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水泊梁山就是一座大大的動物園。一二線明星好漢的綽號還稍微文雅點,等到三四五六線龍套好漢出場時,基本上都是靠著各種禽獸撐場面。

梁山泊五星級大酒店的總經理朱貴也不例外,他的綽號「旱地忽律」,啥意思呢?翻譯成現代漢語,那就是陸地霸王鱷。這名字聽起來是挺帶勁的,可是一個管後勤行政的包打聽叫這麼個牛叉外號,總覺得有點文不對題,怪怪的。

武松厲害吧,他的諢名就倆字,行者,沒有任何炫耀的色彩。而跟他相比,施恩算是一個雞肋般的存在了,可是施恩卻叫金眼飈,很華麗麗的感覺。

所以說,有時候越沒本事的人越喜歡瞎咋呼。抖音有句名言:啥啥啥啥身上紋,啥啥獻給社會人。文化不行,武功也不行,那只有去混社會了。

一個混,就代表著注水。扯大旗作虎皮罷了。當然,朱貴還算是有本事的那一類,出場早,人厚道。但是七十二地煞裡面,有多少吃飽了混天黑的,應該能數出一打來。

雖說,「忽律」在宋代契丹語里對鱷魚的稱呼。但確實怎麼也跟一個搞酒店經營的扯上什麼關係。所以,我還是覺得另一種解釋比較合理,那就是認為「忽律」指的是一種有劇毒的四腳蛇,生性愛吃烏龜,陰險的是這種動物會將鑽進吃剩下的龜殼裡,冒充王八伺機傷人。

這雖然跟朱貴的工作性質有些相似,但我總覺得有些不雅,誰喜歡天天裝王八玩啊。

所以,我更傾向於前者。旱地上的鱷魚雖然不是王者,但也硬杠杠的猛獸啊。

說到鱷魚,梁山好漢里還有一條疑似的。那就是活閃婆王定六,有研究者就通過考證認為,「活閃婆」的「婆」指的是豬婆龍。

而豬婆龍是啥呢?就是長江中下游沿岸對揚子鱷的一種別稱,因為這種動物體型細小,動作敏捷,非常符合王定六的style。


給書中人物冠以綽號乃是《水滸傳》一書的最大特色。

在生活中,綽號通常是由街坊市井、鄉里鄙人所起,文字粗俗、鄙陋,卻頗符合主體的某方面特性,傳神生動,以至於喧賓奪主,讓人一聽即牢記而忘記其本名。

比如說,我們把單位里某位同事呼為「二師兄」——二師兄不就是豬八戒嗎?不用說,估計您對我們這位同事的第一印象就是肥胖、饞嘴、愛偷懶,喜歡往女人堆里鑽……

《水滸傳》就充分利用了綽號這一特點,給書中各色人物,既包括上梁山的英雄好漢,也包括各種流氓惡霸、地痞無賴,貼上標籤,使這些人物剛一出場,即使事迹未顯,但讀者一望而知其個性,且印象深刻、過目不忘。

不過,綽號既是街坊市井、鄉里鄙人所起,則與民間俚語及市井文化有極大關係,這些民間俚語及市井文化如同今天的網路語言一樣,演變很快,時間一久,後來的人就不大容易弄得清楚其本來的含義了。

歷史上最早記載的外號是「移大犧」,這是著名暴君夏桀的外號,今天有多少個人能一望而知這個綽號所包含的意義的?

《水滸傳》裡面的人物綽號很大一部分是來自宋朝的話本以及兩三百年來民間藝人的加工。那麼,從宋朝到現在,快一千年了,其中部分綽號的真實含義不為今天的讀者所理解也不足為奇了。

比較突出的例子就是朱貴的綽號旱地忽律。

「忽律」是口語,書面上一般作「忽雷」、「骨雷」,指鱷魚。

《太平廣記》卷464引《洽聞記》中說:「鱷魚別號忽雷,熊能制之,握其嘴,至岸,裂擘食之。一名骨雷,秋化為虎,三爪,出南海恩、雷州,臨海英潘村多有之」。

鄺露《赤雅.忽雷》中也說:「忽雷,鱷魚也,居溪渚中,以尾鉤人而食之。」

方以智《通雅》卷四十七中同樣記:「鱷魚別號忽雷,一名骨雷。」

稱朱貴綽為「旱地忽律」,一方面是說朱貴像鱷魚一樣兇惡,一方面暗指朱貴的工作性質跟鱷魚一樣,具備水陸兩棲的特性:以開酒店為名,專門探聽往來客商的消息。凡有上梁山之人,朱貴便向湖對面的港灣里射一枝響箭,對面便搖出一艘快船過來。

其實,《水滸傳》中人物綽號的來源,不外乎以下幾種:

一、根據動物名稱而來;二、根據體貌特徵而來;三、根據職業或所擅長技能而來;四、根據擅長的武器而來;五、引用神怪星宿名而來;六、描述人物性格而來;七、比較古代名人而來。

「旱地忽律」,明顯是指生活在陸地上的某一種動物,只要弄清楚「忽律」是鱷魚,這綽號還是比較好理解的。

但有些綽號,明明每一個字您都認識,但擱一塊,卻頗費思量。

阮氏三雄中的阮小五,綽號叫「短命二郎」。

阮小五是三兄弟中的老二,但在石碣村裡的大排行為五,為啥叫二郎?又為啥要在二郎前加上「短命」二字?是咒自己短命?

不通,說不通。

清代曾慶篤在《水滸擷萃》中牽強附會地解釋,說這個「短命二郎」其實是「會使別人短命的二郎」的簡略句,意指這個二郎很兇殘,動輒就會讓人短命。

這是不對的。

龔聖與《宋江三十六人贊》有介紹「短命二郎」綽號的來歷的:「灌口少年,短命何益?何不監之,清源廟食。」說當年李冰在四川灌縣治理岷江,其次子「二郎」為堵住灌口的壩堤缺口,以身相堵,年紀輕輕就死了。則短命二郎就成為了一個治水弄潮英雄的代名詞。

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在這兒不方便展來說。

最後提幾句,無論是《水滸傳》原著還是電視劇,梁山好漢帶兵打仗,身後小兵都會撐一面大旗,上面寫該好漢的大名連帶上綽號,這是極其彆扭、極其不合生活常理的。

綽號本來就不登大雅之堂,主要適合於口頭上的呼叫,沒誰會把它連同自己的名字書寫在一塊的。

相關史料記,後周太祖郭威的綽號為「郭雀兒」,難道,這位太祖爺會把「郭雀兒」三字時時寫在自己名字前面?

有人說,「郭雀兒」,那不是不夠威風、不夠響亮嗎?

但梁山好漢中,諸如鬼臉兒、活閃婆、金毛犬之類的綽號,又哪兒威風、響亮了?

真的,在生活中,沒有誰動不動就把自己的綽號掛在嘴上的。

比如說,叫百勝將的,動輒就自稱百勝將,可不是找打嗎?

想想看,賣肉的鄭屠,因為背負上了「鎮關西」這個響亮的綽號,魯智深第一次聽到就生氣,就想拎拳頭打人。

所以,就算綽號很威風、很響亮,也沒有必要一天到晚掛在自己的嘴上,或者在自己身後大書特書,以至於四面樹敵的。

再有,一個很奇怪的現象:《水滸傳》里最能打、最英雄了得的人當數魯智深和武松,但這兩個人原先居然都沒有綽號的!是後來走投無路,做了和尚、當了行者,這才好歹混到了「花和尚」和「行者」這兩個不倫不類的綽號,反不如周通、李忠等小人物早早就有了威震江湖的綽號「小霸王」、「打虎將」,很不合理。


一隻鱷魚,鱷魚一隻。


忽律……應該是鱷魚。

多是形容與鱷魚樣兇猛狡詐。


忽律有兩種說法:1種說法是一種劇毒的四腳蛇,生性喜歡吃烏龜,吃完後躲進空殼裡,將自己偽裝成烏龜,看起來溫順,但等獵物靠近後發出致命一擊將其殺死食之。另一種說法忽律就是指鱷魚。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