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肜旻)

01 導言

前幾天,我在健身房遇見一位小姐姐,她的早飯是一碗稀粥,中午一碗麵條,晚飯不喫。

這位小姐姐一天最多也就喫不到 1000 卡路里,卻還是屢屢減肥失敗,讓我不禁擔心她的身體……

一句「少喫多運動」讓無數肥胖人士邁入誤區,更嚴重的是,減脂失敗者還會被冠以「缺乏毅力」這樣的辭彙,被進行人格上的審判。

但…難道真的是「胖子都活該,瘦才代表自律」嗎?

如果胖子是因為喫得太多,那麼為什麼TA們會選擇多喫?

作為一個愛學習的人,我想弄清楚:

02 21世紀一本重要的減脂書

我們為什麼會發胖?

全世界有無數人都在研究這個問題。

美國人蓋裏·陶比斯更是用心。

為了弄清楚發胖的原因,他花了整整 10 年,寫成了這部書——《WHY WE GET FAT》。

此書一出,馬上在世界醫學界引起震動。

尤其在美國,數千個減肥中心和研究機構開始更新減肥方案,全球數千萬肥胖者因此減肥成功,改變了無數人的健康和命運。

本書被譽為「21世紀突破減肥瓶頸的大發現」,長居減肥類暢銷書籍首列,作者陶比斯也因此三度獲得美國國家科學作者獎。

今天,我把本書的精華內容總結出來,你只需要用 3 分鐘 的時間,立刻執行真實有效的減脂方法吧!

科學減脂不反彈、零失敗!

03 少喫多運動會瘦嗎?

20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DC)宣佈,肥胖人士逐漸增多。於是,很多專家都想當然地把肥胖和經濟繁榮聯繫起來,人們是富裕後才發胖的。

當代社會由於快餐店的普及,人們偏愛喫這些高熱量食品,比如:漢堡、乳酪、薯片等。而汽車電視互聯網的出現,又讓人們越懶越「懶」。

當時的人們認為:「多喫不動」的生活方式是導致肥胖是罪魁禍首。但這些真的是導致肥胖的原因嗎?我們來看看以下2個誤區:

▍誤區1:窮人不會發胖 ?

早在20世紀60年代,《紐約客》就對曼哈頓城區居民做過調查,結果顯示,肥胖人羣中,窮人是富人的2-6倍。

陶比斯在書中引用大量研究數據,包括美國大蕭條時期對肥胖兒童的研究,對美國多個印第安部落的研究,在義大利、南非、南太平洋島國、智利、牙買加等世界各地進行的多次調查研究,越窮的人,肥胖比例越高。

實驗也證實了這個結論。1959年,心理學家斯圖卡特和醫生麥克拉倫出版專著,記錄他們在醫院門診試圖通過控制飲食治療肥胖的過程,但最後全都失敗了。

很多人都會有這樣的思維定勢:窮人經常餓肚子,所以,他們的肥胖佔比應該比富人的小很多吧。

20世紀90年代,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花費10億美元對女性健康進行調查,同樣得出結論,節食只能暫時減輕體重,但無法根本治癒肥胖。

在醫治肥胖方面,醫生僅僅耍了個特殊的把戲,那就是要求胖子們別喫了,儘管明知道他們做不到這點。 ——《WHY WE GET FAT》

▍誤區2:運動一定能減脂 ?

少喫不能減脂,多喫也不是導致肥胖的根本原因。那麼運動效果怎樣呢?

有規律的運動可以提高身體免疫力,保持活力等等。但只靠運動無法減輕體重。

少喫多動,是建立在「攝入熱量小於消耗熱量」上的。但人體太複雜了,不是隻靠一個簡單的公式就能解決肥胖問題的。

04 肥胖的 3 個終極原因

▍肥胖原因之一:激素異常

從20世紀20年代開始,密歇根大學的醫學教授路易斯·紐伯格開啟了肥胖和精神的聯繫。在此之前,肥胖僅僅是生理疾病。

紐伯格認為肥胖是因為「變態的食慾」。

因為,瘦子就沒有過剩的食慾啊。

這種看似「科學」的觀點,很快得到主流的認可,當然,也誤導了後來的減脂領域。

但是,他沒有解決的問題是,為什麼胖子有「變態的食慾」?

「變態食慾」論盛行的同時,有一羣人也在通過實驗研究肥胖原因。

實驗發現:

① 切除卵巢後的小白鼠,食慾大增,也有「變態的食慾」了。然後,實驗人員給小白鼠的食物變少後,它們仍在持續發胖。

② 實驗人員給小白鼠注射雌激素後,小白鼠食慾恢復正常。原來,由於卵巢分泌的雌激素的缺失,導致脂肪代謝功能異常,小白鼠變的傾向儲存脂肪,因此發胖。

所以,「喫多」不是發胖的原因,而是結果。發胖可能是因為人體各種激素異常而導致的。

這個實驗背後的生理機能是,雌激素會遏制一種能儲存脂肪的酶LPL的活性,所以它有抑制脂肪存儲的功能。

如果切除卵巢,雌激素減少,LPL活性增加,脂肪的存儲能力也就增強了。

更年期女性會發胖,也是因為卵巢功能降低,雌激素分泌減少的原因。

下次與朋友喫飯,如果她不停的喫,別指責她「缺乏毅力,沒有節制」。

相反,你也許應該建議她檢查和調整自己的激素水平。

▍肥胖原因之二:基因遺傳

為什麼有些人有雙下巴,有些人沒有?

四肢肥胖是怎麼回事?

為什麼有些人更容易腰間贅肉?

為什麼有些人胸和臀部更大?

這些問題其實和人體的高矮、毛髮的生長一樣,都是受身體嚴格控制的。

科學越來越認定:你是否更容易發胖,哪裡最容易胖,更與基因有關。

▍肥胖原因之三:攝入糖類太多

人體的脂肪分解,其中起主導作用的就是胰島素。

胰島素水平降低,會促進甘油三酯的分解。

胰島素水平提升時,脂肪會存儲更多。

反之,當胰島素水平下降時,更多脂肪將作為燃料被消耗。

而人體胰島素水平,主要由攝入糖類多少決定。

????????????

攝入的糖類越多

↓↓↓

胰島素就分泌越多

↓↓↓

人體儲存脂肪的數量就越多

↓↓↓

人也就會越胖。

這就是人體發胖的終極原因。

05 如何科學減脂?

最後,本書給了大家簡單可執行的減脂解決方案。

作者根據杜克大學醫學中心生活方式醫學診療所負責人,埃裏克·韋斯曼特醫生的臨牀經驗,蓋裏·陶比斯給出了以下 4 點飲食建議:

① 選擇正確的食物:多喫肉蛋和綠葉蔬菜,不喫含澱粉、穀物、含糖的食品,比如:麵包、糖果、果汁、汽水等。

② 避免喫素:喫素並不能減脂,長期大量食用豆類蛋白也可能發胖。

③ 少喫糖:遠離含糖的食品,減少發胖幾率。

④ 輕斷食:偶爾「間歇性斷食」會打破減脂瓶頸。

為了讓大家更容易理解,作者也給出了優秀減脂餐範例:

早餐:培根或香腸 1 份 + 雞蛋 1 個

午餐:蔬菜配雞肉,可蒸煮或爆炒晚餐:牛排 1 塊 + 蔬菜沙拉 + 黃油炒豌豆點心:牛肉乾 1 包——《WHY WE GET FAT》

06 最後的話

《WHY WE GET FAT》一書為我們解開了肥胖的終極祕密。

有感興趣的小夥伴,可以去看看原書。

減脂的方式有很多種,找到發胖的原因,根據自己的體質找到最合適自己的方式才最重要。

最後,引用原文的一句話:

把肥胖當做營養失調的一種表現形式,這與附加的道德標準無關,與信仰無關,與貪食懶惰也無關。

這隻能說明某些食品供給出了問題,我們應該去發現這些問題——《WHY WE GET FAT》

文 / ?肜旻 ?小結實 ?花花

圖 / ?小結實 ?部分圖片來源網路

本文首發於微信公號「ZERO實驗室」。

以上圖文版權歸ZERO實驗室所有,歡迎轉發。

如需轉載,請私信聯繫:)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