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單整理

  1. GPIO (通用型輸出輸入),是Arduino最簡單基礎的一種,單一接腳可以設定為接收或發送(pinMode(D1,OUTPUT),pinMode(D2,INPUT)),也可以處理數位訊號(LOW、HIGH)或類比訊號(analogWrite(...)、analogRead(...))。通常一些簡單的控制例如控制單一顆LED,或者傳感器只需要供電然後接收資訊(例如接收溫度、濕度),都是用這種模式。
     
  2. UART 最簡單的架構,只能兩個裝置對接,兩個接腳 Tx Rx,兩個 UART 對接,Tx->Rx, Rx<-Tx (發送->接收  接收<-發送)

     
  3. I2C則有四個接腳 VCC GND  SCL(時脈) SDA(資料),不管接幾個裝置都共用這四個接腳,缺點就是速度較慢(通常用於比較不強調傳輸速度的裝置)

     
  4. SPI則是至少四個接腳, SCLK(時脈)、 MOSI(Master發送,Slave接收)、 MISO(Master接收,Slave發送)、 SS1(Slave選擇),每再增加一個裝置就在多一個接腳(SS2 ... SSn),速度較快(SD記憶卡根基基於這個介面)

搞懂這些介面後..。在去看之前買給 mBot 擴充用的板子 ....

懂了.. 那兩組三根接腳的SLOT1、SLOT2就是 GPIO 介面(VCC,GND,S),另外可以擴充的 SCL+SDA+GND+VCC 則是 I2C 介面

參考資料

【Maker進階】認識UART、I2C、SPI三介面特性
https://makerpro.cc/2016/07/learning-interfaces-about-uart-i2c-spi/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