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過香港的小夥伴,大多數人對香港的印象應該停留在人潮湧動的尖沙咀和高樓林立的銅鑼灣。然而,很少有人看到隱藏在繁華背後的艱辛。在寸土寸金的香港,深水埗的幾棟危樓中幾乎匯聚著所有外來勞工。

他們住的地方叫「籠屋」,一個70平米的房子由200多人平分空間,牀是豎著的鐵籠,籠上到處掛著毛巾和衣服。沒見過的人很難想像,就是這樣一個牀位,每個月的租金都要2000港幣。而香港有超過10萬人口就住在籠屋裡。

為瞭解決住房問題,香港某公司設計出了一種新型房屋OPod Tube House。它的外殼是由直徑為2.5米的混凝土水管製成,玻璃門配備了智能門鎖。一個水管大概有10平米的空間,每間房由2個水管拼裝而成,可以居住1-2個人。2個水管一個是起居室,另一個用來當衛浴。起居室裏座位,書架等一應俱全,座位拉開就是牀,能滿足人們基本的需求。

水管房的原材料簡單易取,可轉移性高,非常適合外來打工或者臨時居住者。最重要的是,人們可以充分利用樓與樓之間狹窄的空間,一層層往上搭建水管房。它獨特的外型也能成為城市中一道獨特的風景線。目前,這樣一個水管房的造價約為15000美元,約合人民幣95000元。

將來如果普及,對那些在香港買不起房的人來說不失為一個好的選擇。小夥伴們,你們城市的房價大概多少呢?你們會選擇離開家鄉,住在籠房裡打工度日嗎?

科技公元,帶你瞭解最創新的技術,最創意的產品。更多精彩內容,歡迎關注科技公元!


香港是一個國際化的自由港,競爭激烈,能者生存,但社會認同的分裂鴻溝也十分嚴重。人們在貧富懸殊的社會中似乎習慣冷漠,對民間疾苦不聞不問,尤其是既得利益者。

很多人可能在香港這個迷幻的大都市中,儀錶堂堂,從事著高尚的工作。但是下班後,你不得不繾綣於一間不足10平米的小房子裏。唯一能讓你獲得安慰的是,你不是一個人在戰鬥,還有成千上萬的人和你一樣,住在月租4000元以上的棺材房、劏房、籠房裡面。

棺材房、劏房、籠房業主或二房東將一個住宅單位分成不少於2個較小的獨立單位,作出售或出租之用;每個小單位的面積大概10多平米,月租數千元,租客通常為草根階層。這些人通常無法承擔昂貴的租金,或者無資格輪候公營房屋,這些劏房通常不乎合消防條例,而且環境惡劣,曾多次發生奪命大火。

香港擁有11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因歷史、地理環境及政治等原因,土地開發率僅23.7%。其中用作住宅用地的僅77平方公里,與之相對應的則是739萬市民的住房需求。稀缺的住宅促使房價一路高漲,同樣價格租住的房屋質量越來越差。

解決這個難題,小編的建議是:可以借鑒大陸的一些做法,一是加大公共租賃住房土地的供應;二是加大對低收入人羣的租賃政策支持,改善他們的住房條件;三是規範籠房管理,政府當局不能對這部分人置若罔聞!四是調節收入差距,不能使得社會收入差距過大,社會鴻溝愈來愈深!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