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韓電影,尤其是文藝片劇情片在中國還是討喜的。同處於大中華區文化圈、相似的、看起來更為壓抑婉約的東方面孔,對女性主動或被動物化的想像,以及磨磨唧唧的獨白。

並非不喜歡愚行錄,相反,看完之後的好幾天腦海里都縈繞著電影中的畫面:羣手如羣獸蠶食女主身體;白牆下形容如少女的女主敘述殺人的經過;穿西裝的日本男人合夥玩弄過女同事後,忍不住笑出聲……女主(或者男主女主一起)行兇的理由讓人贊同,被欺負了自然要復仇。但是在這之前的一切,只覺得為女主不值,非常不值。不要跟我提什麼階級社會的必然悲劇,這種悲劇不應該發生。

電影中有一幕,是女主用力奔跑趕去上課,其實到這裡故事完全可以順著亮色發展:都已經憑著聰明才智進入喜歡的大學了,再憑著聰明才智好好修完功課,去找一份合適的工作不好麼。過往的經歷已經帶來陰影了,為什麼就不應該和那些陰影戰鬥到底,擺脫這些陰影對人生的控制呢?

「夏原一直是我想成為的人」,真不知道有什麼好想成為的,在國內高中大學這樣鑽營,這樣「一點都不real」的女生肯定不會如同電影裏那般受歡迎和呼風喚雨。別說將漂亮女生獻祭給富二代玩弄、再傳出流言來了,她自己首先就要被唾沫星子淹死了吧——你進入這個圈子,又靠的是什麼?又沒錢請同學們辦party什麼的。

光子和一個富二代睡了之後知道被人家耍了,難道不應該長點記性?與這些人渣一起混多耽誤學習?!學分修夠了麼?作業做完了麼?論文寫了麼??

電影中提到的文應大學,咖啡館老闆娘也說了,「從這裡畢業的大學生收入都很高」,夏原的老公不最終靠著自己的聰明才智進入一家不錯的公司麼?童年的那些東西,後來再找心理醫生,是不是也是一種解決之道呢?

可能有人會說我「站著說話不腰疼」,但是要戰鬥啊,不要被那些東西擺布啊。

儘管在等級森嚴的社會裡,也還是有合適的自救之路的,混不吝一點,不在乎一點,自私一點,恩。

可能是近年來大家都沒到餓肚子的時候,忽然之間各種各樣的童年創傷成為自己內向、不自信、不快樂的藉口,我覺得這和早年間很多人看不起的「嫌棄父母沒錢」沒有什麼兩樣。村上春樹都說了:「不要同情自己。」

也不要借著電影情節自憐,好好學習,好好工作,該喫雞喫雞,該壓腿壓腿,那些營營役役的小婊砸每天一臉假笑,活得一!定!沒!我!久!

何況我還這麼美呢~~

恩。獻給光子,也獻給抑鬱了好久的自己。


《愚行錄》:脆弱難逆的人性本質,無法避免的愚行作為!

《愚行錄》與其說是一部還原命案真相的「懸疑片」,倒不如說是一場「人性本質」的體驗及辯證之旅。相較於《目擊者之追兇》和《看不見的客人 》,本片雖也採取多視角的敘事,但並沒有一再翻轉的橋段和精心設計的局中局,加上節奏緩慢,少了峯迴路轉的驚喜,所以「懸念感」並不強烈。然而,片中有些留白和各異說法卻形成一個瞹眛的羅生門,其眾生百態卻遠比還原真相的抽絲剝來繭來得精彩,人性的脆弱與缺失在觀眾面前一覽無遺。

《愚行錄》 全片色調冷硬暗沉,配樂提琴聲屬低音又撩人心燥的曲風,配合著片中人物各種與「道德脫序」的言行,故整體氣氛頗為沉重,看得既令人乍舌又頭皮發麻。例如在查訪慘遭殺害的死者周遭親友的過程中,每個人都以最無辜(或最情有可原)的姿態,用對自已最有利的真相片段(或謊言?)來批評和嘲笑他人,言辭中所透露的人性缺陷與潛在的日本社會問題也同時揭露。

也因此,《愚行錄》給我的感受是「真相追查」的推理已成次要,「人性本質」的探討纔是重點。而且,節奏雖然緩慢,但卻異常沉穩而不鬆散,在成熟的敘事火候裏,將人性脆弱與缺陷做了各面向的爬梳,不但去除了多餘無謂的情緒,又壓仰到不致崩潰的地步,這種氣氛的經營確是令人眼睛為之一亮。

此外,在片中對話中不止一次出現的「階級社會」似乎為「眾人愚行」提供了一個解釋。社會階級是社會員因為資源的分配不同所形成的層級,任何社會都不可能沒有階級之分,重點是其差距和流動是否合理。在日本雖有看似公平的入學考試可以促進「階級流動」,但爬上同一層級並不代表可和所有人平起平坐,但爬上同一層級並不代表可和所有人平起平坐,因為「出身背景」又成了相同層級中往高階級的門檻。所以,每個人想方設法想擠進這窄門,結果個個「身不由已」(不管有意識還是無意識)地追逐上流、品味鬥爭、出賣靈肉、欺騙感情等戲碼層出不窮。似乎,人們的「愚行」都是完全是到「社會不正常的結構」有形和無形的影響所致。

然而,《愚行錄》令我喜歡之處是並未將片中所有愚行「完全」歸因於「社會責備論」,這從本片的英文片名就可見端倪。《愚行錄》的英譯為" Traces of Sins "(Sin 為「宗教上」的罪,意指「與生俱來的道德缺失」);換句話說,除了社會文化的影響,個人因素亦不可忽略。例如田向將感情當做魚躍龍門的籌碼而一劈兩女,東窗事發後更認為「理所當然」,而毫無愧咎之心;而他那屬於「內部菁英」的妻子夏原更是一絕,人前握手背後搞手。甚至那位因男友變心和夏原互甩巴掌的淳子和幫田向玩弄拋棄公司新人的同事尾形,其行為也有不同程度的「失格」。 即便是最受環境因素宰制的男主角兄妹倆,在他們的行為又何嘗沒有「自製失控」的因素在裡頭?因為上述各個要角固然有大環境的難以抗力,但是卻不約而同地為「美好未來的想像」而趨近自我毀滅。這些人在過程中難道完全沒有「理智上的能動性」?但結果都是選了自以為「阻力最小的路」(卻是傷害最大的路)!

因此,在我看來,《愚行錄》的「愚」除了指人性天生的「原罪」之外,以「佛教」角度來說,更可謂「貪、嗔、癡」三毒。所以,社會固然有難以憾動的結構性影響,但片中「癡兒」也無法說完全沒有責任。因人天生亦是個慾望的容器(而且還是無底洞的那種),每個人都是為了自已的無窮慾望做辯解,尤其面對求存時更是這種人性本能的掙扎表現。所以,《愚行錄》除了暗示社會面的影響,亦提供「個人責備論」的背景鋪陳;然而,究竟是那種因素居主導地位,編導倒是丟給觀眾自行思考!

不過,不管是什麼「責備論」,被迫也好、本性也罷,片中不少要角雖然有可恨及可悲之處,為了特定目的而做了「好傻好天真」的愚行,卻又有強烈令人感到不值和憐憫之處!個最後每都無法掌握自已的生命,而成為「愚行」的被宰制者。這種情節的設計不但非「非黑即白」的二分法,更能緊扣本片主題脈絡的意涵!

總之,片中人物每個都透過他們的「浮生愚行」,清楚了呈現「人性缺陷」的本質,尤其是片中那輛公車慢鏡帶過每個乘客的鏡頭,堪稱《愚行錄》最經典、最具象徵意義的畫面,因為畫面裏的乘客,既是同樣受制於階級社會的控制,又無法擺脫自身的天生道德缺失的平凡人,所以又有哪個不是愚人呢?因此,《愚行錄》雖是個令人沉重的故事,卻將人性本質了既可憎又悲憫的描寫,而且頗為貼近生活的現實,的確是部精彩好看的佳作!


對於愚行錄這部影片來說,在我的年度觀影體驗裏是要進入前十的,在我看來,這部電影要比怒更加打動我的心,倒並不是多感動,而是在愚行錄裏,那種人性差別是脫離日本文化的,是直面所有人類內心最真實的愚蠢和醜惡的。

第一個鏡頭和最週一歌鏡頭遙相呼應,公交車上的人們,麻木,各懷鬼胎。第一個鏡頭,男主角在別人逼迫下讓座,偽裝成腿瘸,讓人愧疚。這是謊言的開始,也是真相的開始。那個鏡頭我覺得是全球十佳。

在這個故事裡,所有人都在撒謊,一方面,那些與案件相關的人緬懷故人,其實心裡充滿了怨恨,他們都在撒謊。都在為自己的愚蠢做著掩飾。人因為貪婪和慾望選擇背叛,選擇妥協,選擇隱瞞,選擇成為一個愚蠢的人。表面上在笑,手裡卻拿著一把刀。在這部影片裏,沒有任何一個好人,也沒有說真話的人。唯一說真話的就是光妹和死去的大學同學。真實不是瘋癲,就是要被毀滅。這種壓抑主題註定了這是一部會讓你壓抑的電影。

世界上原來是沒有真相的,也是不需要真相的。

不過影片另一個點就在於所有演員的殿堂級表現。從小七和光妹,到小出,把在謊言中徘徊的人物的掙扎表現的近乎完美。這種社會派推理,演員是成功的最重要元素。能夠演出人性的複雜,電影也就成功了一半。

總之,這是一部十分值得看的日本電影。


1

《愚行錄》最叫我驚訝的不是亂倫,不是滅門慘案,不是這個充斥著愚人的世界,而是:這個愚人的世界竟如此狡詐。

電影開始於一個非常日常的場景:公共汽車上,主人公被一臉正義的中年人喚醒,命令他為老人讓座。

這樣的情形,我本以為不會發生在總是被描述為彬彬有禮的日本。

主人公站起身來,一瘸一拐的,還一個踉蹌跌倒在車門前。

主人公到站,下車。

巴士開走。

起初那個自以為正義的中年人臉上露出尷尬的神情。

鏡頭回過頭觀察田中,他的跛行漸漸變成了正常行走。

原來是偽裝。

2

這個短短的開頭,卻已經一波三折。

我們習慣了懸疑片為了抓住觀眾而不停反轉,可是,這部電影卻在反轉中把人性污穢的內裏翻了出來。

這樣的一個開頭,為整部電影定下了基調。觀眾被提醒:接下來,我們將進入一個疑竇叢生的世界,一個虛謊狡詐的世界。

3

主人公田中武志(妻夫木聰飾)是一名週刊記者,這個身份用來充當黑暗人性世界的導遊再合適不過了。何況,他是在調查一起全家被滅門的慘案。

但意外的是,他(導演)只是帶領觀眾拜訪了一個又一個普普通通的人,聽他們講最日常的生活。

只是這一趟人性之旅走下來,越聽越心冷,越看越寒心。

4

死者周圍的普通人回憶著與死者平淡無奇地交往。有看著像戀愛的泡妞、有毫無悔意的移情別戀,有坦誠相見的利用、有分辨不清的理想與野心、有不計後果的攀爬、有不知所終的掙扎……

無一例外,在心比天高與身為下賤的反差中,竟然全都是機關算盡。

這一趟人性之旅越走越黑,越走越深,來到血光四濺之時,我竟然已經不覺驚訝。

5

被殺與殺人的,都是被謀害的人。

究竟誰謀害了這些年輕人?

是這個叫人寒心的壁壘深嚴的社會,還是自覺自願地把頭放在社會的鍘刀下的他們自己?

當人性那污穢的內裏被一層層揭開,只有悲嘆。

「神造人原是正直,但他們尋出許多巧計。」

6

從《愚行錄》出來,才發現原來「愚行錄」錄的,卻是太聰明的人心。

「在為數不多的選項裏,一定會選出最好的一個,為此不遺餘力。」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