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D公司前兩天更新了4月份的投資者報告,裏面對新一代CPU、GPU的路線圖介紹跟3月份報告相比沒什麼變化,依然是今年年中推出7nm工藝的銳龍三代處理器,而7nm GPU已經有Radeon VII首發,接下來則是7nm Navi,最快在5月底的臺北電腦展上發佈。如28nm節點一樣,AMD顯卡這一次在製程工藝上又一次領先了,但是AMD的尷尬在於能效已經嚴重落後了,7nm Radeon VII顯卡能效別說幹不過12nm圖靈顯卡,連Pascal顯卡也比不過。即便不說高端顯卡,NVIDIA的GTX 1660 Ti顯卡不僅核心面積更大,頻率還更高,但是能效依然是RX 590顯卡的兩倍,這事也引發了Reddit社區討論,數百網友都在分析AMD顯卡爲何能效這麼差了。

  2011年底首發了28nm工藝的HD 7970顯卡,國內是2012月1月9日發佈的,HD 7970顯卡不僅是第一個28nm工藝、第一個PCIe 3.0技術的顯卡,更重要的是它首先應用了AMD的GCN架構,當時我們的評價是“圖形計算雙冠王”,HD 7970在遊戲及GPU計算方面都是當時的王者,GCN架構在那幾年中可謂閃閃放光芒,而NVIDIA當時還沒完全擺脫GTX 480高功耗、高發熱帶來的負面影響。

  HD 7970顯卡使用的還是28nm工藝的GCN 1.0架構,此後AMD陸續推出了GCN 1.1、GCN 1.2等改進型架構,在14nm Polaris架構發佈時,AMD又大筆一揮將GCN架構的命名順序改成了GCN 1.0、GCN 2.0、GCN 3.0及GCN 4.0,到了Vega這一代已經是GCN 5.0了。

  從1.0到5.0架構,聽上去GCN架構已經是多代大幅升級了,雖然GCN 4.0的Polaris及GCN 5.0的Vega架構上有不少新技術新功能,但是回頭看看的話,GCN歷代架構其實都沒什麼大變化,基本組成依然是每個CU單元64個流處理器。

  公平地說,NVIDIA在此期間升級的Kepler、Maxwell、Pascal也有擠牙膏的嫌疑,Pascal這一代除了GP102大核心內部單元有變化之外,主流的GP104/106內部架構變化也不大,但16nm製程工藝依然讓Pascal顯卡性能、能效大有改善。

  現在的情況就是,AMD這7年中從GCN 1.0升級到了GCN 5.0,製程工藝從TSMC 28nm升級到了GF 14nm及最新的12nm工藝,而NVIDIA也從Kepler升級到了Turing,製程工藝也是從TSMC 28nm升級到TSMC 16nm再到TSMC 12nm FFN工藝。

  但是累積到現在,AMD、NVIDIA雖然看起來工藝、架構差不多,但實際上雙方顯卡的能效已經有了非常明顯的差距了,不說7nm Radeon VII及RTX 2080這樣的高端顯卡,單說沒有RTX光追的GTX 16系列顯卡,比如GTX 1660 Ti在覈心面積大了22%、頻率還更高的情況下能效都比RX 590顯卡差很多,後者性能不僅低了20%,功耗到了73%,導致GTX 1660 Ti能效是RX 590的兩倍。

  爲什麼會出現這樣的問題?

  這個話題在Reddit一經提出就成爲熱點

  ,截至發稿時已經有266條討論了,各位網友也是身經百戰了,援經據典分析AMD、NVIDIA顯卡架構、性能、功耗方面的差異。

  除了AMD/NVIDIA資深工程師,A卡能效如今大幅落後的技術原因不可能是普通網友能簡單解釋清楚的,這要涉及到雙方這麼多年來對製程工藝、架構等技術路線的選擇問題。光是在最近的7nm工藝選擇上,AMD、NVIDIA兩家就是截然不同的態度——AMD不惜一切代價搶先,NVIDIA則對7nm不以爲然,認爲現在沒什麼優勢,成本反而很高。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