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前段時間,熱播劇《都挺好》迎來大結局:

  作天作地的蘇大強得了老年癡呆,終於不再作了。

  曾一度媽寶到讓人恨極的蘇明成逐漸成熟,並且在工作上有了轉機。

  一直被蘇家忽略的明玉得到了父親失智後的愛,爲了照顧父親,她辭去了自己最熱愛的工作。

  蘇大強念及二兒子蘇明成過得最慘,把遺產全部留給了明成。

  很多觀衆對這個結局表示不滿,認爲明玉受的苦最多,心裏創傷最大,應該拿到最多的遺產。

  並且蘇大強不能光由明玉一個人照顧,應該三個孩子輪流,平攤贍養費,明玉更不該爲此辭職。

  也有人認爲,明玉缺的並不是錢,而是親情,蘇大強患病後把所有的父愛都給了她,明玉很享受這段時光,也得到了自己想要的。

  無論是何種解讀,《都挺好》的結局都不是世俗意義上的大團圓,明成最後去了非洲,朱麗也沒有和他復婚;照顧父親的重擔落在了明玉一個人身上。

  結局不完美,但卻道出了一個人生的隱喻:十足的完美本就不存在,真實的生活,從來都不是非黑即白。

  我們最常在影視劇中看到的結局是:反派不是慘死就是慘敗,而正派無一例外地都過上了幸福美好的生活。

  之所以編劇們都喜歡這樣的結局,是因爲人都喜歡聽故事,當劇中的故事和我們的困境高度相似時,感受到別人也有着和我們一樣的困擾,這會給觀衆帶來一種安心感和認同感。

  而美好的結局通常會帶給我們這樣的信心:只要我們像故事裏的角色那樣去做,我們也能得到一樣的結局。

  然而,這樣的故事雖動人,卻沒有太多的現實意義,因爲現實生活中,壞人往往未必都會落得不好的下場,好人也未必總有好報。

  甚至這世上,“好人”和“壞人”之間,本就沒有明確的界限。

  02

  劉墉曾提到過這樣一段關於自己打車的經歷:

  一次到外地辦事,由於初來乍到,不懂路,下飛機後他就選擇搭出租車,並跟司機打聽當地的情形。

  司機除了爲他介紹,還發表了不少個人見解,兩人相談甚歡。

  到達目的地後,車表上顯示180元。

  結果,司機對着劉墉手一揮,豪爽地說:“給100就好了!”

  劉墉沒有多想,遞了200元,就跳下車說:“那怎麼成?不用找了。”

  邊走,他還聽到司機在背後連連道謝。

  辦完事,劉墉又打車回機場。

  到了機場,劉墉盯着計程表上的數字“120元”,哭笑不得。

  他發現和前一位司機雖然談得投機,卻在交談的過程中被認出是外來客,於是被故意饒了路。

  結果,算上小費,司機足足多要了80元。

  但是,再仔細想想,劉墉回憶起司機曾主動提出:“給100就好了”。

  如果按此照辦,那司機不是反而虧了?

  或許就是由於談得投機,司機心裏有些過意不去,纔會想通過讓利20元作爲補償。

  那麼你覺得,這個故事中的司機是好人,還是壞人?

  諮詢師武志紅在《擁有一個你說了算的人生》一書中提到一個問題:

  人,可以按照一些簡單的原則生活,而讓自己的心靈臻於完美嗎?

  甚至,別說是完美,就是健康、幸福地活着這個目標,可以通過遵守一些正確的原則而實現嗎?

  他的答案是:不能。

  因爲這些簡單的原則,一旦被視爲“正確的”,那就會構成二元對立,產生一個“錯誤的”東西。而這會導致對人性的切割,最終妨礙對人性的覺知,並阻礙人性的圓滿。

  這段話的隱含的意思其實就是,世界並不是非黑即白的二元對立,每個人都存在人性貪婪、自私與溫情的一面。

  當你不小心的時候,“壞人”可能會佔你便宜,而當你跟他有了交情,他又可能爲你付出。

  生活中的許多人,都是這樣不好不壞的人。

  精讀君在終身成長詞典的詞條《45:灰度》中說:世界充滿複雜性,大部分的人和事,並不是“非黑即白”,而是具有不同的“灰度”,好人會做壞事,壞人也會做好事。

  要想活得圓滿幸福,必須認識到世界的複雜性,學會寬容。

  03

  做到寬容,學會共情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步。

  因爲只有通過共情,我們才能搭建起與那些看起來跟我們如此不同的人之間相連的橋樑。

  也才能接近那些本來想要推開的人,因爲從他們粗魯,或者單純,或者愚蠢來看,我們還以爲他們跟我們不是同類人。

  共情會提醒我們,他人身上的惡,可能在我們自己的心裏也有。

  這種謙卑的認知和對我們自己陰影的接納,能夠讓我們心存寬容。

  就像《我不是藥神》裏,那個起初堅決要將盜版藥走私犯緝拿歸案的刑警曹斌,在巨大的壓力下,扣留了一大票購買盜版藥的白血病人。

  前一秒還在裝狠用盡各種手段想要套出有用的消息,後一秒與老奶奶對話後,便讓他徹底心軟了。

  老奶奶說出了自己的苦衷,一句“我不想死,我想活着”深深刺痛了他的心。

  此時的他,通過共情感受到了弱者的無奈,於是主動放棄追查,放棄自己曾經以爲應該堅持的東西,默默將寸心轉向了弱者。

  再比如《都挺好》中的蘇明成,雖然做了很多自私自利不靠譜的事,但卻對妻子朱麗疼愛有加;在給蘇大強養老這件事上,也讓人看到了他溫柔的一面。

  蘇大強邋遢,不愛洗澡,身上有味、發癢也死活不洗澡。

  蘇明成又是哄又是勸,最後還帶着他去洗桑拿,也沒態度強硬地兇父親一句。

  很多人說,蘇明是個分裂多變的角色:

  時而乖巧懂事,時而暴力殘忍;時而孝順體貼,時而惡語相向;時而出手大方,時而小氣吝嗇;時而壯志凌雲,時而頹廢消極;時而像個孩子一樣幼稚,時而像個男人一樣熱血……

  當你瞭解他的成長環境,站在他的視角看待他的所作所爲,就會知道,他的幼稚無能和有恃無恐,其實都和兒時母親的溺愛分不開。

  母親去世後,蘇明成突然失去了一座大靠山,生活中的挫折一次次向他襲來時,他難以招架,因爲他根本不可能在一夜之間成長起來。

  瞭解了這些,你就能夠理解現實生活中的蘇明成們,而不是用仇恨和負性情緒去和他們對抗。

  通過共情,用他人的眼睛去看他們的體驗,明白別人的生活事出有因、情有可原,才能通過“灰度”處理,與這個世界和平相處。

  04

  寬容,是我們處理灰度的態度。

  有了灰色模糊地帶,我們才能豁達處世,而不是事事較真。

  我們要明白,並不是所有人都是非惡即善,大部分都處在兩者間的“灰色地帶”中,用寬容喚醒彼此善良的一面,會比用惡意報復更加有效。

  就像自媒體人林宛央對《都挺好》這三個字的解釋:人性亦沒有完美,黑白有之,黑白中間的灰色地帶更有之。只要最後,白多過黑,就都挺好。

  寬容點,你會發現日子過得更容易。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