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文化與教育研究學會的多位學者22日抨擊,歷史課綱「去中國化」充滿政治算計,恐混淆學生國族認同。(photo by 蔡嶽宏/臺灣醒報)

【臺灣醒報記者蔡嶽宏臺北報導】「去中國化的歷史課綱就是去中華民國,偷渡臺獨史觀會加速兩岸統一。」教育部課審大會日前通過中國史不再單獨存在,而是納入東亞史,已引起社會譁然。臺灣文化與教育研究學會的多位學者22日抨擊,歷史課綱「去中國化」充滿政治算計,恐混淆學生的國族認同。師大東亞學系教授張崑將警告,蔡政府在中華民國體制下解構中華民國史,恐失去兩岸的緩衝地帶。

教育部課審大會13日通過,12年國教高中歷史課綱分成臺灣、東亞及世界等3個分域,在高中端改為專題式教學,並明確提到「中國史納入東亞史的架構下討論」,中國史不再單獨存在,因此被外界質疑「去中國化」。臺師大東亞學系退休教授潘朝陽表示,蔡政府的「去中國化」歷史課綱,跟「拔管」事件是同一套戰略,「干涉國族的教育養成,讓青年一代不再認同自己是中國人。」

「民進黨不該堅持過去的仇恨,斷送臺灣青年的未來。」新54運動發起人張凱鈞以父親的身分沉痛地表示,以後他的小孩和唐詩、宋詞沒有關係,也不再理解中國五千年的歷史。張凱鈞指控,民進黨政府利用「管中閔事件」干涉大學自主,又再利用課綱將手伸入國中小的校園,像現在的年輕人雖然都在國外創業,但都很愛臺灣,但他們都不知道自己的「天然獨」是被政客所操弄造成的。

暨南大學歷史系榮譽教授徐泓表示,前教育部長杜正勝主張認識臺灣本來是對的改革,「但他的臺灣史是建立臺灣國的歷史,我們主張的卻是鄉土史。」在民進黨不斷努力下,成功把中國史變成外國史,許多中研院學者都以這種態度編寫課綱,「只要民進黨完全執政,就不可能解決課綱的問題」。徐泓更批評前總統馬英九,「馬總統太想當全民總統,過度討好綠色選民,太遲才推動課綱改革。」

「臺灣東亞史專家數量不多,但日本研究最多。」張崑將以身為東亞史教授的身分警告,中國史融入東亞史,恐會落入日本史觀。此外,東亞史是區域史,歷史教育不應以區域史取代本國歷史,應該透過基礎學科先建立國家認同,「學生對自身國家歷史的認識不清,就先去認識其他國家的歷史,是新課綱的荒謬之處。」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