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放學回來,兒子把鞋一踢,說:“媽媽,你是對的!”

  我一愣,兒子把溼漉漉的腳丫伸到我面前:“媽媽,我應該穿皮鞋的,你看,襪子全溼了。”

  原來早上,雨下得很大,我跟兒子說:“你穿皮鞋吧,運動鞋不防水。”

  兒子卻執意要穿那雙桔色運動鞋,還不耐煩地說:“媽媽,你說了我可以自己做決定。”

  我說:“沒問題,我就提醒你可能的後果。”

  他點點頭,高高興興地穿着心愛的鞋子上學去了。

  自從兒子懂事以後,他要穿什麼衣服鞋襪,週末如何安排,我都會尊重他的選擇和決定。有時候,明明孩子的選擇不合理,我也不會阻攔,只是善意提醒。

  朋友總是笑我心太大,其實孩子只有自己摸索、試錯,才能學會獨立、成長。

  尼采說過:“一切筆直的,都是騙人的。”

  從小沒自己摸索着走過彎路的孩子,面對未來不是一臉茫然,就是走錯一條又一條路。

  大型青少年告白節目《少年說》的站臺上,有一位高一男生羅萬豪就是如此。

  從小,父母就爲他制定各種生活和學習目標,但是到了高中,父母不再給他定目標,習慣了父母規劃的他,如今很迷茫,希望父母能繼續給他設置目標。

  一直靠父母牽行的孩子,父母放手之後,孩子一下子就難以把控人生了。

  圖片來源|《少年說》

  簡·尼爾森在《正面管教》中說:

  “太多的父母相信,好爸爸好媽媽就應該保護孩子免遭任何挫折和失望。因此,他們會包攬孩子遇到的一切困難或對孩子的過度保護,因而剝奪了孩子發展出對自己的信念——自己有能力把握生活中的起伏的機會。”

  父母不能陪伴孩子一輩子,更不能一輩子爲孩子定目標、做選擇,使他們避開各種彎路,一直走在所謂正確的道路上。

  因此,爲人父母,一定要敢於讓孩子走彎路。

  尊重孩子的選擇

  讓他在“彎路”中獲得人生經驗

  去年夏初,氣溫30度,閨蜜8歲的女兒去公園之前,非要穿棉毛衫,那是一套可愛的斑馬裝。

  她告訴女兒,今天很熱,穿這樣的衣服,會難受的。

  小姑娘的嘴兒撅得老高,頭倔強地揚起:“我不熱!”

  作爲身經百戰的老母親,她淡定走開:“你開心就好。”

  毫無意外,只玩耍了一會兒,女兒熱得大汗淋漓,要求換衣服。

  她什麼也沒說,耐心帶她回家,幫她換了一身合適的服裝。

  詩人於戈說:“你什麼都可以給孩子,唯獨對生活的經歷,喜怒哀樂、成功挫折,你無法給孩子。他經歷不到這些,他就沒有對生活的獲得感。”

  高爾夫球選手傑克·尼克勞斯,是一個非常出色的球員。

  他年輕時,有一次比賽,打球之前,取了一根球杆,爸爸看見他拿的球杆可能不合適,就指着另一根球杆提醒他:“你應該選那一根。”

  傑克的爸爸是個業餘球手,也是他那時的搭檔。

  傑克聽到後,既沒有生氣也沒有順從,而是平靜地告訴爸爸:“爸爸,這是我的比賽。”

  他爸爸聽後,便不再說話。他帶着自己選擇的杆子去了比賽。

  比賽結果如何,不得而知,也不重要。

  重要的是,無論勝負,傑克都能自己承擔選擇的後果,並從中得到收穫。

  父親盡到了勸誡的責任,又充分尊重了孩子的選擇;孩子雖然不打算聽從父親的建議,但他勇於表達自己,心平氣和地溝通。

  可見,父子倆平日裏的相處,便是這樣充滿了愛與尊重。

  《好媽媽勝過好老師》書中說:“真正的自由不是放任,而是給孩子選擇權、嘗試權和犯錯權,使孩子獲得成長必需的生活經驗。”

  管孩子容易,放手才難。

  讓孩子去經歷挫折

  讓他在“彎路”中成長

  朋友的兒子,前年第一次去參加夏令營,媽媽幫他準備了行李清單,讓他自己一項一項清點準備,並且在家裏進行了簡單的自理能力的訓練及指點。

  孩子漫不經心,並沒有把這些事情放在心上,行李也收拾得非常潦草,他媽媽多次提醒他覈對清單,他也沒有仔細去做。

  朋友說,我把幾項重要的東西悄悄交給了教練,其他的,他沒有準備,我也就裝作不知道。

  結果孩子在外面吃了很大的苦頭:

  沒有帶水壺,渴了也沒水喝;

  路上的食物帶得不夠,餓得乾瞪眼;

  衝鋒衣沒帶,教練“借”給他一件,條件是幫所有人疊被子;

  不會熟練地綁護膝,在攀爬活動中只好任由護膝掛在小腿上

  ……

  去年第二次去夏令營的時候,孩子早已長了教訓。早早就覈查清單,一項項清點得妥妥當當,把行李收拾得一絲不錯,說明書上告知要提前熟悉的東西,自己很自覺地準備起來。

  她很感慨地說:“以前外出旅行,每次讓他收拾自己的行李,從來都是敷衍了事,丟三落四,說了多少次都教不會,如今受一次苦,跌一次跤,全都會了。

  果然,挫折纔是成功的練習。

  有句話說:“講一萬句不如自己摔一跤,眼淚教你做人,後悔幫你成長,疼痛纔是最好的老師,人生該走的彎路,其實一米都少不了。”

  孩子必須要自己去感受真實、體會挫折,才能獲得身心的成長。

  控制孩子不走彎路

  最後收穫的可能是叛逆

  《陪讀媽媽》劇中,丁一一是個獨自在加拿大上高中的孩子,卻在一樁校園暴力事件中,成了施暴者。

  面對可能被開除的危機,他不但不着急,反而竊喜。因爲他早就不想在這裏上學了。

  《陪讀媽媽》劇照

  他的媽媽得知消息,立即從國內飛來,責問他爲什麼要這麼幹,他說:“我就是看他不順眼,就是想打他。”

  一個典型的叛逆孩子模樣。

  其實,丁一一並不是個壞孩子,相反,是個善良仗義的孩子。

  所謂的暴力事件,是因爲不滿媽媽安排他出國,他和同學自導自演的惡作劇,希望被學校開除。

  尤今在《殊途同歸》中說:“儘管母親在前方出盡九牛二虎之力拉孩子,可是,叛逆的孩子總有辦法掙脫母親的手,自行開路。”

  他的媽媽李娜,一個精明能幹的職場女性,其目標是爲孩子提供最好的生活,安排一條她認爲最好的路。

  《陪讀媽媽》劇照

  丁一一懟媽媽:“這不是我想要的,是你想要的!”

  李娜在兒子的房門外說:“媽媽都是爲你好!”

  兒子想走自己的路,媽媽卻希望兒子少走彎路少吃苦,在她鋪好的康莊大道幸福奔跑。結果導致兒子叛逆,母子感情破裂。

  傑弗裏·伯恩斯坦在《叛逆不是孩子的錯》書中指出,父母只有放棄掌控權,纔會對孩子產生積極的效果。

  有些路在父母眼裏是彎路

  在孩子眼裏是他的人生意願

  袁泉小時候,父親給她選了一條乒乓球運動員的路,送到體校訓練。但袁泉卻熱愛文藝,父親沒有強迫她,而是尊重她的意願。

  11歲那年,中國戲劇學院附中去袁泉所在小學選材,袁泉順利考上。

  她父母問:“你要想想清楚,是不是真的想去學習京劇?”

  她說:對啊,我真的想去。

  也許孩子走的是一條看不清未來的彎路,縱然心中萬千擔憂,父母卻尊重她的選擇,毫不猶豫地支持她。

  在她困頓疲憊的時候,父母也沒有給她潑冷水、怪她走了錯路,而是給她堅定而讓人心安的愛與鼓勵:

  “做父母的理解你,心疼你。我們絕不會在你竭盡全力仍暫時達不到目標的情況下,還要你去拼命。泉泉,切記住,在挫折面前不氣餒,要保持良好的情緒,振作起來吧。”

  最好的父母,便是如此,尊重孩子的選擇,放手讓孩子走自己的路,並寄予最深厚的愛與支持。

  孩子選擇的“彎路”,不一定就是錯的路,有時候是探索世界、學會成長的路,有時候是孩子經過深思熟慮的人生意願,每條路上有屬於他們挫折與風雨,也有屬於他們的收穫與風景。

  米歇爾·奧巴馬在《成爲》一書中告訴我們,做父母的,要尊重孩子的選擇,懂得傾聽孩子的意願,並在需要時給予幫助和支持。

  真正的愛不是束縛和控制,而是自由和支持。

  武志紅說:“父母能給孩子最好的禮物,就是愛與自由。”

  當我們不信任孩子能搞定自己的人生時,覺得孩子在走“彎路”時,不妨把這個禮物,送給他。

  -END-

  作者介紹|雲開,高級研發工程師,自由撰稿人,心理學愛好者,愛孩子愛寫作,左手研發,右手文藝,相信唯有內心肥沃,夢想纔會開花。青欖家長地帶(ID:educool):百萬中小學生家長聚集地,專門研發趣味小課,讓孩子愛上學習。《跟着青欖學古文》音頻節目正在熱播,內容涵蓋1-9年級語文教材的古文篇目,每天10分鐘,幫孩子解決學古文難的問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