涇河龍王爲何要與袁守城打賭中不僅輸掉了賭約,甚至最後連自己的小命也都搭了進去。而這一切,其實都是由一條金鯉魚引發的。這條金鯉魚來歷可不簡單,乃是每日都在聆聽觀音菩薩講佛法的神物,後來觀音菩薩外出,沒想到金鯉魚也跟隨菩薩下界,成了唐僧西天取經路上的“一難”。而袁守城算準金鯉魚逃下界來註定會禍害一方百姓,於是想要藉助捕魚人之手,在算準的地方與算定的時候下網捕捉,將這禍害提前消除。可問題來了,金鯉魚畢竟是觀音菩薩魚池中的神物,一個普普通通的漁民,又有什麼本事能抓到呢?這個橋段的設計,是不是一大Bug?還是說,袁守城心中另有算計。他到底怎麼想的,其中有何深意呢?

  袁守城每日爲漁夫算準地點和時刻下網撈魚,總能捉到一條金鯉魚。只要將金鯉魚獻給袁守城,他就會爲漁夫繼續卜一卦,告訴他明天幾時幾刻又在何處下網,定能收穫頗豐,並且依然要把抓到的金鯉魚給他。漁夫自然開心,然而恐怕漁夫不曾想到的是袁守城正在藉助他手,對付的是觀音菩薩的金鯉魚。漁夫若遇到這條神魚,他到底有沒有能力捉到?恐怕袁守城很清楚漁夫沒能力捉到,那爲何還要讓漁夫下網捉魚呢?袁守城其實要的不是漁夫捉到這條魚,而是隻要把魚趕跑即可。

  從神魚對抗凡人的視角來看,漁夫肯定鬥不過這條金鯉魚。但從因果而論,漁夫又剋制金鯉魚。尤其此魚剛剛逃下界,未染上下界的因果,依舊是神魚屬性多過妖怪情況下,只要漁夫每日在固定的時辰地點捕魚,捕的還是金鯉魚,那麼其實是在以因果的方式隱隱威脅到那條金鯉魚,讓它本能的覺得繼續按照原定的路線前進會有危險,從而避開原有路線該做它路。此舉,或許便是袁守城的真正意圖,那就是你別禍害我這裏的一方百姓,至於其它地方,我也管不了那麼多。而從結果來看,果真金鯉魚改道,去了車遲國的地盤去禍害那裏的百姓了。

  而漁夫捕捉金鯉魚的道理其實在現實中也講得通,就好比從事幾十年屠狗工作的屠夫,哪怕藏獒這類兇犬在面對他們時也會本能的表現出畏懼情緒。科學家的解釋是氣味,他們身上沾染上太多不同狗類的氣味和血腥味,這些人的嗅覺無法察覺的信息卻能被狗察覺到,所以藏獒這類兇犬也會本能的害怕。但換做西遊背景,大家可以理解爲怨氣與因果。漁夫每日都捉“金鯉魚”,而金鯉魚自然不同於平常的鯉魚,在大量的不斷被漁夫捉住的過程中,因果也好怨氣也罷自然與漁夫有了沾染牽扯,而這一切恰恰被更加具備神性的金鯉魚提前感知到。不是它打不過漁夫,而是生物本能的覺得沒必要往有兇險的地方遊,自然改道它處。

  所以袁守城此舉,小編認爲他是以“敲山震虎”的方式驅趕金鯉魚,而並非爲了捉住它。而且既然他能算到金鯉魚下界,恐怕他也算到它的下界自然有它存在的道理,只是不要在袁守城的地盤危害百姓即可。故此,只需要派一個普通的漁夫(絕不可多名,那樣會分攤因果),不斷地重複捕捉金鯉魚即可。而且不需要捕捉到它,只需要捕捉比它弱小的同類,便能保一方平安。

  可見,袁守城此人算計了得,也難怪最後連看袁守城不爽的涇河龍王也栽在了他的手中。原因很簡單,袁守城算的是大勢,並且以一些小技巧順勢而爲。反倒是涇河龍逆大勢,自然要倒黴。從袁守城的身上,小編認爲有一點非常值得學習,那就是千萬不要認爲“人定勝天”,所謂的“人定勝天”一定是大勢允許纔會看似勝天。反之,在不允許的情況下逆勢而爲,一定會慘遭大敗。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