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日本品牌,MUJI和優衣庫深入人心。男孩爲自己挑選電子產品,索尼、佳能尼康、松下、東芝總是讓人放心。

  深澤直人、安藤忠雄、草間彌生、丹下健三、伊東豐雄、山本耀司這些名字你總聽說過幾個,G—Mark日本優良設計大獎也深入人心。

  國際建築界的最高榮譽——普利茲克建築獎,目前共產生了45位獲獎者,其中日本設計師佔了8個。

  安藤忠雄光之教堂

  有一兩個出類拔萃的設計師或許說明不了什麼問題,但社會的整體設計水準都能保持到一個相當的高度,的確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在日本,你要找一個沒有設計的地方,特別難。

  日本設計是如何走向世界的?

  我們先來介紹一個人——日本設計師內田繁。

  他的設計被紐約大都會博物館、舊金山近代美術館、丹佛美術館永久珍藏。作爲代表日本的設計師,在國際上得到很高的評價。

  出生於1943年的他,幾乎參與、見證了六十年來日本設計的全部進程,可謂一個日本設計六十年的活化石。想知道日本設計藏着的祕密,沒人比他更能解釋清楚了。

  岡崎的椅子 1996,September 1977,NY Chair II 1986

  內田繁以親歷者的身份,完成了《日本設計六十年》一書,講述了日本設計近六十年來的發展歷程,對於我們瞭解日本現當代設計全貌,彌足珍貴。

  該書收錄了近 500 位設計師的作品,從歷史事件、社會變遷、生活方式轉變等角度介紹日本的設計歷史,引導我們思考什麼樣的設計纔是讓人感到幸福的設計。這個小假期,象君一直在充電,接下來,就爲大家梳理下日本設計的脈絡。

  可恥的抄襲

  按理說,日本設計做到今天這一步是不可能的。本身資源貧乏,國土狹小。戰敗後滿地荒夷,按理說,人們連飯都沒得喫,更別說培養設計和審美意識了。

  那時,廉價的工人用粗劣的機器加工生產着仿製品,他們的詞典裏沒有design,只有抄襲,日本製造就是廉價劣質的代名詞。

  1928年通用電氣推出了這款吸塵器:

  東芝去考察之後,立馬複製,於1931年推出同款,直到現在還作爲宣傳典型在官網上放着,國產第1號。

  除此之外,還有很多案例,比如被大量仿製的萊卡相機:

  被仿製的寶馬摩托車,連logo都照搬了:

  除了工業產品,還抄視覺形象:不二家的Peko醬

  昭和二十六年,英國議員在會議上譴責了日本這種行爲。面對外國對“日本製造”的抵制和控訴,日本意識崛起:“凡與我國業界相關的抄襲,會損害我國業界人士的信用與名譽”,他們迅速做出決定:引進設計。

  要取得長遠發展,必須依靠設計。發展設計分爲三部分,培養設計師、培養全民審美意識、創造獨特的設計風格。

  培養設計師

  日本在復興階段派出好幾撥考察團造訪歐美,派遣設計留學生到歐美學習。他們看了最早開始工業革命的英國,看了裝飾藝術發達的法國,看了德國包豪斯,看了美國怎麼做市場。

  留學生開創設計高等學府課程

  第一批留學生回國,被委任到政府指定的東京藝術大學(國立)、金澤美術工藝大學(公立)、女子美術大學(私立)三所高校開設工業設計課程。具體的課程內容和教育方法很快被推廣到其他大學,培養了大量設計師。

  女子美術大學:通過藝術使女性自立、提高女性的社會地位、培養女子藝術教育者。

  畢業生們活躍在藝術界的各個領域

  東京藝術大學的小池巖太郎和榮久庵憲司,創辦了日本最大工業設計公司——GK工業設計研究所。

  GK從雅馬哈的摩托車及音響設計開始,發展到設計的各個領域,成爲一家著名的世界範圍綜合設計公司。

  榮久庵憲司設計的醬油瓶在全球賣出4億多個。

  他帶領GK參與設計了現在JR車組和導引標識系統,讓即使語言不通的外國人,也能沿着色塊尋找想搭乘的電車路線。

  注重下一代的培養

  國家對兒童的設計教育的重視,呼籲兒童從小就參與設計,開闊思維。日本從小學開始進行美學教育,四年級就開設了設計教育課程。

  教育從娃娃的電視節目抓起,日本NHK電視臺爲孩子打造的15分鐘的短片《啊!設計》,用生活場景裏容易被忽略的事,將設計原理解析透徹。

  比如G型醬油瓶的瓶身爲什麼要有曲線呢?

  原來跟很多瓶子一樣,是模仿人體的腰線,有了人體工學的設計,握起來會更舒適。

  培養審美意識

  必須要讓消費者懂得什麼是好設計,從而選擇好產品,所以培養審美意識是重中之重。

  典型日式審美

  可究竟什麼纔是好設計?大衆對此缺乏認知和評判標準。

  於是1957年,通商產業省設立了“Good Design Award”通稱爲G-mark,中文稱之爲日本優良設計大獎。旨在防止抄襲,並將符合“優良“標準的產品廣而告之。

  1957—1970 日本設計復活的時代

  大獎鼓勵自主創新,推着本土設計蹣跚前行。如今,獲選產品累計達數萬件,它也成爲日本生產和開產貿易的指針。

  除了G-Mark大獎,還有有兩大組織發揮了重要作用——“日宣美”和“日本設計中心”。

  日宣美

  “日宣美”作爲日本戰後第一個全國性的設計團體於1951年6月在東京成立。他們在日本各地舉辦了一系列展覽與活動,各協會如雨後春筍般成立,構成了一場轟轟烈烈的戰後設計復興運動。

  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日宣美通過展覽向普通觀衆傳達了一種信息,那就是“要實現日本復興,設計不可或缺”。1952年日宣美會刊《JAAC》開始向全國會員發行,“每日產業設計獎”(現在的每日設計獎)成立。

  我們現在看到日本的強大平面設計功底,離不開日宣美的努力。

  日本設計中心

  日本設計中心(NDC)於1960年3月正式成立。

  有了龜倉雄策這樣大佬的吸引力,NDC一成立便集結了一大批日本最高水準的設計師、文案和攝影師。

  在1964年劃時代的東京奧運會上,NDC大展身手。龜倉雄策(日本現代平面設計的奠基人之一)的海報作品中帶有極強的現代性,但又不失日本傳統美學的象徵性與簡潔性。

  下面這張海報採用了從正面拍攝的蝶泳照片。在那個年代,採用照片來做海報尚屬新鮮事物,給人的衝擊力也很強。

  第一次在廁所門上採用男女圖標也起源於東京奧運會。考慮到衆多的外國人將要來觀看比賽,就發明瞭人人都能理解的圖標,後續得到沿用。

  創造獨特的設計風格

  日本是一個善於吸取外國文明精華,並展示出自己獨特體系的國家。日本結合自己的文化特色,發展出一條雙軌制的經濟發展模式,包括設計也是這樣。

  雙軌制就是用兩條腿走路,一條是以高科技爲主,後來的索尼、松下爲代表的大企業,還有一條就是民族風格的,本身自帶的文化,以柳宗理爲代表。

  1980——2000 價值變化的時代

  高科技

  戰後,各家企業開始着手解決如何提高生產性這一重要的課題,各自按照自己的方法一邊培養設計,一邊構築了工業形態。

  工業理想的設計形式和形態給日本的工業設計提供了戲劇性的轉變以及實踐的機會。索尼公司後來就成長爲日本少有的以設計爲主導的優良企業。

  1970—1980 屬於日本本土設計的時代

  1951年,松下幸之助前往美國考察,回國後成立了日本最早企業內部的設計部門。他當時就預言:“未來將是一個設計的時代。”

  受到松下公司的啓發,豐田、日立、三菱、索尼也緊接着在公司內部成立了設計科室。技術革新、品質管理再加上工業設計,三位一體的製造商體質因此得以確立。

  英國人研製出了一種微型電機,索尼公司買下了這項技術,開發出了能裝在上衣口袋裏的“walkman”,風靡全球。

  該設計成爲日本設計的一個里程碑。索尼公司不斷創新,把銷售利潤的10%用於新產品的研製開發,因此其產品常常是科技發展的最新成果。

  日本用了很短的時間,從1953年前後開始發展現代設計,到80年代已經成爲設計上最重要的設計大國之一。

  日本製造的逆襲,有偶然因素,但根本原因,還在於科技創新。日本重視新技術的應用和對市場需求的分析,日本的科技投入、科技工作者占人口比例,都常年位居世界前列。

  世界各國研發支出(佔GDP的比例)

  數據來自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 UNESCO ) 統計研究所

  傳統文化

  日本的設計是禪意的,它們樸素、自然、溫煦、具有濃厚的東方情調。

  隈研吾建築都市設計事務所

  日本是非常難得、罕見的把文化和設計結合的相當好的國家。它是基於日本傳統的民族美學、宗教、信仰、日本人日常生活發展起來的。日式設計有很強的日本風格屬性。

  無印良品的海報沒有多餘的文字,只有人處在自然之間,體現“自然生活”的理想。

  在日本設計中,陶木都是常見元素,造型也比較溫潤。

  柳宗理——蝴蝶椅

  黑川雅之

  反思舊日之歷史,是爲了更清晰的邁向未來。設計,當然不是生存的必須食糧,但一定是快樂的精神食糧。

  2000——至今,價值多樣化時代

  日本怎麼就變成設計強國了?他們相信設計的力量,願意投入,願意堅持,爲了發展培養下一代設計師,社會各界都在參與其中。設計師更是付出超常的努力,接受挑戰、擁抱變化,有着極強的社會責任感。

  反觀我們,希望中國的設計力量,能得到越來越高的重視。雖然中國設計長路漫漫,但現在的我們,也已經走在路上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