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保險行業協會(以下簡稱“中保協”)發佈2018年度互聯網人身保險市場運行情況分析報告。整體來看,2018年互聯網人身險規模保費1193.2億,同比下降13.7%,規模保費持續下滑,產品方面,互聯網健康險增速可觀,同比上漲 108.3%,佔比首次突破至 10.3%。

  值得關注的是,中保協指出,當前互聯網人身險市場仍存在不少挑戰,包括產品缺乏創新、結構單一;客戶風險識別與控制手段單一,保險公司經營存風險敞口等。

  對此,中保協建議,加大對保障型產品的政策支持力度,鼓勵創新,打破“信息孤島”,建立行業統一的保險數據共享平臺,同時加強對第三方平臺的監管力度。

  互聯網健康險漲幅可觀,規模保費 122.9億同比增108.3%

  數據顯示,繼2017年互聯網人身保險規模保費首次出現負增長後,2018年發展勢頭持續放緩,全年累計實現規模保費1193.2億元,同比下降13.7%。

  對此,中保協也指出,相比2013年至2015年期間,互聯網人身保險的高速增值,近三年來,互聯網人身保險行業規模保費收入趨於穩定,傳統人身險公司藉助互聯網渠道快速、低成本地接觸海量客戶,“線下”到“線上”轉移的發展方式已進入瓶頸期。

  細化來看,2018年開展互聯網人身保險業務的公司中,建信人壽以294.5億元的規模保費繼續位列首位,此外,規模保費前十名的公司還包括國華人壽、工銀安盛人壽、平安人壽、弘康人壽、農銀人壽、國壽股份、光大永明人壽、合衆人壽及平安健康,累計實現規模保費 1100.4 億元,佔互聯網人身保險總規模保費的 92.2%,行業集中度較高。

  不難發現,規模保費靠前的險企中,銀行系險企居多,這也是依託母行客戶資源及手機銀行、網上銀行等線上平臺優勢所達成的。從業務增速來看,居於前十位的多爲中小壽險公司。

  從渠道來看,開展互聯網人身保險業務的險企中,官網自營能力增強,但第三方渠道優勢依舊。

  互聯網保險產品方面,健康險業務保持高速增長,實現規模保費收入 122.9億元,同比增長 108.3%。

  互聯網人壽保險、年金保險和意外險則出現不同程度下滑,但人壽保險仍爲主力險種,佔比56.6%。具體來看人壽保險累計實現規模保費收入 675.4 億元,降幅 15.5%;年金保險2018 年全年累計實現規模保費 337.8 億元,同比下降26.8%;意外險從上半年開始出現下滑趨勢,規模保費 57.1 億元,下降 9.7%個百分點。

  缺乏創新、結構單一,互聯網人身險產品待補“短板”

  從最初的代理銷售保險產品,到經營保險公司,互聯網技術在行業內全面滲透,互聯網人身保險行業也逐漸呈現傳統保險公司、專業互聯網保險公司及互聯網保險中介平臺多渠道競爭發展的格局。

  然而,互聯網人身險發展過程中也存在問題,包括互聯網信息安全建設待加強,客戶信息保護制度需進一步完善,客戶風險識別與控制手段單一,保險公司經營仍存風險敞口。

  產品方面,則缺乏創新、結構單一。中保協指出,目前,各保險公司的業務基本上都集中於簡單的壽險、年金及意外傷害保險等,同質化現象嚴重,替代性強、存在感弱,缺乏核心競爭力,只能被迫進入價格競爭的惡性循環中,不利於保險公司長期穩定經營。

  其次,是產品創新不當,將網絡互助計劃僞裝成相互保險,給公衆對保險的認識和理解帶來較大的不良影響。

  保險科技應用也存在短板,目前,保險科技的應用主要集中在技術門檻和附加值較低的運營管理和銷售管理等初級環節,在產品研發定價及風險管理等,對於數據分析和應用能力要求較高的環節則有待進一步深化。

  隨着消費者對保險產品認知的不斷提升,如何在保護客戶隱私的基礎上,合理合規獲取相關且可靠的數據,進行保險科技創新也至關重要。

  基於此,中保協也對互聯網人身險發展給出建議,包括進一步放寬保障型產品銷售限制,加大對互聯網人身保險產品開發創新、合作方式創新等的政策支持力度。

  “我國保險行業數據信息碎片化現象嚴重,形成了大量的‘信息孤島’,不利於互聯網人身保險的專業化經營”,中保協指出,可加快建立行業統一的保險數據共享平臺,推進保險行業與社保、醫院、銀行及第三方互聯網平臺的標準數據對接,構建適合互聯網人身險業務特有的數據模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