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


魏沒有門閥,是後漢世家大族向士族過渡,士族漸次形成的時期。要論曹魏士族凌駕皇權,大概只能找河內司馬氏了,並順便帶著平陽賈氏的歷史獨一份高光時刻。

西晉武帝朝,武帝雖然優容士族高門,但畢竟身是開國之帝,又挾統一天下之功威,皇帝的權威還是不錯的,可以扶持外戚,分封宗王。等到惠帝登基後,外戚們和宗王們互相把腦子都打出來了,順帶把中原丟了。於是到了江左皇權不振,出現門閥士族可以僭越、凌駕、輕視、忽略皇權的事了。若王敦、桓溫、桓玄,本身即是跋扈權臣上游強藩,心懷不軌,窺視神器,所以其所作為有凌駕皇權的太多,僅以其他士族成員為例。

1. 東晉開國皇帝司馬睿登基時,想拉著王導一起座御座,共同接受群臣跪拜。【琅琊王氏】

及帝登尊號,百官陪列,命導升御床共坐。導固辭,至於三四,曰:「若太陽下同萬物,蒼生何由仰照!」帝乃止。進驃騎大將軍、儀同三司。以討華軼功,封武岡侯。進位侍中、司空、假節、錄尚書,領中書監。

2. 晉成帝每次見王導都要下拜,寫信給王導的開頭是「惶恐言」

初,帝幼沖,見導,每拜。又嘗與導書手詔,則雲「惶恐言」,中書作詔,則曰「敬問」,於是以為定製

3. 何充對當面對晉康帝說:要是聽我的,你就當不了皇帝【廬江何氏】

康帝立,帝臨軒,冰、充侍坐。帝曰:「朕嗣鴻業,二君之力也。」充對曰:「陛下龍飛,臣冰之力也。若如臣議,不睹昇平之世。」帝有慚色。

4. 面對皇帝賜婚,荀羨逃婚【潁川荀氏】

將尚尋陽公主,羨不欲連婚帝室,仍遠遁去。監司追,不獲已,乃出尚公主,拜駙馬都尉。

5. 王坦之直接撕毀皇帝遺詔,逼皇帝改詔書,而王坦之還是大晉的忠臣【太原王氏】

遺詔:「大司馬溫依周公居攝故事。」又曰:「少子可輔者輔之,如不可,君自取之。」侍中王坦之自持詔入,於帝前毀之。帝曰:"天下,倘來之運,卿何所嫌!"坦之曰:"天下,宣、元之天下,陛下何得專之!"帝乃使坦之改詔曰:"家國事一稟大司馬,如諸葛武侯、王丞相故事。"是日,帝崩。

PS:問題來了,怎麼能看不到鹽選推薦呢?屏蔽拉黑沒用,依然是幾屏就刷出一個離題萬里的回答,有沒有除了卸載知乎的其他辦法?


王敦造反,晉元帝司馬睿打不過,對王敦說:「你要是對本朝還有點感情,就請收兵吧,咱們一同治理天下。你要實在想當皇帝,就放我回老家,我保證退位讓賢。」

帝遣使謂敦曰:「公若不忘本朝,於此息兵,則天下尚可共安也。如其不然,騰當歸於琅邪,以避賢路。」

王敦起兵時派侄子王廙殺了譙王司馬承,因為王氏勢力太強,司馬承的老婆一直等到兒子成年才敢把事情真相告訴他。

王胡之與無忌,長甚相昵。胡之嘗共游,無忌入告母,請為饌。母流涕曰:「王敦昔肆酷汝父,假手世將。吾所以積年不告汝者,王氏門強,汝兄弟尚幼,不欲使此聲著,蓋以避禍耳。」無忌驚號,抽刃而出,胡之去已遠。

順帶一提,王敦造反失敗後,王家照樣在朝廷吃香喝辣,王與馬共天下真不是說著玩的。

和晉元帝司馬睿一同南渡的還有西陽王、南頓王、汝南王、彭城王四人,史稱五馬渡江。

西陽王司馬羕參與蘇峻之亂,反對士族外戚庾亮執政,被賜死,兒子弟弟一同被殺,國除。

南頓王司馬宗與王導庾亮不合,被彈劾謀反,由庾亮派人擊殺,流放妻子,改馬氏。

汝南王司馬統受司馬宗案牽連,廢除爵位。

彭城王司馬雄因投奔蘇峻被殺,封國由已經出繼高密國的兄弟司馬紘繼承,司馬紘之子司馬玄在庚戌土斷期間被查出藏匿五戶流民,一度被桓溫收押。


淝水之戰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弱勝強戰役,前秦苻堅在統一北方之後,糾集了九十萬大軍,力圖一舉滅亡東晉。當時執掌東晉朝政的謝安,冷靜應對,緩和內部矛盾,派其侄謝玄統帥八萬北府兵,在淝水一舉擊敗苻堅的大軍。據說捷報傳到建康的時候,謝安正在與客人下棋,他打開信看了一眼後,不動聲色,照舊下棋。客人問道:「前線戰事如何?」謝安才淡淡回答「小兒輩大破賊」,這則故事被收到《世說新語·雅量》中,為人所熟知。


淝水之戰的勝利,是東晉歷史上的關鍵時刻,以士族為代表的精緻文化得以保全,同樣也是東晉門閥政治的高峰。謝安談笑風生、鎮定自若的風采,可以說是魏晉風流的典型。但《晉書·謝安傳》中保留了這個故事的下半篇,說謝安下完棋後,退回房內,都沒察覺到自己所穿木屐的齒已折斷了,說他「矯情鎮物如此」。不少人認為《晉書》帶有批評的色彩,事實上在我看來,「矯情鎮物」不過是一個客觀敘述而已。試想強敵壓境,國家存亡繫於一線,人心惶惶,謝安的一舉一動為天下人所矚目,他必須故作鎮定以安撫人心。即使說他是在演戲,其實演技的高下也是評價政治人物的一方面,畢竟自古至今的政治都有表演的成分。


陳郡謝氏和琅琊王氏一直被認為是東晉士族中最有聲望的兩家,因此唐代詩人劉禹錫才有「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的名句。與琅琊王氏在西晉時便聲望顯赫不同,陳郡謝氏興起的時間相當晚,一直到東晉初年都不被士人所看重。《世說新語》中記載了兩個故事,有一次謝萬在兄長面前,想要起身拿便壺,在座的阮裕便譏諷他說:「新出門戶,篤而無禮。」陳留阮氏是漢魏舊門,阮裕的族兄阮籍是竹林七賢之一,以放浪形骸,不守禮法而著稱。但在這一場合,阮裕變成了禮法的捍衛者,斥責新出門戶,不懂規矩。另一件事是謝安的父親謝裒想替自己的兒子求婚於諸葛恢的女兒,諸葛恢的祖父是在淮南起兵反對司馬氏而被殺的諸葛誕,在魏晉之際聲望顯赫,儘管後來門第有所衰落,但在東晉之初,還欲與琅琊王氏一爭高下,時有「王葛」之稱。諸葛恢的子女分別與庾亮、羊忱、鄧攸、江虨聯姻,諸葛恢自稱:「羊、鄧是世婚,江家我顧伊,庾家伊顧我,不能復與謝裒兒婚。」

最低 0.3 元/天開通會員,查看完整內容

購買該電子書查看完整內容

電子書

從詩經到紅樓夢:復旦人文經典課

一條課堂

中信出版社

¥46.80 會員免費


晉武帝司馬炎選後宮妃嬪,下詔讓士族們送女兒進宮待選,結果這些士族閨秀的態度就是:

敗衣瘁貌以避之。

為了不給皇帝當妃嬪,這些出身士族的閨秀臉都不要了,拼了命把自己打扮得各種形容憔悴。

《晉書·后妃列傳》:

司徒李胤、鎮軍大將軍胡奮、廷尉諸葛沖、太僕臧權、侍中馮蓀、秘書郎左思及世族子女並充三夫人九嬪之列。司、冀、兗、豫四州二千石將吏家,補良人以下。名家盛族子女,多敗衣瘁貌以避之


很久之前的答案,最近好像被翻出來了,這裡要補充一點,下文的四大家族是輪流坐莊的,不是同一時期共同把持朝政的,怕誤導大家,過來補充一下。

。。。。。。。。。。。。。分割線。。。。。。。。。。。。。。。

東晉時候,天子之令不出宮門,朝政基本上把持在以王謝桓庾四大家族為首的門閥士族手中。

所謂流水的皇帝,鐵打的世家就是那時候的真實寫照。還有後世流傳很廣的那句,王與馬,共天下,足可見當時琅琊王氏的權勢之盛。

以至於王敦叛亂時,當時的皇帝司馬睿說:

「公若不忘本朝,於此息兵,則天下尚可共安也,如其不然,朕當歸於琅邪,以避賢路。」

「欲得我處,但當早道,我自還琅邪,何至困百姓如此!」

以上兩句都是出自晉書,前一句出自元帝紀,後一句出自王敦傳,雖然話不一樣,但也是一個意思。。。

司馬睿在南渡前,就是做的琅琊王,這話的意思就是你想要皇位,我就回琅琊去,把皇位讓給你。面對一個造反的亂臣賊子,但凡一個有實權的皇帝都不至於這麼低聲下氣。

那時候王家另一個頂樑柱王導聽說王敦叛亂,跪在殿前請求司馬睿降罪,當時也有人勸司馬睿處置王家,但司馬睿沒那麼做,還親自下殿將王導扶起來,把這事揭了過去。

從此之後,王敦更加變本加厲把持朝政,沒多久,司馬睿就鬱鬱而終了,傳說中司馬睿就是被王家人氣死的。

另外東晉還有個周氏也造過反,但被提前告發了,皇帝也是隨手揭了過去沒有降罪。後來,侯景要與王謝兩家聯姻,想叫皇帝說和,當時的梁武帝蕭衍對候景說,王謝門高非偶,可於朱張以下訪之。

其實這時候的王謝兩家早已不復從前的風光,已經開始走下坡路了。

所以後來侯景之亂,幾乎把南渡的士族屠戮殆盡,首當其衝的就是琅琊王氏,陳郡謝氏……這兩家在候景之亂時幾乎被滅了族。此為後話了。

曹魏時期的九品中正制,使得後來選官,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就是我家推薦你家兒子,你家推薦我家兒子這樣,基本沒有寒門什麼事,寒門出生只能做做小官,而有些士族出生的,還沒有成年就可以做官了。

日復一日,使得世家關係盤根錯節,權勢一度越過皇權。

大概就是這樣吧。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