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筱泓

  育兒進化論(ID:yuerjinhualun)

  “呸!你個臭粑粑,還我。”

  和閨蜜芳休息聊天時,突然聽到芳的兒子大喊。

  原來他玩的機器人被另一個孩子搶走了。

  閨蜜趕緊拉住兒子:“好好說話,不許說髒話。”

  兒子卻使勁拍掉芳的手:“臭媽媽,我不要你,你去死。”

  圖片來源:《天才少女》

  芳氣壞了,卻也一臉無奈。她說孩子最近特別喜歡說髒話、狠話,動不動就對人“呸”個不停,“打你”“去死”時不時掛在嘴邊,越制止越來勁兒。

  爲什麼孩子會突然從人見人愛的“小天使”,變成了一個人見人厭的“大魔王”呢?

  因爲,鼎鼎大名的“Horrible3”來了!

  《媽媽是超人 3 》裏,咘咘在一個平常的日子裏,突然對媽媽各種抗拒:

  中午不睡覺,要去客廳喫蘋果;

  坐在地上嚎啕大哭;

  各種嫌棄媽媽,說媽媽扎的頭髮像草;

  各種花樣拒絕學唱歌;

  嫌棄媽媽寫的字,偷偷擦掉好不容易寫好的歌詞;

  突然把妹妹波妞推倒在地。

  從嫌棄賈靜雯的語言到推倒波妞的行動,她無時無刻都在表達:我要和你要求的不一樣,我要自己做決定,我要做個獨立的人了。

  3 歲左右的孩子,開始有自己的事自己做主的心理,內心處於探索自我和世界,多種敏感期交互疊加的時刻。

  他希望一切都在自己的掌控之中,可又非常缺乏安全感,於是想盡辦法,來證明自己的力量。

  在不順心或不合心意時,先用語言表示不合作,如果語言行不通,就開始通過態度和行動反抗。

  圖片來源:《家有兒女》

  爲什麼孩子喜歡說髒話、狠話甚至打人?

  感受語言的力量

  有段時間,幼兒園老師跟我說,女兒很喜歡說“屁嘞”。而我在和女兒的溝通中瞭解到,她只是想逗小朋友笑。

  其實,仔細觀察你會發現,在小朋友的人際交往中,非常喜歡用“屎尿屁,死,滾,殺,打”之類的語言。

  因爲這樣的語言是具有力量的,它能操縱別人的情緒。於是孩子會反覆使用,不斷來試探、發展自己的力量,觀察別人的反應。

  這也是“Horrible3”中咒詛敏感期的特點。

  如果我們反應越強烈、越制止,他們就會越來勁兒、越喜歡。

  不用擔心,耶魯大學的保羅·布盧姆博士說:“這只不過是孩子的語言學習。一句髒話對於孩子來說,沒有什麼特殊意義。他們以後纔會逐漸瞭解到這些話犯了禁忌。”

  此時,我們只需耐心引導就好,詛咒敏感期不邀而至,也會自然而去。

  圖片來源:《我是山姆》

  多元化模仿的後果

  綜藝節目《閃亮的爸爸》中,潘瑋柏和 5 歲的“蛋蛋”組成臨時父子。

  可蛋蛋在錄製節目時,頻頻爆出髒話。有一次還一直對着潘瑋柏說:“你發毛病啊”“壞人大頭鬼”。

  潘瑋柏在屢次勸說無效後,就告訴他:“我不喜歡我兒子講髒話。”“如果再不改變,就站在外面別進屋。”

  在蛋蛋痛哭道歉後,潘瑋柏問他:“爲什麼一直講髒話。”

  蛋蛋說出了原因:“因爲平時爸爸媽媽就這樣,我是學他們的。”

  模仿是孩子成長的方式之一,看到什麼就會模仿什麼,缺乏判斷是非的能力。如果父母、同伴或是影視節目裏有不好的語言,他們會模仿並直接在生活中表達出來。

  尋求關注

  《媽媽是超人 3》中,嗯哼家裏來了兩位小客人,霍思燕忙着他們,無意中忽視了兒子嗯哼的感受,嗯哼就向媽媽說各種“狠話”:

  我不想給你買一百個化妝品了;

  我不想和你說話了;

  晚上不跟你睡了;

  聖誕節,也不給你禮物了;

  以後,你讓我幹什麼,我也不幹了;

  那就絕交了……

  他還趁霍思燕不注意,躲到垃圾屋裏去,鬧着要出走……

  直到後來,他才說出真正原因:你今天一次都沒有照顧我!

  西爾斯博士說:得不到父母關愛的孩子,更容易陷入情感的狂風暴雨中。

  嗯哼說狠話、鬧出走,正是尋求愛與關注的表達。

  Horrible 3 是孩子性格定型的關鍵期。

  此時孩子雖然學會了用語言來表達內心的情緒和需要,但還沒有學會正確表達情緒。

  孩子們在努力嘗試探索世界,但很難達成心願,因爲能力有限,於是他們常常用發狠話、說髒話的方式,來對抗這個世界。

  這是孩子必經的一個階段。

  我們在遭遇挫折時,也會有憤怒崩潰的時候,更何況孩子呢?

  他們最需要我們的,不是訓斥與制止,而是用愛來陪伴他們,一起經歷這個特殊時期。

  用遊戲巧妙轉移

  美國臨牀心理學家、《遊戲力》的作者科恩博士,用兩個小遊戲,解決孩子“說髒話”問題:

  遊戲一:

  當孩子生氣罵我們“臭狗蛋”時,我們可以假裝哀求孩子,不要把這個外號告訴別人。

  此時,孩子們會很高興。

  在這個遊戲中,名字越傻,效果越好,讓孩子用玩笑的方式,消除那些讓他想罵人的情緒。

  遊戲二:

  當孩子說了髒話、狠話、詛咒的話時,我們可以用輕鬆誇張的聲調,對他說:“你隨便說什麼都可以,但如果你敢叫我大南瓜,你就是自找麻煩!”

  這是用平常的語言,轉移孩子的挑釁。

  這兩個遊戲,至少一箭三雕:

  利用孩子逆反心理,吸引孩子加入遊戲;

  通過遊戲,將孩子在現實中的言行引向正途;

  讓孩子從遊戲中體驗到力量,從而消減他們通過罵人和說髒話來獲取語言力量感的行爲。

  圖片來源:《小淘氣尼古拉》

  引導正確表達情緒

  賈靜雯在咘咘推倒波妞後,她第一時間抱住咘咘說:你累累了對不對。

  聽到這句話,咘咘抱住媽媽,大聲哭了起來,整個人柔軟了下來,那個一直與媽媽對抗的孩子不見了。

  當孩子因爲情緒而語言行動異常時,我們可以引導他們,正確地說出自己內心的情緒:我累了,我生氣了,我鬱悶了……

  大人尚且經不起負面情緒的積壓,更何況孩子。所以,適當地引導他們,學會正確表達情緒,是疏導負面情緒最好的辦法。

  接納與理解愛的需求

  前幾天,同事在教大女兒做作業時,小女兒琪琪跑過來抱住她。同事讓琪琪去看書,琪琪鬧起來:“憑什麼你陪姐姐做作業,我就得一個人看書,你自己生的女兒,你都不愛,你是我媽嗎……”

  同事乾脆利索地在她臉上親了一口,說:我愛你,也愛姐姐,我先陪姐姐,等會再陪你。

  琪琪得了這句話,心滿意足去看書了。

  很多時候,孩子要的很簡單,一個愛的抱抱、愛的親親、愛的表白,就足以滿足他們的需求。

  圖片來源:《超能陸站隊》

  好好說話的環境更主要

  雖然孩子滿嘴髒話、狠話的階段,只是成長路程的一個小插曲,很快就會過去;但如果父母之間不好好說話,孩子最終也會習得父母的樣子。

  好好說話,不僅是給孩子營造一個純淨環境,也是父母促進感情升溫的基礎。

  生命是一場靜待花開的過程,也是一場需要我們灌溉、陪伴的過程。

  讓我們用溫柔而堅定的力量,陪伴孩子一起走過人生中的特殊時期,我們就會發現,那些生活中的小插曲,都是溫暖一生的美好回憶。

  作家畢淑敏在《家問》裏說:家是包裹孩子的蛹殼。

  願我們能給予孩子最溫暖的家,護衛他們一生慢慢長大,終成最美的模樣。

  我有個小小請求,幫忙點個在看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