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午,表姐需要臨時接待一個客戶,就把讀三年級的兒子唐唐放在我家寫作業,還囑咐我幫着檢查一下。

  表姐走後,小傢伙表現得倒挺老實,乖乖坐在書桌前,從書包裏翻出一張有點皺的數學卷子開始做,我在旁邊忙自己的稿子,偶爾會偷看孩子幾眼。

  他不時地撓撓頭,或者拿筆愣一會,看樣子做的不太容易。

  過了一陣子,估計是做完了:“小姨,幫我簽字吧。”

  我本想過去誇誇孩子做作業認真的,但是拿起卷子發現,有好幾道簡單的乘除法算術題明顯算錯了,而且後面兩道應用題還沒有做完。

  爲了避免孩子尷尬,我委婉地說:“唐唐,你看這幾道題,咱們要不要仔細算算?”

  孩子不好意思地紅着臉說:“嘿嘿,算錯了是吧?我做計算題就是好粗心,送分的題都老錯。”

  我又嘗試着問:“那這個應用題再補充補充?”

  孩子說:“先不做了,我媽說我不擅長做應用題,明天問我同桌吧,他比我聰明,肯定會做。”

  我正想着怎麼開導下唐唐,讓他對自己有點信心呢,正好表姐回來了,還沒等我彙報,表姐就給我數落開了:

  “唐唐作業做完了吧?是不是卷子又揉得跟擦屁股紙似的?計算題又錯了不少吧?你說這孩子怎麼這麼粗心呢?一天天的不長記性,送分的題都錯,後面的應用題他也經常空着,愁死我了,怎麼這麼笨呢?”

  表姐這麼數落着,孩子在椅子上老老實實地坐着,也不說話,低頭拉扯着衣角。

  2

  笨,其實可能是學來的,在兒童教育界有個名詞叫習得性愚蠢,是美國著名兒童教育家凱茨提出來的。

  凱茨在研究中發現,很多出生時智力水平很正常的孩子,後天的學習中,接受了來自老師,家長,社會的過多的負面評價。

  比如:“你是個壞孩子”“你真豬腦子”……

  久而久之,孩子逐漸對自己失去了信心,也認爲自己是別人口中的壞孩子、豬腦子。

  於是學習動力、自信心都變得很低,最後這些孩子不但成績很差,連生活中的小事也做不好,真的表現得就像個壞孩子,大笨蛋一樣。

  就像表姐家的唐唐,他其實是個挺機靈的小男孩,只不過在學習應用題時接收的稍微慢了點。

  做錯過幾道同類型的題,然後就被老師、媽媽定義爲不擅長做應用題。時間一久,孩子內心就接受了這樣的負面暗示,也認爲自己真的不適合做應用題。

  於是每次遇到稍微難點的題目時就會有爲難情緒,給自己找藉口:不做了吧,反正我也不會。

  這樣的後果就是不會的題越積累越多,最後就真的不擅長做應用題了。

  語言暗示的力量真的很強大:

  正面的暗示能讓人信心百倍,即便遇到困難,也能夠有堅持下去的決心;而負面暗示,則會讓人灰心喪氣,否定自己,不自信,沒動力。

  孩子的成長,最需要的就是積極健康的環境,可是,大人們由於工作壓力長久養成了說話習慣,焦慮情緒等等,總是不由自主的給孩子傳達了負面情緒。

  孩子早上起晚要遲到了,我們脫口而出:“這都幾點了?還撅着屁股睡,這孩子怎麼這麼這麼懶散呢?”

  放學路上孩子好動,不小心摔倒了,我們脫口而出:“活該,讓你淘氣,老老實實走個路都不行,是吧?”

  孩子字寫的不工整,我們生氣地說:“你這是刮西北風了?還有個字樣嗎?橫撇豎直都不懂,我剛教完,你就忘了?”

  在這樣的環境中成長的孩子會有不被理解、不被信任的感覺,因爲孩子在爸爸,媽媽眼裏做什麼都不對,做什麼都做不好,但是爸爸媽媽又沒有及時告訴孩子應該怎麼做?

  於是很多孩子有牴觸情緒,而家長也很鬱悶,明明都是爲了孩子好,可孩子還跟自己對着幹。

  3

  那麼當孩子表現不好時,我們該如何去正面引導呢?

  首先,要就事論事,不要急着給孩子打標籤

  很多時候,當孩子表現出某一方面的缺點時,家長很容易把這個缺點擴大化,然後以偏概全的給孩子貼個標籤。

  比如,孩子見了陌生人不愛打招呼,我們會責怪:“這孩子怎麼這麼害羞呢?沒一點禮貌,見人也不打招呼”。

  “害羞”“沒禮貌”就是我們隨口給孩子打上的標籤,這些話都會給孩子的內心造成打擊。

  其次,多說應該怎麼做,少說不要做什麼

  家長都是愛孩子的,不過教育孩子時的用語也是很講究的。同樣一句話,換個說法,效果往往會截然不同。

  把我們的批評埋怨換成正面的鼓勵和暗示,比如:

  大冷天孩子不想穿外套,與其說“不穿凍死你”不如說:“穿的暖暖和和的才能和小朋友玩哦”。

  孩子用過玩具不收拾,與其指責孩子邋遢,不如說:“現在把玩具整理好,下次找的時候才方便。”

  當孩子寫作業慢時,與其罵孩子磨蹭墨跡,不如告訴孩子:“好好寫,寫完咱們痛痛快快的玩。”

  當孩子寫字不認真時,與其罵他螃蟹爬的、狗撓的,不如說“你把這個橫寫的平一點,會比現在更好看。”

  其實家長想要給孩子時刻傳達正面暗示,自己首先就得做個正能量積極的人,遇事多些冷靜和思考,多些耐心,嘗試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待問題,理解問題。

  這樣時間長了,你就能更好地接納孩子的各種情緒,而不是動不動就發火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