雛陽神目:【先秦諸子】序+目錄?

zhuanlan.zhihu.com
圖標

如果這個世界上真的有『聖人』,只有兩類人能稱得上。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道德經》

這是老子定義的『聖人』,老子用『天地』舉例,『天地』不帶絲毫感情,『天地』無時無刻地運轉,不停地在破壞一些東西,製造一些東西。

『天地』纔不管誰的毀滅是否無辜,每個物種都在大自然的強力約束之下有序發展,這就是天道!

『聖人』管理天下也應該像『天地』一樣,為創建一個和諧的社會,損傷到一部分人的利益是在所難免的。不對任何人有偏私,一切以大局為重,誰該被捨棄,都是天命使然。

這個論點是政治哲學問題,【法家篇】會多次提及這個觀點。

政治是不帶感情色彩的,老子口中的聖人就是管理天下者,這種人必須天下為公,不與任何人親近。

在陌生人眼裡這種人叫『大公無私』,在親近人眼裡這種人叫『六親不認』。沒有管理思維的人,就很難理解『聖人不仁』這句話的意義。

另一類『聖人』好理解得多,他就如莊子。

莊子給人的印象就是超凡脫俗,視名利為浮雲,追尋人生與自然同樂。這是中國人最容易理解的聖人模式,也是儒家文化統治下,大力宣揚道家思想的一面。

目的很簡單,統治者見下位者怨聲載道,這種『淡薄名利』的思想就起了作用,統治者要下位者多學學莊子這樣的聖人,不要老想著』自己的權益』這種世俗玩意兒,利用莊子從思想上就否定了人維護自己人權的合法性。

這就是前文所提到的疑問,老子、莊子成了『聖人』,是因為有統治價值,而楊朱思想,對統治者是百害而無一利。

實際上莊子也有極其重要的思想被曲解。

莊子《逍遙遊》裏有一段著名的故事,原文較長,此處只摘取核心部分。

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是鳥也,海運則將徙於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蜩與學鳩笑之曰:「我決起而飛,搶榆枋而止,時則不至,而控於地而已矣,奚以之九萬裏而南為?」適莽蒼者,三餐而反,腹猶果然;適百里者,宿舂糧;適千里者,三月聚糧。之二蟲又何知! …………有鳥焉,其名為鵬,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雲,摶扶搖羊角而上者九萬裏,絕雲氣,負青天,然後圖南,且適南冥也。斥鴳笑之曰:「彼且奚適也?我騰躍而上,不過數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間,此亦飛之至也。而彼且奚適也?」此小大之辯也。

故事大意:北方有種生物叫『鯤鵬』,入水成魚,飛天化鳥,體型非常巨大。鯤鵬定期往返於南方與北方。由於體型巨大,動起身來必然聲勢滔天,且一躍就沖入雲霄。小鳥們以它們的能力嘲笑『鯤鵬』廢那麼大勁是瞎折騰,像它們那樣生活就足夠。

這個故事成就了後世著名的幾個成語『鯤鵬之志』、『鴻鵠之志』、『燕雀之志』。

成語常用來比喻大人物的思維與行為,小人物根本看不懂,也用『燕雀之志』來比喻一個人的見識和志向很淺薄。

這些成語的意思其實不是出自莊子的本意,而是司馬遷筆下。

「陳涉少時,嘗與人傭耕,輟耕之壟上,悵恨久之,曰:『苟富貴,勿相忘。』傭者笑而應曰:『若為傭耕,何富貴也?』陳涉嘆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 《史記·陳涉世家》

司馬遷為了突出陳涉與眾人的不同,所以借用《逍遙遊》的橋段寫了這個記載。至於到底是誰編了這個故事無法考證,總之後人依照這個思路,就有了「燕雀之志、鴻浩之志、鯤鵬之志」等成語。

以至於後世解讀莊子的《逍遙遊》也用了司馬遷的邏輯。

在後世學說的主流解讀裏:莊子本人日子過得很清苦,甚至還要借糧度日,有很多人就嘲笑莊子自己都養不活還逍遙個什麼勁兒?莊子用這段故事回擊那些嘲笑他的人是『燕雀之志』,而他自己是『鯤鵬之志』。

智者嘲笑無知者愚蠢,這些凡夫俗子怎麼能理解莊子這種大智慧的聖人呢?

然而這種解讀是用儒家的觀點在解讀莊子,並非道家。

道家是強調『無爭』的,這種解釋明顯帶有很大的挑釁意味。有一種自以為是,高高在上的感覺。

「你們這些沒有遠大志向的人,懂個屁啊!我的志向,豈是你們這幫人能懂的?」

這可不是道家人的心態,反倒很符合儒家,儒家常以『心繫天下為己任』自居,儒家不斷的呼籲人要做個道德高尚的君子,儒家也最反感『無大志』的人,儒家本意是希望人人從善,人人無私地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去改革社會,但儒家的初衷理想投入社會實踐,卻變成了所有人對他人進行的『道德強迫』。

上一章講楊朱時已講過『道德強迫』的成因,這裡不再延伸。

那麼莊子的原意是什麼?

莊子是用大小不同的兩類動物,比喻每個人的人生價值觀不同,每個人的生存環境不同,就註定觀點有差異性。

「我有我自己的生存價值觀,你們有你們的生存價值觀,不能拿你們的價值觀來看待我,我也沒必要去迎合你們的價值觀。」這纔是莊子想要告訴世人的。

舉個栗子:

比如一位喜好畫畫的窮畫家,他的人生樂趣就是沉浸在自己的藝術創作世界裡,他對物質生活不看重,能解決基本的溫飽足矣。

但在他人眼裡,你個窮畫家活得像個要飯的也叫活?

於是有『善良』的人就會給窮畫家指條『明路』,叫窮畫家去畫一些能賺錢的東西,別浪費自己的才能。

而窮畫家只是一笑置之。

這就會引起部分人鄙視與冷眼了,認為這個窮畫家腦子有坑,不僅沒有『志向』,而且像個孩子似的長不大,他的人生完全在浪費,做一些毫無意義的事情。

我說道家是百家學說的源頭,就在於道家講的是哲學思考,道家的特點不是去解決具體的問題,而是哲學上的辯證思考。

在我舉的案例中,能說誰對誰錯嗎?

還真沒有對錯,因為這本身就源自每個人的人生價值觀是不一樣的,他的追求方向不同,就無所謂對錯。

莊子的話,道出了人的差異性,每個人都存在自己的價值觀,以自己的價值觀去評價和要求別人的生活方式是不對的,這實際上也是莊子在批評儒家的『意志綁架』。

但這種『意志綁架』經過千年來的文化遺傳,在國人思維裏變得習以為常,甚至很難察覺自己在『意志綁架』他人。

也許很多人還是無法理解莊子的那種心境,而且還會暗自嘲笑,莊子這類人就是一神經病,完全的理想主義者,要知道這個社會是複雜多變的,不是隨心所欲的,人活在世上不得不向現實妥協,否則就沒法活下去。

這類想法的人,曾經他們也有過自己的理想,但他們的理想最終都被現實所摧毀,現實讓他們做著也許自己並不快樂的事情,他們活在世間變成了只是單純地為了活著,為了維繫整個『人際關係』而活著,『夢想』被他們看做是幼年不成熟時的幻想。

人的本能的確是保證自己先要活下去,不管是追求精神主義者,還是現實主義者。

即便是莊子,他借糧度日,證明人要實現夢想首先得活下去,活都活不下去,還談個鬼的夢想。

然而我們在看待莊子的思想時,不能把精神追求與物質利益看成兩個對立面。不是說追求精神的人,就完全捨棄物質;也不是說追求物質的人,沒有精神追求。

人類的性情不是那麼單純,每個人對價值觀都有自己的刻度。

莊子的刻度只是精神追求他更加看重,對世間名利毫不在意而已。這類人只要自己基本的生活保障滿足就可以了,他們也許過得很窮困,但有著自己的人生選擇,他們無怨無悔,旁人不能用自己的價值觀去看待他們。

用今天的話說:「你高興就好。」

當然對於偏物質生活的人羣而言,他們很難想像『沒錢怎麼能快樂』?

我們再假設一個案例場景——

親戚之間有貧富,富親戚心腸好,想幫窮親戚『改善生活』。於是他會按照自己的想法,給窮親戚找些『工作』。可熱臉反倒貼了冷屁股,窮親戚不但不領情,甚至認為富親戚是在干涉他的生活。

表面上看,這種窮親戚自己不努力,就活該受窮一輩子,別人好心沒得到好報。

接著再往下看……

原來這窮親戚是個哲學家,精神至上主義者,他的興趣與專長在於思考。在普通人看來,這貨啥事兒不幹,成天說些『聽不懂、沒意義』的東西,且不去找點『正經』工作做,這不是腦子有病的傻缺嗎?

西方的著名政治經濟學大師『馬克思』,生前就是這樣一個『傻缺』,我們常人只知道他對經濟、人性、社會的規律總結及預判能力非常高。但鮮有人知他是個窮鬼,窮得只能依靠他的好友恩格斯定期來續命,沒有恩格斯的無償援助,他也許早就餓死,哪能給後世留下寶貴的經濟哲學思想?

舉這段案例的意義就在說明看事物不能只看表面,內在原因也得去了解清楚。

還有我們助人的原則是『救急不救窮』,『急』代表著某人特點時期的難關,我們得先了解對方到底需要什麼,我們是否有能力出手相助。

恩格斯就是知道馬克思的才能在哪裡,他願意無償的資助一位學者去做學術研究。而案例中的富親戚,顯然沒有去深究窮親戚擅長什麼,需要得到何種幫助,瞎找一些工作其實是在幹擾別人的生活,成了好心辦壞事。

這裡就體現出一個重要的關鍵詞『尊重』,這種『尊重』不是膚淺的外表寒暄,而是從內心深處去理解認同別人的想法。

正因為恩格斯有尊重,而富親戚缺乏尊重。在富親戚的潛意思裏,我比你強,你不如我,那就得按我的意志來,我是你人生的指路明燈,這就是『意志綁架』。

莊子《逍遙遊》裏反映的就是尊重,任何人都有自己的『理想』,『理想』沒有高低貴賤之分。

不是說『理想』一定要看起來高大上,即便有人的『理想』就是想賺錢過上安逸奢華的日子,這種『理想』也沒有什麼令人不齒,只要他的收入合法,他完全有權利支配自己的財富該怎麼揮霍。講到這裡,就不得不提中國人自古以來的仇富心理。

仇富對不對?該不該仇?

我認為它分環境、分人羣。

如果是合法的、憑自己能力為社會大眾創造出了價值的人,比如科學家、發明家、文學藝術家等等各個行業的精英人羣,他們為人類社會生活帶來了正能量的人,他們應該受到尊重且當之無愧的該享有巨額財富的回報。

而另一種『富人』,他們背離社會的基本道德倫理,以賣醜獻寶、嘩眾取寵為榮,或是利用特權、依靠官商勾結、行賄受賄、靠作姦犯科、坑蒙拐騙起家的這類富人。

他們為富不仁,不僅不回饋社會,且故意高調炫富,變本加厲的欺壓窮人,那麼大眾仇視這類富人就完全沒毛病。

道家莊子強調的『尊重』,在目前還是以儒家主流文化體系裏我們很難做到。

舉個每個人都能切身感受到的案例:

中國的家長總是習慣於給孩子規劃未來,讓其按照他們的心意去生活。

中國父母們的心態是,我辛辛苦苦培養你長大,你居然不聽我的教導?

而我們從『人權自由』的角度出發,父母有什麼權利來干涉子女的人生呢?

可惜的是在中國人的認識裏,子女就是自己的產權之一,子女的意志必須在父母的意志之下。

孩子在中國家長眼裡就跟籠裏的金絲雀一樣,把它放出籠子,說不定活不到第二天,籠子裏好喫好喝,幹嘛要出去作死?中國家長希望一輩子『保護』自己的『金絲雀』。

這種觀念也就是當今中西方文化最大的差別。

國外對人生的態度反而與道家一致,動物成年後就離開父母,是死是活是天命,父母懶得管。

在西方法治國家隨便街頭拉一個人來問:「父母強制要求你做某某工作,你怎麼辦?」

西方人會大惑不解:「父母為什麼要強迫我?他們有什麼權利來強迫我?我可以起訴他們。」

告發自己的父母?這在中國人的傳統道德價值觀裏是最為不能容忍的一條。

中國人在儒家千年來的家長特權制思維裏,學到的是強權,是尊卑制,上位者先天的認為自己有權引領下位者。

某官員面對外媒質問:「你們為什麼要設牆,互聯網為什麼不開放?」

官員不答反問:「你有孩子嗎?你如果有孩子,就知道父母要保護孩子健康成長的苦心。」

官員的言外之意朝廷是『父母』,國民是『子女』,國民能看什麼,能接受什麼信息必須接受他們的篩選,國民是不能有自己的選擇權的。國民就跟傻子一樣,不管這個人如何優秀,智商如何高,似乎在這個官員眼裡都會被國外』不好『的東西給矇騙?這什麼鬼邏輯?

我們整天在高呼人權,而生活中卻往往毫不在乎他人的人權,如果每個人對自己孩子都做不到『尊重』,何談國家、社會能營造出真正的『尊重』可言?

當我們的思維方式裏就缺乏『尊重』的時候,任何一個普通人成為掌權人,他潛意識裡就會用『強迫』的方式去管理別人。

最近有則新聞『深圳廠商聲援華為,禁止員工購買美國蘋果產品』,老闆私下怎麼做無可非議,但利用所謂的愛國去綁架他人,這顯然就是在侵犯人權。估計這個老闆自身一點不覺得他的行為有什麼問題,他潛意識把工廠是他的所有物理解成了員工也是他的財產,豈不知他跟員工之間僅僅是契約關係而已。

但在國內,因為沒有真正的『工會』,勞動者始終是弱勢羣體,他們無法團結組成力量為自己維權,即便在國內從法理上官司判老闆侵犯人權,員工獲勝。但實質性的處罰上,老闆沒有一點損失,得不到相應的懲罰,這又牽涉到法治方面的問題,以後在【法家篇】會細談。

當整個社會的文化思想傳承裏沒有了尊重,必然導致歷朝歷代不管興衰,都是一個尿性,自己被欺負的時候要人權,自己有了權讓別人沒有人權。

何謂自由?何謂法治?

法治保護的就是自由,自由是什麼?那是個人利益,只要不違法,無人有權來決定你該做什麼。

話到此處是不是發現我們的道家理念實則與西方的個人自由至上精神是一致的?

西方一直推崇的恰恰就是莊子的理念,而西方做了一件更偉大的事,為了保護人與人之間的自由,建立了法律,而且這個法律以人權為基石,不斷地在進步,從當初的維護貴族統治的法律,一步步走向今天的民主法治。

而我們卻把莊子的自由人權理念給完全歪曲了,莊子《逍遙遊》可不是為了反擊嘲笑他人的那種低級的智慧,而是在呼籲世人的自由、人權纔是最重要的。

今天,有不少學者也講莊子,但基本都只敢講莊子是多麼超凡脫俗,不在乎世間名利,他是聖人楷模,凡人學習的榜樣。

人人都羨慕『聖人』,那我想問有多少人敢與莊子那樣的人生活?一輩子跟著個窮光蛋,別說有車有房,連飯都沒著落。多少人忍受得了?怕不怕親朋好友的一臉嫌棄?以為聖人那麼好當的嗎?聖人的另一面,凡人根本無法承受。

我個人認為我們沒必要去追逐成為莊子那樣的聖人,但至少莊子的『尊重』精神我們是可以做到的,『尊重』——從身邊最親的人開始。

(本小節完)雛陽神目:【先秦諸子】序+目錄?

zhuanlan.zhihu.com
圖標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