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國密歇根州一位媽媽上傳了一段視頻,是關於12歲兒子蒙特的,這段視頻贏得了很多網友的稱讚。

  12歲的蒙特看到媽媽開車經過坑洞時,汽車被弄得髒兮兮的,鄰居們也因爲這些坑窪而苦惱,於是就想着也許可以做點什麼。正好這天他早放學,有半天的假期,就瞞着家人到後院挖了土,填滿了那些坑。視頻裏他手拿一把鏟子,旁邊放着一隻盛滿泥土的藍色塑膠桶,在將泥土填進窪裏後,他還不忘將泥土拍緊實。沒過多久,蒙特已經將家附近的15個坑洞都給填滿了。

  蒙特的媽媽之前並不知情,她在上班的時候收到侄女發來的視頻,才知道了這件事。母親非常感動,表揚了自己的兒子,稱他有一顆金子般的心,並將視頻上傳至社交網絡。

  蒙特的行爲獲得了很多人的讚賞,網友們誇讚他是一個優秀的孩子,也稱讚媽媽和外婆培養得好,認爲很多孩子有空只會打遊戲或休息,而社會更需要像蒙特這樣有同情心、道德感及主動精神的孩子。

  現在很多孩子都被家人捧在手心,孩子的任務只有學習,他們眼裏也看不見任何其它的事務,這樣對孩子的成長有害而沒有利。當對很多事情視而不見時,孩子們就習慣性漠視,喪失了主動進取的精神,沒有同情心、同理心,看不到他人的付出,同時也會更注重個人享受,缺乏公德心。對孩子的教育,除了科學文化知識外,其他各方面能力的培養也是非常重要的,讓孩子成長起來的意義更在於他能自強、自立,成爲對社會有用的人。家長在日常生活中,在督促孩子認真學習的同時,還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引導孩子成長。

  1.自己的事自己做。

  不越俎代庖,讓孩子儘量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遇到的問題自己解決,不輕易幫孩子解決問題。一方面人是有惰性的生物,孩子的依賴性會更強;另一方面孩子沒有實際解決過問題,就缺乏實戰經驗,成長不起來。不管是生活自理,還是人際交往、學習探索,家長更重要的是“授之以漁”,這樣孩子才能在以後的生活中更加遊刃有餘。

  2.幫助孩子樹立目標。

  期望是對未來的想象,家長對孩子表達最基本的期望,也就給了孩子一個方向,未來不可掌握,但期望會像一盞明燈。對孩子的期望最好是他目前還不具備的人格特徵,比如成爲一個勇敢、有進取心的人,而不要太具體,比如做什麼工作。沿着這個方向,建立一個可實現的目標,在追求目標的過程中實現生命的意義。人有了目標纔會更加有動力做事,纔會更有計劃性地完成學習、工作。

  3.鼓勵孩子主動尋求知識。

  不管是具體知識還是生活覺悟,讓孩子自己探索、感悟出來的,他的記憶、領悟才更強烈,在尋求知識的過程中,孩子也會逐漸總結出方法,形成一種獨有的思維模式。不管是獲取知識的方式,還是生活的方式,孩子都可以有所選擇。孩子在選擇的過程中會發現,主動進取將會獲得更多的樂趣與收穫。

  教育孩子的過程,有技巧性的知識,也有潛移默化的帶動,家長除了有意識地進行引導外,也要注重自身榜樣的力量,以身作則引領孩子成爲他所期望的樣子。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