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在歷史上從什麼時候脫離中國管制?如果說是政治統治上進行管制,日本從沒有受到中國管制。如果從中國自認外國來的都算藩屬和進貢。日本也從沒表示臣服。

  日本的推古十五年(公元607年),大禮官小野妹子奉日本第33代天皇(既日本皇譜中第一位女性天皇)推古天皇和廄戶豐聰耳太子(既聖德太子)之命出使隋朝,推古天皇和聖德太子寫給隋煬帝的國書裏的第一句話:“日出處天子敬白日沒處天子書”。表達了雙方平等觀點,而沒有表示臣屬的意思。隋煬帝聽後大爲不悅,他氣憤地對掌管賓客事物的鴻臚卿道:蠻夷再有這種無禮的書信,不要再向朕奏!

  有人幫助解釋說:日人不諳漢文,詞不達意。

  日使團歸國時,隋朝派文林郎裴世清等13人爲答禮使團陪送小野妹子回國。

  608年4月,裴世清等特使抵日本筑紫,受到日方熱烈歡迎,場面壯觀。

  8月,推古天皇、聖德太子和羣臣官僚等親切會見了中國使團。

  9月,裴世清等辭行離日時,日本再遣小野妹子爲陪送使,吉士雄成爲副使,再次來隋。

  這次日本用漢字寫的國書中,沒有再用“日出處天子”的提法,改稱爲:“東天皇敬白西皇帝”,據中國學者認爲,這日本第一次使用了“天皇”這個稱號,表現出推古女皇堅持同中國是對等的關係,中國學者認爲“天皇”一詞出自中國道教,是統治上天的皇帝之意。依然沒有臣屬中國的意思。

  1368年以後,明太祖向日本派遣使節,要求日本取締倭寇並嚮明朝朝貢。當時日本正處於南北朝時代,明朝使者根本見不到日本天皇,就被下邊的人殺了。朱元璋也很惱怒,但大臣進言,蒙古人那麼厲害,去攻打日本都因颱風導致全軍覆沒。中國一對日本地形根本不熟悉,二也沒有強大水上部隊。朱元璋一起,只能把日本列入永不征伐國之列。

  佔據九州一帶的南朝懷良親王爲了解決經濟困難,曾接受過明朝“日本國王”的封號。從此以後,懷良親王以“日本國王良懷”的名義嚮明朝朝貢,並開始雙方貿易。

  室町幕府驅逐了懷良親王的勢力後,室町幕府和九州一帶的大名仍舊以“日本國王良懷”的名義與明朝進行貿易。應該說明朝封的只是日本以個地方領導人,而沒有封過日本天皇。而所謂朝貢,那只是爲了從中國獲取更多經濟利益,因爲只要來中國,就會給大量經濟利益。所以日本的一些地方勢力曾互相爭戰,奪取誰代表日本和中國來往權利,只要誰來,就可以獲得巨大經濟利益。

  如果僅說是文化上受中國影響,那麼日本是明治維新開始宣佈託亞入歐,主張全盤西方。當然他們還是保存了自己民族傳統的文化,這些文化或多或少受過中國影響,但日本都根據自己生活需要進行改善。如筷子從中國引入,但日本也有改良,一頭變尖。如圍棋,中國圍棋開始是占星位,日本則改爲可以走任意的點,突破先放星位的限制。

  關於網上流傳日本打算從中國人借種一事,是網上中國人單方面的觀點,據說來源宋朝人一本地攤筆記《清波雜誌》,日本方面從沒有記載過打算從中國借種的事情。但日本明治維新後,確有一些人主張向歐洲白人借種。例如日本的學者高橋義雄就寫過《日本人種改良論》,主要是當時日本放開言論,學習西方言論自由,什麼主張都可以說。但日本政府從沒有這方面打算。

  但總的看來,日本在歷史上,只是在文化吸取中國一些東西,但沒有達到崇拜的心理。而近代,日本人是一度非常崇拜西方,所以主張全盤向西方學習。但隨着日本軍力的增加,最後也敢挑戰西方權威,不在把西方看眼裏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