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有關小學入學年齡有所調整的新聞鋪天蓋地的席捲而來。在此,柏柏可以很負責任地告訴各位家長,小學入學年齡是有法律依據的,依然是在8月31日前滿6週歲的孩子才能入學。

  其實,每隔幾年網絡上都會出現類似的假消息,但每一次都能夠吸引很多家長的眼球,而且都能夠挑起家長蠢蠢欲動的心,不少家長還在微信羣裏轉發,有種喜大普奔,紛紛奔走相告的感覺。

  尤其是8月31日之後出生的孩子的家長特別介意孩子的入學年齡。其實,遲一年入學,對孩子而言並不一定是壞事。

  “晚入學,如果成績不好復讀,就比同齡人更遲畢業了。”

  持有這種心態的家長,柏柏深表理解和同情。但是,家長有沒有換個角度想,如果孩子遲一年上學,他的心智會比同齡人更加成熟懂事,在學習上的悟性也比其他孩子更強,成績不一定就是中下,也不一定要復讀。退一萬步說,如果孩子真復讀了,柏柏覺得那跟晚入學也沒多大關係,孩子的學習主要還是要靠日常的積累。

  “女孩晚入學,以後參加工作周圍都是比自己年紀小的男生,怎麼處對象?”

  家長是最“杞人憂天”的物種,他們就是不能自主地擔心孩子的一輩子。就這點而言,柏柏認爲,第一,晚入學一年,年齡跨度最大就是364天,等孩子們長到25、26歲的時候,這一年幾乎可以忽略不計;第二,隨着時代的進步,未婚男孩找對象,更在意的是女孩的樣貌、身材、工作等等,年齡早已不再是首選項了。

  “孩子晚入學,比同齡人更成熟,容易早戀”

  這點確實會成爲很多家長老師解釋“這個孩子怎麼早戀啊”的原因。但是,柏柏認爲,持有這種觀點的家長犯了“軼事證據”和“以偏概全”的邏輯錯誤。並不是所有早戀的孩子都是晚入學,也並不是所有晚入學的孩子都早戀。甚至都沒有一項權威的研究就“孩子晚入學”和“早戀”二者之間的關係進行研究。家長完全是憑藉自己的生活經驗和個人想法來做此判定。

  “你看網絡上‘15歲少年上大學’、‘10歲神童考入清華’的報道,我家孩子起碼要往這個方向努力啊!”

  家長需要明確一點,這類神童的成才靠的不是學校,而是擁有良好教育的家庭,有家長爲孩子指點迷津。所以家長自身如果連“log”是什麼都不知道,如何指望孩子成神童?況且我國現在重視的是素質教育,與其削尖腦袋想着如何讓孩子提早一年上學,不如靜下心來培養孩子的溝通能力、解決問題能力等綜合素質。

  人生是一場馬拉松,家長無須糾結讓孩子早一年或是晚一年入學。家長們何不樂觀地想,一個人無拘無束、快快樂樂、沒有競爭壓力的時光就只有在入學前,不如讓孩子多過一年快樂的童年時光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