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裏的老一輩最害怕的就是娃娃吃不飽,總認爲孩子吃得多多的,養得胖胖的,身體才能“槓槓的”。甚至除了母乳餵養以外,還會準備一些其它的輔食。

  寶爸寶媽和老人們出於關心,總是擔心寶寶吃不飽的心情,我們是可以理解的。但關心的前提最好是已經掌握了科學的育兒方法,不然一味地喂寶寶進食很可能會變成“關心則亂”,對寶寶的產生的健康影響弊大於利。

  新生兒吃得越多越好嗎?

  古語有云:“若要小兒安,三分飢和寒”,這句話確實有一定道理的。如果寶寶吃得過多,攝入的營養和能量超過了自身的代謝需要,那麼就稱之爲“過度餵養了”。

  假如只是短暫的過度餵養(或是吃得過撐),那麼首先就是會加重消化系統的負擔,容易出現腹瀉、吐奶等現象。另外,此時寶寶身上的血液會集中到消化道附近,導致心臟和大腦的供血量不足,進而產生不良影響。

  此外,如果寶寶已經長期處於過度餵養狀態,本身已經出現了肥胖問題。那麼不光可能會成爲骨關節發育障礙、兒童哮喘、睡眠呼吸障礙的高發人羣,而且還會爲成人後患上慢性疾病埋下禍因。所以說,給寶寶吃太多不一定是好事。

  有些寶媽看到這裏可能會又氣又急,心裏會想:那我也不能讓寶寶餓着啊,到底該怎麼判斷寶寶有沒有吃飽呢?彆着急,我們給各位寶媽提供了5個指標作爲參考。

  1、哺乳時看寶寶表情:

  往往寶寶在吃飽的時候,自己會將乳頭吐出來。如若寶寶哺乳時只是吮吸卻聽不到吞嚥聲,則說明奶水不足,寶寶很可能沒吃飽。

  2、看寶寶哺乳後的反應:

  對於大一點的寶寶而言,假如哺乳後能保持3~4小時的安靜狀態,就說明吃得還不錯。如若還未超過2個小時小嘴就總是“吧嗒吧嗒”的,或者老是又哭又鬧,那麼很可能是上一次吃奶的時候並未吃飽。

  3、觀察寶寶排尿情況:

  寶寶出生後的1~2天,1、2次的排尿次數實屬正常(尿液通常呈粉紅色)。等3天以後,每天的排尿量可達到6~8次,同時粉紅色尿液會逐漸消失。要是粉紅色遲遲不消退,可能就意味着新媽媽的奶量不足,寶寶沒吃飽。

  4、觀察寶寶大便情況:

  正常情況下,寶寶剛出生的2~3天,大便會慢慢由墨綠色轉變成黃色或棕色。如若遲遲不變,意味着餵奶量不夠。

  5、定期查看寶寶體重:

  一般來講寶寶出生後的前一個月,體重的增長幅度應爲每週增重110~200g; 2~6 個月內,體重呈每月增長 450~670 g的趨勢;而後的6~12個月裏,每月的增重情況應爲350~450g左右。

  各位寶媽,科學餵養寶寶纔是正確的哦!如果還有什麼問題的話,不妨留言告訴我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