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北手藝:漸行漸遠的柳編藝術

十二歲出師的柳匠張慶年訪談錄

作者丨李貴龍(書房記團隊作者)

提起柳匠和結柳,上了點年紀的人沒有不知道的。在我的記憶和生活的大半生中,每天都與柳編傢具相伴。如種地要用糞簍、納糞兜,打場推磨要用笸籮、簸箕、柳盆……就連婦女的針線笸籮也是塢柳結成的。因農業機械的推廣和塑料製品的普遍使用,柳編傢具逐漸退出了人們的生產和生活的使用範圍,柳匠這種令人羨慕的手藝也被冷落,甚至瀕臨失傳。

陝北手藝:漸行漸遠的柳編藝術 社會 第1張

我對結柳這門手藝的關注,是從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開始的。為了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產綏德柳編技藝,我四次走進寨山村,進行考察、調研,熟悉了柳匠們的生存狀態、結柳的過程和技術要點,做了詳細的採訪筆記,並拍攝了大量的影像資料。

寨山村隸屬於綏德縣四十里鋪鎮,位於無定河東岸,山川相連,210國道從村旁通過,自然條件尚好,交通便利。

寨山村曾是馳名的柳編村,“一道圪樑兩道溝,家家戶戶都結柳。’’就形象地道出了寨山村的山形地貌和寨山人賴以生存的手工技藝。從明代算起,寨山村的結柳技藝有幾百年的歷史。五六百人的小山村,男女老少都學會了結柳,且有一半多是結柳的好把式。

陝北手藝:漸行漸遠的柳編藝術 社會 第2張

寨山村的柳編傢具銷路一直很好,只要說是陝北寨山村的柳器,人們爭着搶着買。最紅火的是農業社、人民公社期間,村裡成立了柳編專業隊,結柳成了集體的副業生產。那陣,每天上百人在一起結柳,你看見那陣勢,就知道寨山村的結柳手藝有多妤,名聲有多大。整車整車地往外運,除銷售到省內各市縣外,還遠銷山西、寧夏、內蒙古、甘肅、青海等處。

現在,村中只有七八個人還堅守着這門手藝,那也是上了年紀無法外出經商或打工的人,一年結百十件簸箕等小件傢具,賣錢貼補家用。

陝北手藝:漸行漸遠的柳編藝術 社會 第3張

張慶年是寨山柳編技藝的第三代傳人,以技藝精湛而馳名。雖然年事已高,多年不再結柳,但聽說我們為了讓寨山柳編技藝不致失傳,做普查保護工作,他欣喜地接受了採訪,給我講述了他的柳編人生。結柳手藝靠家族傳承

口述:張慶年

我們寨山村究竟從什麼時候開始結柳,誰也沒細考究過,更沒人把那記載下來。我從解開話就知道我爺爺、爸爸都是柳匠,而且是有名的柳匠。聽爺爺說,老先人一大家子是從山西枸杞子畔移民過來的,拖家帶口、尋吃討飯,來到現在的寨山村落腳下來。從文化人口中得知那是明代萬歷年間。那時,這裏荒涼的沒人,老先人一家就在靠山的爛窯洞裏住下來。爛窯洞是誰家的?誰也尋不上主家,主人可能因戰亂、瘟疫或災荒遠走他鄉逃生去了,也可能------至於為什麼叫寨山,聽老人們說,因穆桂英在此處紮營設寨而留下的名字,現在村子後溝的坡上有三孔石窯,據說是穆桂英住過的軍中大帳,那道溝至今叫穆家溝,聽說文物考古的也認定了,縣文管辦的檔案裏也記載着叻。

陝北手藝:漸行漸遠的柳編藝術 社會 第4張

張姓的先人會結柳的手藝,在這裏一邊開荒種地,一邊利用坡坬溝道里野生的塢柳、紅沙柳結些簸箕、籃子等柳器,除供自已使用外還拿到附近的集市上去賣,以貼補家用。寨山離四十里鋪、吉鎮集市和綏德、米脂城都不太遠,銷路很好。

我們把塢柳編傢俱叫結柳,先人的結柳手藝一代一代往下傳,一直傳到現在。因為這門手藝能掙錢,又是一個人就能做成的事,不論春夏秋冬,不分白天黑夜都能做,更不誤地裏的農活,所以全村男女老少都學會了結柳,年齡大了沒勁結的就刮柳條、擰麻線。因此,有人就給寨山村編下了順口溜:“一道圪樑兩道溝,家家戶戶都結柳。”

“一道圪樑兩道溝” ,是說我們的村貌叻,我們全村人家全住在一道圪樑的南北兩道溝裏,溝口就是國道公路,隔不寬的川道地就是無定河,自然條件還算不錯,特別是交通方便。方便的交通,給我們村的結柳手藝也幫了大忙。

陝北手藝:漸行漸遠的柳編藝術 社會 第5張

現在,我們村六百多人中有一半多是結柳的好把式,我從十歲上就跟父親學結柳,今年八十多歲了,結了六十多年柳。

幾百年來,經過十幾代人的傳承,我們村的結柳手藝越來越精,做出的傢俱不僅好看,樣式多,更好使喚、耐用,一個笸籮夠兩輩人用。因此,銷路一直很好,除銷售到省內各市縣外,還銷往山西、寧夏、內蒙古、甘肅、青海等處。只要說是陝北寨山村的柳器,人們爭着搶着買。因為名聲好,其他處的柳匠也冒充寨山村的,到處賣柳器。

結柳手藝靠家族傳承,多少年來也就以家庭為單元自產自銷。到了冬天或農閑時間,三人一夥,五人一羣背上柳器到處賣;也有不少二道販子來村裡收購柳器,運往外地銷售。自實行農業合作化後,在農業社、人民公社期間,村裡成立了柳編專業隊,結柳成了集體的副業生產。那陣最紅火,每天上百人在一起結柳,結柳是按件記工分,效率很高,生產隊集體出售集體覈算,統一按工分分紅。你看見那陣勢,就知道寨山村的結柳手藝有多妤,名聲有多大。不僅產量大,整車整車的往外拉運往山西、寧夏、內蒙古、甘肅、青海等處,來的車不是地區、縣上外貿的,就是外省的;柳器的種類有笸籮、簸箕、納糞兜、籃子、柳盆、水桶、糞簍、安全帽、針線笸籮……多達四五十種。

陝北手藝:漸行漸遠的柳編藝術 社會 第6張

近年來,公家實行退耕還林工程,農民進城跟工地種的少了,再加上塑料傢具的普遍使用,柳器傢具的用量大大減少了,銷路比從前差遠了。現在全村只剩下四五家、七八個人還耍這手藝,種點地捎帶結些小簸箕之類的小件柳器,產量不大,銷路也不廣。

1976年,我們村的結柳高手王應勝曾拿上產品,應邀參加了在山西省運城召開的柳編製品外貿出口展銷會,受到主辦方和與會者的高度贊賞。三十多年過去了,我們多少代人引以為榮的手藝也快丟掉了,想起來我就有點傷心。

陝北手藝:漸行漸遠的柳編藝術 社會 第7張

你們(指筆者)到我們村又攝像又照像,並查訪結柳的歷史和結柳技藝的全過程,是為了保護老祖先留傳下來的這門手藝,聽你們說這叫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正合我心意,我是快入土的人了,希望這手藝後繼有人,代代相傳。

結柳的材料就地取

先說說結柳的材料。為啥叫結柳?因為主要材料是塢柳、椽柳和紅沙柳,當然還有麻線。這些材料當地都有,這就是所謂的就地取材,製作出不同用途的柳制工具和器具,以滿足人們生產和生活的需要。其實,結柳是人們在長期的生產和生活過程中的經驗積累,並不是哪個人的發明創造。要說發明創造,那也是多少輩無數人的功勞。只不過我們村的人祖祖輩輩把結柳當成養家餬口的手藝罷了。

陝北手藝:漸行漸遠的柳編藝術 社會 第8張

塢柳是結柳器的主要材料。塢柳的適應性強,在什麼土質下都能生長,當然,最好栽在溝槽、背蔭溝條地裏,這些地方長的更好。塢柳屬叢生灌木,多年生,無主幹,修長細軟,每年割一次,第二年又長成塢柳。塢柳很好栽,秋天割一根盤成圓圈圈埋入土中一尺左右深,第二年春天就會發芽長出柳條,卻每個葉芽處能長出一根,過不了三五年就長成一叢了,它的分櫱能力很強。塢柳還有很好的防水固土作用,因此,過去農民多在易被水毀的地的溝渠或邊畔栽植,當然,不會大量栽植,在滿足了防水固土的需要外,每年割柳條集攢幾年也能結兩件傢具,或者賣給柳匠換點油鹽錢。

椽柳幾乎每個村莊的水溝、道邊都有栽植。柳椽子破成片做笸籮、簸箕等傢具的圈子和舌頭,既能起固定成型作用,又像水泥中加鋼筋有加固作用。

陝北手藝:漸行漸遠的柳編藝術 社會 第9張

沙柳多栽在礆畔、村旁。沙柳條的作用類似柳椽片,每件傢具只在收口處用兩根,有封口加固作用,紅紅的顏色又是一種裝飾美化。

麻線在結柳中像織布的緯線,靠它將塢柳條一根根編結在一起。麻線是從一種叫小麻子的桿上剝下的皮掙成的。小麻子是油料作物,過去農戶都有種植,用麻籽炸油供食用,麻稈上剝麻搓麻繩能納鞋底緔鞋,也可打成背莊稼的繩子,全身都是寶。

結柳的材料都是農民自已栽種的,幾乎家家戶戶都有,不用花錢就能辦置齊,請個柳匠花點工錢就能結成新傢具。

割塢柳條的時間有學問

到了春天,塢柳就長出來了。不需要上糞也不應除草,它就能很好地生長。為了讓柳條長的順溜光滑,到了夏天生長旺季要對側枝枝進行打掐,不打掐渾身長了側枝枝,就不能用了,結柳用的是沒有側枝的光不溜溜的直條子。

陝北手藝:漸行漸遠的柳編藝術 社會 第10張

無論莊稼或是瓜果還是草木都有個成熟季,有個最好的收割期。塢柳也一樣,長到什麼時候是收割的最好時期?這裡頭有學問,這學問是長時間柳匠和使用柳編傢具的品出來的。

在咱陝北一過白露就開始小秋收了,摘豇豆摘綠豆挽紅豆,這時塢柳條子能割了。過了白露塢柳收心了,條子也結實耐用了,且表皮也很容易刮離,刮出的條子白格生生,結出的傢具很好看。另外一個割塢柳條的時間是過了寒露。過了寒露割的塢柳條使用起來更結實耐用了,但表皮刮不凈了,刮出來的條子紅紅的,毛茸茸也不光滑,結出的傢具不是很好看。因此,塢柳條就分個白條子和紅條子,我們柳匠一看顏色就知道你那柳條子是在什麼節令收割的。

你問白條子好還是紅條子好?這沒法說好賴。咱這地方的人喜歡白條子結的傢具,稱好看叻;甘肅等處的人喜歡紅條子結的傢具,圖的是更結實耐用。為了滿足多種需求,我們兩種條子都結。

割回來的塢柳條要稱濕刮皮,幹了皮就不好颳了。一般將濕塢柳用瓷碗碎片一根一根刮,十分費勁。我們村的人刮塢柳有訣竅:先將塢柳放進鍋裏蒸,蒸過再刮就特別容易了,要比沒蒸過的快好幾倍。

走村串戶結柳

說心裡話我對結柳是喜愛的,結了六十多年還沒結夠。現在身體不行,連刮塢柳、掙麻線的活也幹不成了,更不要說結了!只能看人家結,看看心裡也舒坦。

陝北手藝:漸行漸遠的柳編藝術 社會 第11張

我從十歲開始跟爺爺、爸爸學習結柳,說起來現在的人不信。哪有十歲的娃娃就開始學結柳?結柳不僅是技術活,還是體力活,能行嗎?現在十來歲的娃娃吃飯還要大人喂叻!

其實,到了八九歲我就會刮塢柳、掙麻線了,對結柳的方法步驟都心知肚明,只是沒力量收緊不了塢柳條。到了十歲我要試着結,父親不允許,怕結不成糟蹋了條子。一天,我偷偷拿了點細條子跑到鄰居叔叔家,在他家竈火圪嶗結了個小簸箕。叔叔一看,咳!不賴,要形有形,要樣有樣,就要拿去讓父親看。我怕父親罵躲在院牆外不敢回家,沒想到父親拿着小簸箕笑哈哈地把我引回家,說,好小子!大了肯定是個好柳匠。從明天起就跟上老子結柳去。

你以為我那是無師自通?不是!是我天天看父親結柳,如何鋪底、編幫、收沿都記在心裡了,這就叫”門裏出身,自會三分。”

陝北手藝:漸行漸遠的柳編藝術 社會 第12張

結柳有兩種形式:一種是在自家結。用自家的材料結成傢具,到集市上賣,或者賣給上門收傢具的二倒販子。這叫自產自銷。當然,塢柳條、柳椽和麻這些材料是買來的,我們家有兩棵椽柳、十來缽塢柳哪能結幾件件呀。另一種是走村串鄉結。不少農戶都栽有三五缽塢柳,一年割下三五斤條子刮好擡起來,集攢上幾年就夠結一兩件傢具。結柳不同編筐筐篩篩,是要請柳匠的,筐筐篩篩一般受苦人都會。到了農閑時間,我父親就走村串鄉給人家結柳去。其實,是人家等着我父親去結柳叻。這不是吹叻,真的,因為父親的名聲在外,結柳技術確實不是一般的好。

陝北手藝:漸行漸遠的柳編藝術 社會 第13張

記得十二歲那年秋冬季節,父親就領着我出門了,到米脂縣的一個村子去結柳。從我爺爺年輕時起,那個村子的柳器傢具全都是等着我們去結。雖然我是個猴娃娃,卻是以第三輩柳匠的身份也走進了它。

村子裡的人與我父親都是老熟人了,見領個猴娃娃,就半開玩笑地說,“張師咋還領個吃嘴?”“吃嘴?是個好把式!”父親笑笑回答卻是認真的。

我當然不服氣,心裡說,明天露兩手讓你們看。

陝北手藝:漸行漸遠的柳編藝術 社會 第14張

第二天,我結了一個口徑尺二左右的針線笸籃,就是專為婦女放針頭線腦的。眾人都說結得好,還沒見過這麼小的娃娃就學成這把好手藝,幾個婆姨還逗趣兒要把女子給我作媳婦。

旗開得勝,父親當然高興,我呢也雲裏霧裏的,你們知道初出道的“生胡蘆”哪裡知道耍手食藝人的難腸。

其實,當時我只能結小簸箕、針線笸籃等小件傢具。小件傢具用的都是細柳條,不須要太大勁力就能結成,卻細柳條大多是結大件傢具的下腳料。這樣下腳料結成小件傢具,廢物派上了用場,工錢又折半算,主家當然高興。大件傢具要用粗柳條結,我勁力小結不成,但結小件傢具與大件傢具的方法步驟、技術領要完全一樣,通過結小件傢具也就練就了我的結柳功夫。

陝北手藝:漸行漸遠的柳編藝術 社會 第15張

到了十五六歲,我的力氣有了,技術也可以說達到好柳匠的水平了,簸箕、笸籮、柳盆、納糞兜等大件傢具都能結了。從此,與父親或單個兒以好柳匠的身份走村串戶結柳。幾十年來,走遍了陝北各縣和寧夏、內蒙古周邊縣鄉的上千個村莊,結了多少件傢具我也心裡沒個數。

結柳的工具還真不少

古話說“沒有金鋼鑽就不敢攬瓷器活”,是說做啥活要有啥工具,沒相應的工具是不行的。柳匠的工具也不少,每件看起來不顯眼,但缺了一件也弄不成。這些工具有的是請鐵匠打的,也有自己做的,土洋結合,好用適用就行。我把柳匠的工具一件一件給介紹一下。

老鐮,也叫大鐮。形狀如一般鐮刀,是將柳椽破成片的專用工具。一個好柳匠能把一根柳椽破成六片或八片柳片。

陝北手藝:漸行漸遠的柳編藝術 社會 第16張

鐮刀,用於往勻稱刮柳片或切割柳製品的毛邊或接茬。

擰車,是擰麻線的工具。

線軲轆,是纏繞麻線的工具。

破線管,是將一根柳條破成三條柳線的工具。

柳線刀,是刮柳線的工具。

柳墩,是刮柳線的的支墊木墩。

平尺,是用與量度所結傢具尺碼的工具。

補碼,是結傢具起始置於地上的墊襯。

剪刀,剪麻線的專用工具。

陝北手藝:漸行漸遠的柳編藝術 社會 第17張

鉸錘,成筒形狀錐,錐尖而圓,傢具收邊時穿引和拉緊柳線的工具。

夾碼,是用與傢俱收邊時夾住邊沿上的柳片的工具。

環錐,錐尖方而尖,錐把為環型,是簸箕安置舌頭時在柳片上扎眼穿線的工具。

圓錐,錐尖圓而尖,錐把為環型,扎眼的工具。

結柳的基本工序

結柳的人稱為柳匠,既然為匠,就是一門有專業技術的手藝。其實,這門手藝學起來不難,也就是為廣大農村人的生產、生活服務的一種實用型技術。當然要做到精緻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們村有的是遠近聞名的好柳匠,但也有結了一輩子柳還是結不出一件好傢具的賴匠人。主要看一個人的心靈不靈,手巧不巧,愛好不愛好。

結柳先要備料。

陝北手藝:漸行漸遠的柳編藝術 社會 第18張

備料包括刮柳條、破柳片、出柳線、擰麻線。

結柳大量用的是塢柳條。割回來的塢柳條是要刮皮的,沒刮皮的叫毛塢柳條。正如我前面說的那樣,量小的稱濕用瓷碗片一根一根的刮,瓷碗片既能刮凈表皮,又傷不了條子,就是速度太慢。根據塢柳條的特性,我們摸索出了好法子,即將塢柳條上鍋蒸,蒸過的柳條表皮特容易刮,取十多斤一捆裝入尼龍袋用腳搓,搓一會兒表皮大部分脫落,再將沒脫凈的一收拾就行了。這些活多由婆姨女子來做。作為成年累月結柳的匠人,一年要用幾百斤條子,那就要到外面收購了。既在四周鄉村收,但主要收購地在寧夏、內蒙古的河套,那裡出產的塢柳多,價格也便宜。收回來的柳條一般都是刮好的,只要按紅白條子,條子的粗細分類保管就行了。

破柳片用的是柳椽。這可是個技術活。根據所結傢具邊沿長短截一節柳椽,用老鐮破成一釐米薄厚的柳片。技術好的一根柳椽能破六到八片,且薄厚勻稱,技術不好的能破三四片,且薄厚不勻,修整起來費勁,還浪費原材料。

柳線是固定簸箕舌頭、笸籮圈子柳片用的。先選粗且長的塢柳條在水中浸泡透,在大頭處開口將條子勻破成三份,將破線管插入開口處,用力推破線管一直到柳條的細梢部,一根柳條就破成均勻的三條了,爾後,用柳線刀把其內壤刮掉,就成薄薄的柳線了。

陝北手藝:漸行漸遠的柳編藝術 社會 第19張

麻線,一般由婦女擰。先將麻整理順,一手搖擰車,一手捉住麻,邊擰邊往上續麻,擰到一定長度把麻線繞在擰車上,爾後再擰,如此反覆繞滿了擰車,再倒繞在線軲轆上就行。

這些準備工作不是一次完成的,是與結傢具同步或交叉進行的。

接下來就是結了。

首先是泡柳條。你到柳匠家看看,每家腳地安一個大石槽,那是泡柳條用的。根據所結器型的不同選擇不同粗細長短的柳條,放入石槽內浸泡,浸泡透了,柳條軟活好結,浸泡不透,不僅不好結還容易折斷。

我給你們結一張簸箕,邊結邊說結柳的工序。這樣,你們看得清楚,我說起來也自然了。不過我年齡大了,手腳不利落了,結不好別笑,當然,要是年輕上十幾歲,結出的傢具你們一定給我鼓掌叻。

結柳要在窯內腳地或炕上結,不能在院子裏結。院子裏風吹太陽曬,一會兒柳條就幹了,稍用力就折斷了,結不成。有些採風攝影的讓我們十幾個人在院子裏一塊結,說是為了畫面好看有氣勢,叫藝術,拍出來的是大片。那純粹是胡侵害叻。

陝北手藝:漸行漸遠的柳編藝術 社會 第20張

無論結什麼傢具,第一道工序是鋪底。將夾碼鋪在地上,麻線固定在夾碼上,然後把塢柳條一根根上下錯落插入麻線內,插的多少就看所結傢具的大小來定。這是計算好的,一件傢具所用的柳條在鋪底時一次性要安置進去,結的過程中再不能插柳條。接着就編幫,就像織布一樣,柳條是經線,麻線是緯線,柳條一根上一根下用力搬開,麻線從中穿過,如此反覆,傢具的基本結成了。再經過整形、收沿、割掃茬、鎖邊等工序,一件傢具就結成了。整形是將基本完工的傢具趁濕進行整理,使其樣式俊美。收沿、割掃茬、鎖邊等工序,是將柳片安置在傢具的邊沿,把高出柳片的柳條割掉,在兩條柳片與柳條截頭處置放兩根紅沙柳條,然後用柳線固定。這樣,傢具既好看又結實。

結柳看似簡單,其實是分技藝高下的。怎看技藝的高下?看一眼結出的柳條疤就知道了。好柳匠結出的柳條疤大小均勻,排列整齊,麻線深嵌在兩疤間。要做出好活是要費心費力的。在搬開柳條時用力的大小要勻稱,麻線穿過要用力拉緊,這樣,麻線就緊緊地嵌入柳條,將分散的柳條凝結成一個整體,形狀美觀,結實耐用。否則,不僅不美還不耐用。

這張簸箕馬上完工了,你看結得怎樣?稱得上是好柳匠罷!唉,必盡老了,手癡眼花沒力氣,年輕時不要說這些小件傢具,就是笸籮那種大傢具結出來不僅樣式好看還耐用,保證一件兩三輩人使用不爛。

陝北手藝:漸行漸遠的柳編藝術 社會 第21張

現在,不是愁我結不了柳編了,是愁這門手藝快要失傳了。點擊下方↓↓↓標題,繼續閱讀

陝北工匠精神:擇一行,終一生

陝北話“淹蹇”到底是什麼意思?

漫說陝北話裏的“搿”與“掰”

陝北人是如何說 “心花花”的?

陝北俗話中“掌櫃打爛甕”是個什麼意思?

陝北話中的“毛鬼神”究竟是何方神怪?

陝北人說的“一偗人”是一種什麼樣的人?

“胡攪胡,漢攪漢”,陝北俗話道破了古代民族交融的真實狀態

陝北俗話裏的“腰”文化,“站着說話腰不疼”太有意思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