱嶽後代稱這種鼓手曲藝為梆子,如河南梆子、山東梆子或者河北梆子。瞽叟雖然社會地位卑微,但職業梆子歌手和鄉村教師的身份使他通曉史詩和世俗文化的精要。父親耳濡目染的教育為舜的聰明和智慧奠定了良好的基礎。舜的親生母親很早就去世了。瞽叟續娶,繼母生弟名叫象,少年時代兄弟倆就成為舜象雙傑,一文一武,深受鄉鄰喜愛。

舜是百草精靈轉世。上天取這個名字是因為他性情溫和、處事低調,悲情隱忍,弱勢時給人一種苦主形象。同時他意志堅定,生命力頑強,生活勤儉,象野草一樣在人們不經意間覆蓋整個大地。舜年輕時代展現的形象和現代雷鋒展現的形象一樣,唯一的差別是雷鋒父母雙亡,舜父親還在,另有繼母和同父異母兄弟。他們都有謀略,勤奮,樂於助人,經常穿戴補丁加補丁的破衣爛衫。同時,他們做的好事都會不經意地讓大家知道,人們都知道他們的美德。舜的低調和衣裝的殘破讓人們覺得他受到繼母和弟弟的虐待,被父親瞽叟漠視。如果雷鋒父母健在,不知道大家會是一種什麼看法。他倆人的最後結果不同,雷鋒在22歲的黃金歲月因為意外事故死亡,而舜22歲被叫到堯家,娶了堯帝的女兒為妻。

因此,人們看到的是,舜生活在「父頑、母囂、象傲」的家庭環境里。父親心術不正,繼母兩面三刀,弟弟桀驁不馴,三個人串通一氣,必欲置舜於死地而後快。然而舜對父母不失孝道,十分孝順,對弟弟十分友善,多年如一日,沒有絲毫懈怠。舜在少年抑鬱症期間,編出了很多家裡人要加害於他的故事。他及時逃避,稍有好轉,馬上又回到他們身邊,儘可能給予他們幫助。身世如此不幸,環境如此惡劣,舜卻能表現出非凡的品德,處理好家庭關係。這種違背心理學趨利避害基本原理和一切人間哲學的故事被大家津津樂道。

舜從少年時代就展現出驚人的經營才能,他16歲就在歷山(現在濟南南郊的千佛山,古代又稱舜山和舜耕山)腳下買地開荒耕耘種植。因為莊園迅速擴大,收購了當地很多人的土地,因此有些人懷恨在心,甚至有人要下毒,企圖毒死他兄弟倆。在處理拓荒者的糾紛中,舜對於破壞規矩的人毫不留情,維持了良好的投資秩序,吸引了更多的人前來開荒。

他還在雷澤(今山東荷澤一帶)購湖打魚,開創了休漁制度和漁業許可證制度,結束了當地人民自古以來自由捕撈的歷史。他打到的魚很多,卻也遇到了很多鬥爭,結果他和搶魚的人不打不相識。休漁制度和漁業許可證制度起初看來是破壞了漁民利益,但長遠看,增加了魚的產量,同時禁止農民農閑的時候參與競爭。他再一次贏得了漁民的愛戴。

他還在黃河之濱建設陶器廠,製作陶器,很快就發展成為當時岱嶽遠近聞名的大財主。他做出了薄如雞蛋殼的陶瓷製品,並將此技術無償傳授給其他的人。

《中庸》子曰:「舜其大知也與!舜好問而好察邇言,隱惡而揚善。執其兩端,用其中於民。其斯以為舜乎。」也就說,舜是一個有雄才偉略的人啊。舜謙虛謹慎,好學,也踏踏實實地做社會調查研究,善於左右社會輿論。他隱瞞和壓制惡的一面,宣傳倡導和表現善的一面。他做任何事情,都避免走極端,以中庸之道管理人民。這就是我們所倡導的舜子精神啊。

舜走到哪裡,人們都願意追隨。他在某個地方居住一年,這個地方就成了村落。他在某個地方居住二年,這個地方就成了集鎮。如果住了三年呢,這個地方就快成都市了。這種人格魅力和生產經營才能是無人能與之相比擬的。

舜的修養和領袖魅力越來越高,他歷山附近的農場莊園人越聚越多,已由7年前一個人煙稀少荒僻的地方,成了一個自由貿易都市。他派弟弟象回老家接父母來歷山團聚,等待他們來到的時候,他看著天上的飛鳥,信口而歌:「涉彼歷山兮崔嵬,有鳥翔兮高飛。思父母兮歷耕,日與月兮往如馳。父母遠兮將安歸。」從歌中不難看出,已經財富如山,美名遠播的舜時時會出現一絲悲情和抑鬱。這時候的舜年僅22歲。

「象耕鳥耘」這句成語就是講述他們兄弟倆在歷山開荒辦農場的事情。象是他同父異母弟弟,主要負責莊園的管理。舜主要負責其他生意,如漁業和陶器,同時積极參与當地政治和慈善事務。舜寫作了這首詩歌后,民間才傳起舜叫天上的飛鳥幫他們家播種的故事。

當時的堯聽說了,並不相信這些神化了的故事。他一把年紀了,親自前往歷山,調查和考驗舜。一個早晨,在山東濟南歷山舜的莊園里。幾個長工正在地里耕田,有黃牛和黑牛拉著犁在前,長工在後扶住犁。一頭牛鬧肚子,牛屎拉到了屁股和腿上,長工嫌噁心,在牛後面拴了一個簸箕。

堯作為華夏精神領袖,哪懂農活啊。他覺得很有意思,見到舜後,他們開始了第一次攀談。堯問:「別人的耕夫都用鞭打牛,你的耕夫卻為什麼在牛屁股後面拴了個簸箕弄的叮噹響啊?」

舜拱手作揖,並答道:「牛為人耕田出力流汗很辛苦,再用鞭打,於心何忍!我讓耕夫掛簸箕,黑牛以為我打黃牛,黃牛以為我打黑牛,就都賣力拉犁了。」

舜的絕妙回答,讓堯對他的好感劇增,覺得這個年輕人將來必擔大任,是個不可多得的人才。

末代堯帝這次考察後很高興,把女兒嫁給了他,還陪嫁了絺衣和樂器琴。人類自女娃時代就有一男不可同時娶同胞姊妹為妻的規範,一女也不能同時嫁給同胞兄弟的人倫。這在基督教的《聖經》和伊斯蘭的《古蘭經》里都有明確的規定。當時堯作為宗教領袖,同時把2個女兒嫁給舜,是一件讓雪山精靈費解的事情。

堯帝的兒子丹是個紈絝子弟,「丹」這個字缺乏象形文字的視覺美,一眼看去,就覺得下面少一點,怪怪的。丹缺的就是這個心眼,他不善於生產和經濟管理。後來堯帝把牧場和牛羊交給舜管理,把宗教社稷的倉房委託給舜經營,最後把公田也交給舜打理。公田是宗教人士的基本經濟來源,按照當時的制度,公田的收穫免除一切徭役和賦稅。

舜幫助堯管理財產,也逐步參與宗教社稷事務,進入了權力核心。當時人們都認為,堯帝會選舜繼承廟堂。眼看搖搖欲墜的社稷又繁榮起來,堯開始猶豫不決了。他後悔了,他想把王位讓給兒子丹,諮詢四岳,四岳代表不置可否,只有崇岳的後裔歡兜家族有人出來表示質疑,可惜歡兜已經是沒有政治和軍事實力支撐的言官。「讙」字就指只有進言權力的官。

現在山東有個地方叫諸城,這是從夏朝開始使用的名字。五嶽和諸牧的宗教領袖定期要來岱嶽召開宗教和信仰的會議,朝拜精神領袖堯帝,都被統一安排在諸城地方安歇。各國學子來此讀書,研究教義,都由諸岳和諸牧自己出錢建設的館舍安頓。簡單地說,諸城就相當於現在駐京辦的所在地。

華夏初年,南方夏鯀的行政中心也有諸郭,也就是五嶽十二牧在行政中心崇岳的駐京辦,只是我雪山精靈現在還沒找到在哪兒。或許,行政中心的位置變動要比宗教中心頻繁的多,諸郭多了,就混亂了,保留不下來了。

終於有一天,舜將堯軟禁起來,不讓其子丹與他見而。舜自己做了四岳諸牧宗教領袖。

舜成為領袖後,改變了社稷領袖沒有王國的制度,以岱嶽為基礎建立自己的王國。為了迴避鄉間和老城裡的那些流言蜚語,他決定遷都,將宗教中心移到長江流域下游的虞,自己建國,不再依賴四岳,國號「虞」,自己稱虞舜,表示自己是上天的智慧精靈昊轉世人間。孟子說,「舜生於諸馮,遷於負夏,卒於鳴條,東夷之人也。」負夏是一個夏氏王國,也就是被舜征服後改稱虞的第一個王國。直到現在,浙江上虞還有曹娥山、舜耕公園、舜耕群雕、大舜廟、舜橋、舜井等。

舜有岱嶽老基地,加上新建的虞岳,後來衡岳也臣服過來,西部的垣岳和北部的華岳也相繼派代表來虞岳,形成了集宗教、政治和軍事權力於一身的偉大領袖,稱為舜帝。他為帝後稱自己姓姚。那個時代,只有貴族才有姓,因此舜變成了貴族後代。

就這樣,在地里種莊稼的舜好象撿起田頭風吹來的無人認領的舊草帽一樣,戴在頭上,成了姚舜。這個天使先知一旦被發掘出來,就展現出他戰無不勝的才能,他把堯這個失去價值的頭銜去掉,改為舜,稱舜帝,成為華夏文明時代唯一一個集政治、軍事和宗教權力於一身的名副其實現代意義上的皇帝。

他用弟弟管理國家的司法和刑法,後人傳為「象以典刑,流宥五刑」。末代堯帝沒能起用的「八元」、「八愷」等社會賢達也在舜帝社稷里找到了發揮作用的位置。舜使「八元」管土地,使「八愷」管教化人民。

舜帝鼎盛時期仍然堅持低調策略。為了贏得夏鯀部落貴族的支持,他不改宗廟和社稷名諱,繼續使用夏鯀時代的其他體系,稱自己為夏鯀後人,把社稷政事處理得井井有條。


在中國早期歷史中,堯舜禹禪讓一直做為道德的典範被傳誦。而今人有不少疑古者卻總是到處挖掘資料,用以證明堯舜禹之間的禪讓其實是一個血淋淋的謀朝篡位的過程,尤其是在出土的西漢年間的「竹書紀年」中,還煞有介事地生動地描寫了整個謀朝篡位的「歷史」。更有附會者用曹丕之口,在逼迫漢獻帝「禪讓」皇位給自己後說:「舜禹之事,吾知之矣」來證明堯舜禹禪讓歷史的虛偽。

不管是正統孔子關於堯舜禹禪讓的各種文章、還是隨後發現的「竹書紀年」等,都是堯舜禹千年以後的事情。我們現在科技這麼發達,但是幾百年前的很多事都未必能搞得清楚真相,更不要說上古時代流傳千年多到春秋的各種傳說了。何況任何一個事實,都會有不同的人用自己的心理去做故意歪曲和解讀。

那麼我們不從這多個出處的真偽來解讀,單從歷史角度去分析它。那麼我們基本可以斷定,堯舜禹禪讓多半是存在的,只是沒有那麼神乎其神罷了。

曹丕和三國演義的作者羅貫中等做為古人,真有那樣的想法情有可原。做為一個現代人,你就要懂得歷史,懂得歷史你就會自然懂得,堯舜禹相互之間,哪怕中間偶有爭持,多半不會演變成「竹書紀年」所說的那種謀朝篡位。

為啥?首先你要知道堯舜禹禪讓的是什麼?曹丕一樣的皇位么?顯然不是。現在中國古籍最早的朝代為夏朝(這個其實還沒有足夠文物去佐證)。堯舜禹時代,他們不是王、更不是皇帝,他們的角色是什麼?頂多是一個部落聯盟的首領,或者可稱其為「酋長」。而部落首領,沒有自己的私人軍隊、沒有自己的私人領地,更多的是一個領導部落、為部落服務的角色。在部落裡面談什麼謀朝篡位?

部落首領,首先是有德有能,大家都對他們心服口服,這是發自內心的,是沒法強迫的;其次,如果這個首領老了,部落裡面一些德高望重的元老商量一下,選出下一個大家都覺得最合適的人做下一任的首領,兩個首領交割一下事情就可以了。如果部落聯盟比較大,那就要召集很多人,鄭重其事搞個儀式交割一下,新首領肯定也是大家公認的。如果部落十分大,那麼首領交接儀式搞大一些,那就是所謂的「禪讓」儀式了。

如果真像那些心理陰暗者所說的,新首領是靠殺了老首領上位的,或者逼迫老首領讓位的,你認為他會有私人軍隊么?這種沒有威望靠武力搶奪的首領位置,你認為他能坐得穩么?

曹丕那些皇帝年代和部落年代最大的差別在於,皇帝有了自己私人的軍隊、管理者,他是高高在人民之上的,需要的是臣服,象徵著的是權利。經常發生血淋淋的篡位故事,渴望的是「皇權」,那是一種至高無上的、可以任意胡為的權利。

而部落年代,軍隊只是對外作戰組織的,而不是首領的私人軍隊。能做首領的的,全靠威望和大家的支持。

禹之後,社會逐步發展了,部落也大得需要更強勢的管理、軍隊也逐步形成了。於是形成了國家。首領變成了君王。對王權、皇權的慾望,才有了謀朝篡位的可能。

現代有些地方還有一些原始部落。你去看一下,他們的部落首領交接權利給下一代首領,幾乎都是和平移交的。你要是去問他們的新首領,是否一定要殺了老首領才能做到這個首領的位置,他們一定會把你當無知的猴子一樣的看待。

無知者不懂得分析古今差別,更搞不清楚原始鬆散的部落和國家的重大差別,卻一味用陰暗心理硬去猜想、詆毀堯舜禹禪讓的故事。而孔子呢,估計多半以前聽說了堯舜禹相互和平移交部落首領的事迹,在他那年代已經君權最大、君位從來都是老王死了小王繼承。聽到堯舜禹相互讓位,以為古人原來這麼偉大,於是吹捧成了類似於「皇位禪讓」的故事楷模。結果反而被一些懷疑者從君主角度去分析去猜疑。

其實,你不把堯舜禹當做後來的君主就自然理解了。

不要再用你階級的角度去看待堯舜禹了,他們的禪讓也就那麼的自然合乎邏輯了。


有史料記載,堯選繼承人時各地舉賢,在陝西驪山,舜在家鄉被舉賢,貧寒的舜被堯帝中用,觀察三年,堯帝把兩個女兒一個叫娥皇一個叫女英許配給舜,舜就做了堯帝的上門二女共婿,治水,農墾,安邦,歷練九年,後幾經禪讓才被推舉為舜帝。史料非常明確。


不要懷疑歷史,那樣就會變成歷史虛無主義;不要相信歷史,歷史記錄也是一種主觀的存在。堯舜之間傳位與篡改並不重要,重要的是社會文明程度是否得到提高。歷史雖然是一面鏡子,但是這面鏡子裡面的影像畢竟只是形狀和顏色,從影像中能看到什麼,這是個人的取捨問題。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