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48826117?

www.bilibili.com

這裡是曲奇,這個視頻是基本要素的第十九篇,來講講跟人稱相關的事情。

一,幾種人稱

在講人稱的作用之前,先來講講有幾種人稱。我之前看到某些人說有好多種人稱,什麼五種六種八種十種,看得人頭都暈了。

但是那些根本不是人稱。

人稱是人稱代詞的簡寫,意思就是用來指代,代替人的詞。基本上所有教科書都會告訴我們,中文的人稱代詞,單數的就三種:我,你,他。分別稱為第一人稱,第二人稱和第三人稱。複數的有我們,你們,他們。或者你要區分性別還有他和她。

除此之外就沒有了。

什麼上帝視角,什麼限制視角,視點人物視角。那都不叫人稱。那隻能說是在不同人稱中發展出來的寫作技巧而已。

寫作技巧千千萬,你想怎麼寫就怎麼寫。你想多弄點變化,弄出無數種敘述方式,分別起個名字叫x視角,y視角,z視角,都沒有什麼問題。

但那都是限制在三種人稱裡面的,就是你用得人稱代詞還是你我他三種。不要弄混了。人稱和視角不是一回事。

二,三種人稱

好了,我們區分出有三種人稱之後。就開始說這三種人稱之間的區別了。

第一人稱,我,語文課本上告訴我們,用第一人稱寫作會比較有代入感,可以更詳細的描寫人物的心理活動,但是不可描寫自己的外表,不能描寫人物不知道的東西。

第二人稱,你,語文課本上說,用第二人稱寫作會比較有親切感,常見的是書信體,可以拉近與讀者之間的距離。

第三人稱,他。語文課本上說,用第三人稱寫作,可以描寫所有事情,但是代入感差。

聽完這些,是不是覺得好像很有道理。

不知道你們會不會,但是我聽完就會有一個很強烈的想法:你說第一人稱不能寫自己的外表,不能寫人物不知道的東西,我就是想寫又怎麼樣。

答案就是:不會怎麼樣。

並不是沒有人做過這種事。比如我很久以前看過一篇古風言情小說,叫《和月折梨花》,用了第一人稱,但是經常描寫自己長得多漂亮。

這可能都沒有什麼。但如果你看過《小時代》就會注意到作者好像犯了一個很嚴重的錯誤,就是雖然用的第一人稱,但是依然描寫了很多主角林蕭看不到的東西。

然後呢?那又怎麼樣呢?

這個故事寫出來了,大家也都看懂了。有誰說了什麼嗎?看起來大家最多就是罵他堆砌奢侈品名字,思想幼稚。人稱對這本書幾乎沒有影響誒。

如果不會怎麼樣,那為什麼要遵守這個規則?

三,視角

於是這就來到了我們的第三點,關於視角。

其實真正影響小說的代入感,描寫的東西豐不豐富的,不是人稱。而是視角。

視角是什麼呢?就比如說我們現在不寫小說了,要拍電影了。那怎麼拍呢?

當然是拿攝像機拍啦!

好了,現在給你攝像機。你拍吧。然後你就會發現,你也還有很多問題需要考慮。

拿幾個攝像機,從什麼角度拍,拍什麼。這就是視角要處理的問題。

小說也是一樣的,你想要在觀眾面前呈現一個故事,你也要選擇你呈現的方式。於是,你就需要從不同的視角裡面選擇。

你要不要描寫這段心理活動?你要不要描寫人物的外貌?要不要描寫其他人物?

這些是你需要考慮的問題。

而在這些問題,有一些約定俗成的答案。也就是說,會有一些比較常見的攝像機,大家已經探索過,使用過很多次的攝像機擺在那裡,讓你可以挑選。接下來我們就會介紹一些這些攝像機的使用方式。

四,第一人稱視角

當你用了第一人稱,也就是用「我」這個字來指代主角的話,大家就默認你使用的是一個第一人稱視角。

如果你們注意到的話,我說的是大家默認你使用了第一人稱視角。只是大家會這麼默認而已,實際上你想使用什麼視角,其實也還是隨你便。

你可以用著第三人稱,寫著第一人稱視角拍到的東西。也是沒有關係的。只是大家可能會覺得有點怪,因為你的用法和大家默認的不一樣。

因為大家會默認你用的是這樣的視角,所以我也不額外起名字了,都在人稱後面加個視角。但是是不是第一人稱視角,和你用不用第一人稱,並不是特別有關係。只是大家覺得某種用法更常見,會默認你這麼用。

這個事兒可能有點繞,簡單來說就是你用什麼人稱代詞來指代人物,跟你用什麼攝像機來拍,是沒有必然聯繫的。

好了,接下來我們來講第一人稱視角。

第一人稱視角,是主角眼睛所看出去的角度,我們也可以叫它主視角。如果你玩過第一人稱的遊戲,像是守望先鋒或者很多射擊遊戲,就會很清楚這個視角能看到什麼。

這個攝像機拍不到主角的外貌,低下頭只能看到主角的身體和手掌。而且這個攝像機會一直跟著主角,主角去哪它拍哪兒。所以拍不到主角不知道的事情。

這會增加小說的代入感,因為這個視角,和我們日常生活中的所使用的視角最為相似。而且一直跟著主角,主角的所有事情我們都知道。所以會比較關心主角,瞭解主角。這也可以增加代入感。

但是當你這麼拍了很長的一段時間之後,想要把攝像機從主角身上拿下來,去拍其他東西的時候,會讓讀者有些不適應。特別是代入感很強的時候,讀者可能會覺得,他們無法追蹤自己所關心的人物和事情了,造成代入感的劇烈下降。

所以一般來說,在使用主視角的攝像機進行拍攝東西的時候,很少改換視角。也就很難描述更宏大的故事,只能圍繞一個人打轉轉。

你用了大家最熟悉的視角,於是大家適應的速度就最快。那麼你想換視角的時候,讀者也就更不開心。這是個很公平的交易。

但你如果非想要改,也可以。只要你運用得當,能承受住這個結果帶來的損失,不會讓讀者難受,就完全沒有問題。

五,第二人稱視角

當你使用第二人稱的時候,大家會默認你使用了第二人稱視角。

我們在什麼時候會使用第二人稱?

當我們需要跟在場的另一個人互動的時候,需要稱呼對方,才會用「你」這個字。所以這個視角,其實它是個互動的視角。我們在做的事情,要是跟對方有關的,比如我要罵你,你要罵我的時候,才會用到這個字。

所以第二人稱在小說裡面非常少見,只有書信體這種,看似在互動其實根本沒有互動的方式,可以稍微用一用。畢竟小說不是一個很好的互動形式。

如果形式更多樣了,出現可以互動的小說。一進去就說:「你現在已經起牀了,你想要做些什麼呢。洗臉還是喫早餐。」然後可以選擇的話,那第二人稱視角就是一個還不錯的選擇。

沒錯,我說的就是文字遊戲。類似小說的文字遊戲,可以更多的使用第二人稱視角。

不過,畢竟在小說裡面,第二人稱視角也還是很不常用的,所以我也就不打算多說了。

六,第三人稱視角

當你在使用第三人稱的時候,大家會默認你使用了第三人稱視角。類似的話我已經說了第三遍了,我相信你們也應該記住了,人稱不等於視角。只是因為大家會這麼默認,我才這麼叫而已。

你可以用著第一人稱,寫著第三人稱視角才拍得到的東西,比如主角有多漂亮。或者像小時代一樣,用第一人稱,但用的不是第一人稱視角,攝像機完全沒有跟著主角。這也是沒有關係的。

第三人稱視角,就是最常見的,我們看電影的時候會看到的那個樣子。我們好像一個旁觀者,在旁邊看著一些事情發生。

雖然這個攝像機可能一直追著一個人物拍,但是並沒有進入到這個人物的主視角去。

這就是最常見,也最好用的視角。你用這個攝像機,想拍什麼就拍什麼。想怎麼拍就怎麼拍,各種素材拍完了放在一起,剪輯一下給大家看就行。

不過因為這個視角能拍的東西太多了,需要掌握的挑選技巧也就更難一點。畢竟什麼都能拍,但不是什麼都好看。就像你的鏡頭可以手動調整焦距,不是自動對焦的。你能拍到的東西當然就更多,但是想拍好也就更難一點。

我看到很多人建議大家寫小說的時候要用什麼什麼視角,其實這些視角沒有好壞之分。你想用都可以用。只是有些用起來會更難。

而第三人稱視角,是相對來說比較自由,可能也比較難的一個。

七,心理視角。

這個視角,顧名思義,就是拍攝一個人物的心理活動,情緒起伏等等的東西。

它是小說最擅長的視角。倒不是說它在所有視角裡面是最好的。是說在所有藝術形式之中,小說最好表現人物的心理活動。

我們可以直接用「他感到焦慮。」,「他覺得氣憤」,「他心裏面翻江倒海的,恨不得從窗口跳下去」。這樣的方式直接描寫人物的心理。但是其他藝術形式都只能通過表情,動作,話語等側面的方式來表現。

所以,心理視角是在小說中,才比較好用的視角。其他形式很難用。

所以也就造成了一個特點,就是如果心理視角用得多的小說,改編會變得很麻煩。因為很難表現心理,而變得缺少了很多東西。

那心理視角的作用是什麼呢,因為我們平常是看不到別人的心理活動的,也比較少注意自己的心理,所以會讓人有些好奇。像是在窺探別人的內心一樣。

然後心理視角,當然跟代入感有關係。如果你能瞭解一個人的心理活動,理所當然的就會更關心他的一切。所以這個視角經常和第一人稱視角放在一起用,也就像是語文課本裡面說的,第一人稱可以更多的描寫心理活動啦。

八,轉換視角

除此之外,還有一些其他比較常見的視角。

比如說旁白,一種經常看起來很滄桑,而且什麼都知道的視角。

又或者用第一人稱視角的時候,用另一個人當視點人物,讓他把主角不知道的事情告訴主角,相當於不切視角也有了另一個攝像機。

或者你就直接安排主角可以在別人屋子裡放攝像機,也可以達到好像是沒切視角,但描述了不同視角的事情的效果。

另外還有比較特別的,就是有偏見的主視角。就是人物會選擇,並扭曲他看到的東西。簡單說,就相當於一個戴著有色眼鏡的攝影機。這方面跟人物塑造比較有關係。

這都是一些比較常見的小技巧。

好了,你現在知道了那麼多種視角。就相當於你有了這麼多種攝像機。然後你就可以選擇怎麼去拍電影啦。

你當然不必整本小說都用一個攝像機。為了更好的描述這個故事,採用不同的視角,來敘述不同階段的事情,當然是一個比較好的選擇。

但是你必須考慮轉換視角的壞處,也就是說轉換視角是有成本的。

最明顯的成本,就是代入感丟失。如果你從一個人的主視角,轉換到另一個人的主視角,代入感的丟失會顯得更明顯。

如果是第三人稱視角,本來一直跟著男主角,然後忽然跟著女主角了,也一樣會造成代入感的丟失。

心理描寫,跟著一個人有多長時間,他身上發生了什麼事,都會影響代入感的強弱。這個我在講代入感的時候會講。總之你在切視角的時候,需要考慮到這件事。

一般來說,第一人稱視角切換的時候,這個情況會最嚴重。第三人稱則最不嚴重。

但用第三人稱視角一直跟著某個人,還給他加了很多心理描寫的話,切換也還是會發生代入感丟失。相反,如果你用第一人稱視角的時候代入感不強,可能就沒那麼嚴重。總而言之,代入感弱的時候切視角成本會比較低,否則成本就比較高。這是需要自己權衡的事情。

然後要考慮的就是,觀眾的接受能力。就算觀眾情感上接受了,他理智上能不能接受?如果你頻繁切視角切到大家都看不懂了,那無論有沒有代入感,我都勸你不要再切了。

另外就是,轉換視角的時候,如果有相似的事物,大家接受起來會比較容易。這也就是電影裡面所謂的轉場。可以通過相似的風景,相似的畫面,相似的人物等各種各樣的方式轉場。但這是電影比較注重的,小說也可以考慮一下,但是沒那麼重要。我在文筆篇的景物描寫裏講了一些,其他就不展開啦。

好的以上就是關於人稱和視角的基本講解了。當然只看講解,可能只能懂個大概,還是要自己試著用用看,才會更明白一些。

視角的選擇沒有太多的「教條」可講,一般來說,事情越複雜就要用更多的視角來表現,也就更難一些。如果故事很簡單,也就不用經常切視角。

但這也只是一般而言,其實也還是看作者。再複雜的事情你想要一鏡到底,其他都通過暗示或者別的方式展現給讀者,也完全沒有問題。

怎麼選視角基本上都是看作者習慣,看你怎麼拍順手就怎麼拍好啦。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