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世界愛耳日,世衛組織稱全球11億年輕人正面臨聽力受損。可能你已經聽不到一些聲音卻不自知。這屆年輕人為啥耳朵不行了?

文/記者 李荔 編輯/劉昭

新媒體編輯/陳炫之

採訪專家:

王琪(北京同仁醫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主任醫師、副教授)

於麗玫(醫學博士,中國聽力語言康復研究中心主任醫師,《中國聽力語言康復科學雜志》》總編輯)

薛靜(副研究員,《中國聽力語言康復科學雜志社》編輯部主任)

你是否經常在嘈雜的公交車、地鐵及馬路上,戴着耳機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又是否喜歡出入歌廳、酒吧等娛樂場所,且場內音頻越勁爆越high。那麼你的聽力,正在被一點點的“偷走”。

愛耳日 新聞 第1張

近日,世界衛生組織發布數據:目前全球有約11億年輕人(12—35歲)正面臨無法逆轉的聽力受損風險,個人音頻設備音量過大是造成聽力下降的“罪魁禍首”。為什麼這屆年輕人耳朵不行了?聽力損傷為何不可逆轉?該如何保護我們的耳朵?

人耳能接受的音量必須低於90分貝

耳朵是人體重要的感覺器官,聽覺是我們獲取信息的重要途徑。耳朵的健康主宰着我們的聽力問題,人耳的聽覺範圍是多少?

北京同仁醫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主任醫師、副教授王琪告訴北京科技報|科學加客戶端記者,人耳可以聽到20~20000赫茲的音頻信號,而我們人類說話的聲音一般在300~3400赫茲,所以,一般來說,我們聽到的音樂、風雨、汽車喇叭等等都是在聽力範圍允許的範圍內。

王琪說,耳朵是處理聲音的器官,使大腦能夠分辨和處理所聽到的東西。通常發聲體振動產生了聲波,通過介質,聲波傳入耳道使耳膜振動,通過神經使耳蝸內的液體產生振動傳入大腦,大腦經過辨認識別了這個聲音。

愛耳日 新聞 第2張

那麼日常生活中存在着各種各樣的聲音,這些聲音有多大呢?聲音的大小用強度來描述,其單位是“分貝”(dB)。分貝數越大,表示聲音強度越大,人聽起來就覺得越響。

愛耳日 新聞 第3張

愛耳日 新聞 第4張

中國聽力語言康復研究中心主任醫師於麗玫介紹,一般人能接受的音量必須低於90分貝,若經常或重複暴露在90分貝以上的環境下,便會造成永久的聽力損傷。如果音量超過115分貝,就可能會震破耳膜。

“目前,聽力受損的原因有很多。”王琪解釋到,比如胎兒在母體中受到葯物、感染造成先天性聽力缺失。或者,隨着年齡的增長,聽力器官也會隨着全身器官一樣,會發生衰退老化,造成聽力下降,這是老年性聽力損失。再比如由於從事某種行業,長期受噪聲刺激造成內耳損失,這就是職業性聽力損失。也有一些耳毒性葯物,比如鏈黴素、慶大黴素、卡那黴素等等,或者一些有毒的化學製劑,比如磷、汞等等,這些均能造成內耳和聽神經中毒,這就是我們說的中毒性耳聾。痢疾、麻疹、腮腺炎、梅毒等感染可能也會造成內耳或者神經的感染性中毒,這是我們常說的感染性耳聾。還有內耳的微循環障礙造成內耳供血不足、缺氧,這就造成了我們常說的突聾。

於麗玫說,如果你經常要求別人重述他們說的話、聽不到部分談話內容,經常需要提高收音機或電視機的音量,有耳鳴現象,或者別人說你講話聲音大,都有可能是聽力受損的跡象,就需要及時到醫院耳鼻喉科就診。

愛耳日 新聞 第5張

耳蝸毛細胞損傷後不可再生

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全世界人口的5%即3.6 億人患有殘疾性聽力障礙,其中新生兒先天性聽力障礙發病率為1‰~2‰,隨着年齡增長,永久性聽力障礙可持續增加,5歲前聽力障礙的發病率上升到2.7‰,青春期則高達3.5‰,成人有3.28 億,65歲以上老年人約三分之一有聽力障礙。

據第二次全國殘疾人抽樣調查顯示(2006年),我國有聽力殘疾人2780萬,其中0-6歲聽力殘疾兒童13.7萬,每年新增聽力障礙兒童2~3萬, 60歲以上老年人患聽力障礙的比例高達11%,據此推算,我國60歲以上老年聽力障礙者總數超過2000萬。

愛耳日 新聞 第6張

於麗玫介紹,聽力障礙俗稱耳聾,是指各種原因導致人聽覺困難,聽不到或聽不清環境聲及言語聲。其程度包括以下幾種:

輕度:聽談話聲有困難;

中度:聽大聲說話有困難;

重度:對着耳朵大聲喊只能聽到幾個詞;

極重度:對着耳朵大聲喊也聽不到任何聲音。

愛耳日 新聞 第7張

聽力障礙有不同的分級方法,臨牀上常採用世界衛生組織的聽力障礙分級標準(WHO-1997)。

表1 世界衛生組織1997年公佈的聽力障礙程度分級標準

愛耳日 新聞 第8張

註:聽力障礙程度以平均氣導聽閾計算,平均氣導聽閾指500、1000、2000、4000 Hz這4個頻率氣導聽閾的平均值。聽力殘疾的診斷標準是雙耳中的好耳平均聽力損失在40 dB HL以上,這是需要選配助聽器的指徵。

“殘疾性聽力損失對我們的影響很大。”王琪說,聽不到聲音感受不到外界,這對於人來說,很痛苦。如果聽力損失在中度,那麼使用佩戴助聽器可以獲得良好的聽力康復。如果聽力損失達到了中、重度以上,也就是我們通常說的聽力損失超過55分貝,那麼就需要進行人工中耳植入,比如人工聽小骨、人工耳蝸、電聲聯合刺激、骨錨助聽器(BAHA)、振動聲橋都是臨牀常見的人工植入方案。

愛耳日 新聞 第9張

▲人工耳蝸工作原理圖(引自Mel-el公司網站)

為何聽力受損後不可逆轉?王琪透露,在聽力的傳導和感受過程中,外耳收集傳遞聲音,中耳放大聲音,內耳耳蝸的毛細胞感受聲音。這些聽覺助手大約有16000個,這與眼睛的光感受器相比真的少得可憐。音頻過大、噪音帶來的振動太強烈,就會把這些毛細胞震壞。我們常說的聽力損失也就是這些毛細胞發生了問題。而且,這些耳蝸毛細胞損傷後不可再生,所以聽力損傷後不可逆轉。

愛耳日 新聞 第10張

於麗玫認為,聽力衰退的過程相當緩慢,是一個漸進的過程,有人形容為“溫水煮青蛙”,即使部分聽力受損,內耳毛細胞還有替補作用,並不會忽然完全聽不到聲音,因此,很多人沒有及時發現並重視這個問題。待發現時,一般已到中等程度及以上,聽力已回不來了。也就是說,你可能已經聽不到這世界上一些美好的聲音了卻並不自知。

噪聲性聾的主要幹預措施是預防

“工地的機器轟鳴聲、裝修的電鋸磨擦聲、汽車鳴笛和報警聲、酒吧和迪廳的搖滾音樂……這些聲音叫醒我們耳朵的同時,也損害了我們的聽力。

於麗玫介紹,噪聲對人類的危害是多方面的,但對聽覺器官的損害最為明顯。噪聲引起的耳聾被稱為噪聲性耳聾,噪聲聾治療起來難度很大,一旦出現還會有持續下降的過程,有人喜歡帶着耳機大聲聽音樂,這是現代社會引起噪聲性聾最常見的原因。

愛耳日 新聞 第11張

愛耳日 新聞 第12張

在我國,有關機構曾做過一項抽樣調查,對某高校3826名在校大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結果發現,耳機使用率為99.8%,在接受調查的學生中,已經出現了噪聲性聽力損傷的超過了1000人,所佔比例接近30%。

對此,於麗玫覺得,噪聲性聾的主要幹預措施是預防,如不要長時間大聲聽耳機傳出的音樂;過節放鞭炮要離鞭炮遠一點,盡可能捂上耳朵;長期生活在噪聲環境中的人應該戴隔音用耳塞、耳罩,合理安排工作時間及工間休息。生活中可留意以下歸納的幾點,就能有效地預防噪音的傷害。

(1)使用耳機要注重音量和限制時間。正確使用耳機,遵守“60-60-60”的原則,即音量控制在最大音量的60%以內,連續聽的時間控制在1個小時(60分鐘)以內,外界聲音最好不超過60 dB;最好每隔半小時拿掉耳機,讓耳朵適當休息。

(2)盡量少光顧電動遊樂場、KTV、影廳等噪聲環境;適當控制家庭影院、廣場舞的音響音量。

(3)預計要進入爆震地區前,應用耳塞、耳罩、隔音帽等防聲器材或用棉花球塞於耳道內。若缺乏防護材料,可用兩小手指分別塞入兩側外耳道口內,同時臥倒,背向爆炸源,可有一定防護作用。爆震時如張口呼吸或作吞嚥動作也可減少中耳損傷。

(4)就業前應檢查聽力,患有感音神經性耳聾和噪聲敏感者,應避免在強噪聲環境工作,在噪聲環境中工作的人員應定期檢查聽力。

(5)裝配隔音和消音設施(如隔音窗戶)來消除或降低生活中的噪聲。

(6))保持安靜的睡眠時間。大家都知道,質量好的睡眠對健康非常重要,然而音量達40分貝、便足以影響睡眠,也就是睡眠的環境聲音不可大於鍾擺的聲音,或安靜環境下低聲說話的聲音。即使並未被吵醒,只要是足以幹擾睡眠的聲音,就會對健康造成影響。

中度聽力損失使用助聽器獲益最大

聽力損失是一種看不見摸不着的障礙,相較於視力減退常常更難引起人們的關注。於麗玫說,如果懷疑聽力有問題,需要根據病史進行一系列檢查,包括需要患者配合的主觀檢查,如純音測聽(兒童需要做定向條件反射測聽)、言語測聽等,以及聲導抗、腦幹誘發電位、40 Hz相關電位(AERP)、畸變產物耳聲發射(DPOAE)等客觀檢查,必要時還需要進行影像學檢查,如高分辨率顳骨CT和顱腦核磁共振(MRI),還有耳聾基因檢測(先天性感音神經性聾約60%有遺傳性因素)等,通過病史及一系列檢查可確定聽力障礙的類型和程度。

《中國聽力語言康復科學雜志》編輯部主任薛靜介紹,目前,國家對聽力障礙的康復實行早發現、早診斷、早幹預的“三早”原則。新生兒出生48小時後要接受初次聽力篩查;未通過初篩者,42天左右接受聽力復查;42天復查仍未通過者,3個月左右進行聽力診斷性檢查,應對確診聽力損傷的患兒進行醫學幹預。

愛耳日 新聞 第13張

聽力障礙對語言能力的發展有重要影響。0-3歲是兒童語言發展的關鍵期,在聽障兒童發展關鍵期內進行聽力語言康復幹預,可充分挖掘殘餘聽力,利用大腦言語中樞尚未完全定勢的條件,鞏固或重建其聽覺系統,形成從聽覺途徑接受信息、利用信息和習得語言的能力。目前,歐美已普遍將6個月內配戴助聽器、12個月植入人工耳蝸作為聽障兒童早期幹預的標準。

王琪介紹,助聽器是一種改善聽力、提高言語交流的擴音裝置,一般希望改善言語交流能力,任何性質的耳聾患者都可以選配助聽器。一般來說,中度聽力損失患者使用助聽器後獲益是最大的。而且,助聽器不但能改善言語交流能力,還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和社交能力。目前我國至少有3500萬人存在這聽力障礙,但是驗配助聽器的患者大約是1%,這與歐美聽障人士助聽器達到25%~30%的驗配率相比差距很大。

對於外耳或中耳引起的傳導性聽力損傷,一般通過葯物、手術等醫學手段進行治療,如果不能解決聽力問題,則通過使用助聽器、人工耳蝸等聽覺輔助裝置補償或重建聽力,這是孩子從無聲世界走向有聲世界的第一步,但要讓孩子開口說話,像正常孩子一樣快樂地生活,則必須通過專業的康復機構進行系統、長期、有計劃的聽力語言康復訓練。

愛耳日 新聞 第14張

想保護耳朵還想聽音樂,耳機怎麼選擇?

耳機從物理特性上可以分成耳塞式和耳罩式,最簡單的方法就是試戴,感覺一下是否可以隔離外界聲音,隔離效果越好,聆聽時越不受外界聲音影響,即使音量不大,也可以聽得清楚,就可以避免原本聽不清耳機中的音樂而在不知不覺中越開越大聲。

研究證實,在同音量的狀況下使用耳塞式耳機和耳罩式耳機的音量差別並不大,因此, 耳塞式耳機並不比耳罩式耳機更容易傷害聽力。至於消噪耳機,最適合在路途中使用,自己完全享受音樂帶來的快感不受任何干擾。傳統耳機就是為了傳送聲音,而不適合在噪音環境下使用。還有一種是入耳式耳機,因為其對耳道的封閉較好,能感受音樂的細膩,但容易產生聽診器效應因摩擦而有雜音,再就是低頻處容易因留有殘音而影響效果。

愛耳日 新聞 第15張

監制:北京科技報 | 科學加客戶端

歡迎朋友圈轉發

公眾號、報刊等轉載

請發郵件至[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