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氏家族“前人栽樹”,司馬家族“後人乘涼”,這件事,讓後人嘆惋不已。曹操一生雄才大略,但他已經去世了,總不可能從棺材裏跳出來,指責司馬懿吧。

  不過,曹氏家族還有很多忠心耿耿的老部下活着啊,他們爲什麼也不站出來,對抗司馬家族,保曹魏江山呢?要知道,曹操當年以善於發現人才用好人才出名。很多人都在曹操的提拔下飛黃騰達。現在曹魏家族落難了,正是他們站出來,振臂一呼,報主隆恩的時候。他們爲什麼卻不報恩呢?

  (曹操劇照)

  關於這個問題,我是這樣看的。

  一、曹氏家族的忠臣都沒活得過司馬懿。

  其實,我們只需要看一看曹氏家族的三代皇帝,給後代留的輔政大臣,就明白這個道理了。

  歷史上並沒有明確記載曹操給曹丕留下什麼輔政大臣。當然了,按照曹操的雄才大略,以及他多疑的性格,他也不可能給曹丕留輔政大臣。因爲這樣一來,無疑給曹丕留下牢籠,讓曹丕在駕馭臣下的時候,畏手畏腳。

  不過,也不能說曹操一個輔政大臣都沒有給曹丕留下,從曹操生前扶持曹丕當太子時,留在曹丕身邊輔佐曹丕的人來看,那些就算是曹丕的輔政大臣了。這些人中,包括了陳羣、賈詡、曹洪、司馬懿等人。

  曹丕是給曹叡留下了輔政大臣的,一共有四個,分別是陳羣、曹真、曹休、司馬懿。

  曹叡也是給曹芳留下了輔政大臣的,一共有兩個,分別是曹爽(曹真的兒子)、司馬懿。

  我們知道,上一代皇帝留給下一代皇帝的輔政大臣,無疑是上一代皇帝心中,最忠誠的大臣。當我們看到三代皇帝給後世留下的這些輔政大臣的時候,我們就明白了,曹氏家族那些老資格的忠臣,沒有一個人能活得過司馬懿的。

  也就是說,當司馬懿奪取曹魏權力的時候,曹氏家族已經沒有什麼老資格的忠臣了,他們又如何站出來說話呢?

  (司馬懿劇照)

  二、曹氏家族的忠臣都不再掌控權力。

  所謂“一朝天子一朝臣”。曹氏家族傳到曹芳的時候,已經經歷了四朝天子,自然就出現了四朝臣。

  雖說曹氏家族的後代,很少有人打祖上的番天印。祖上給他留下的大臣,他們都在用。但是必然也會補充一些新鮮血液進去,一些和自己關係最好的,自己認爲最忠心的人進去。

  到曹芳當皇帝的時候,實際上權力也就只掌握在曹爽和司馬懿的手裏。而之前的那些曹家忠臣,要麼已經去世,要麼留下的後人不被新皇帝看好。總之,都沒有掌控權力。

  而當司馬懿發動“高平陵政變”後,權力就完全掌控在司馬家族的手裏。

  古代的大臣,能夠幹事情,關鍵在於手中要有權力。沒有權力,他也就是普通老百姓一個。這樣的人,就算他在內心中對曹氏家族忠心耿耿,可是,又能起什麼作用呢?

  (曹芳劇照)

  三、爲曹氏家族打抱不平的都遭到了打壓。

  也並不是說就沒人站出來爲曹氏家族打抱不平。比如在司馬懿的時候,王凌就曾打抱不平,想對抗司馬懿。可惜還沒有實際行動,就被司馬懿鎮壓下去了。司馬師的時候,又發生了兩撥爲曹氏家族打抱不平的。一撥是李豐、夏侯玄、張緝等人,一撥是毌丘儉、文欽等人。不過都給司馬師給打壓下去了。司馬昭的時候,諸葛誕又起兵爲曹氏家族打抱不平,還是被打壓下去了。

  當然了,這些起兵的人,也並不完全就是曹氏家族的忠臣。他們起兵的目的,也不完全是爲了曹魏江山。很多時期,他們是把“保曹魏江山”當作一個藉口,目的還是要擴充自己的勢力,讓自己做大,成爲曹魏的新權臣,最終像司馬家族一樣,奪權並建立自己的帝國。但至少在那時候,他們是打着爲曹氏家族討說法的口號起事的。

  可惜,就算有這麼個漂亮的口號,他們依然不是司馬家族的對手。連他們自己都不存在了,還怎麼幫曹魏奪迴天下呢。

  (參考資料:《三國志》《晉書》)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