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時報【曾薏蘋】

臺薩斷交後,蔡總統接連兩天談話都說,「面對中國打壓,中華民國臺灣是這社會的最大公約數,執政黨須守住這底線,責無旁貸。」既然如此,我們就期待蔡總統未來多把「中華民國(臺灣)」掛在嘴上,取代「這個國家」,並說服支持者接受。

民進黨上回執政,陳水扁8年內斷交9國,新建交3國;蔡英文執政2年,丟失5邦交國,今年更連丟3國。面對如此沉重壓力,蔡英文突地又把「中華民國(臺灣)」當作寶,連兩天提出,要求朝野團結。

這些話,乍聽之下似有意重回不排除統一選項的「一中憲法」架構,處理兩岸議題。但事實上又不可能,畢竟再過3個月就九合一大選,面對綠營能否團結打贏勝仗,民進黨中央不會笨到在涉及兩岸符號問題上節外生枝。就此,小英提「最大公約數」中華民國究竟意義何在,外界實在霧煞煞。

像昨天民進黨中執會,小英又再次強調,「兩岸關係是區域政治一環,中國是藉打壓臺灣,競逐區域影響力,這和國內政黨的兩岸主張是什麼並沒關係。」

大陸勢力崛起與對各區域影響已是事實,根本不需藉挖我邦交國顯示其影響力,所有兩岸問題,根本解決辦法,就是回到兩岸之間處理,外界很清楚,道路只有一條。

試問,以兩岸議題操弄選舉,哪個政黨纔是箇中能手?民進黨在國際參與頻頻受挫後,無計可施之下,趕緊拉在野黨下水,但問題是民進黨上任後,有創造政黨和諧的環境嗎?蔡總統有何條件呼籲朝野團結?

中華民國的確是臺灣社會最大公約數,但請別在中華民國面臨斷交等危難之際才提。如確實認知中華民國是我們安身立命所在,那就說服民進黨好好愛護中華民國,別再開口閉口「臺灣、中國」,這纔是改變的第一步。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