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了物理學,肯定又想去研究原子、夸克、弦這些東西了,總想去探尋根源,總想去從根源然後一步一步往大的方向推出來。你們有這想法嗎?

這個想法有點類似於外面的外面是什麼,可能是一種天生的好奇心吧。


學無止境 keep learning

只能全都學啊 至少學個對應學科方向的入門 然後就會明白有沒有必要繼續下去 簡單粗暴


子列子學於壺丘子林。壺丘子林曰:「子知持後,則可言持身矣。」列子曰:「願聞持後。」曰:「顧若影,則知之。」列子顧而觀影:形枉則影曲,形直則影正。然則枉直隨形而不在影,屈申任物而不在我。此之謂持後而處先。


作為一個學生物工程然後又在學心理學還在瞭解神經科學的人來說,學科有相關性,哲學則提供了思索的方法,但是如果你真的想學明白一個學科的內容而不是流於表面的知道,你不會有那麼多時間和經歷來關心那麼多學科的,不過如果你想要學習神經科學,生物化學,細胞生物學,分子生物學,神經心理學,心理學(近代的相關內容),哲學,有機化學這些基礎學科是肯定要學習的。

祝你加油!


怎麼辦?很好辦。找到元理就不想了,找不到元理就會一直想……

youyang:《新哲學》為什麼不一樣?

zhuanlan.zhihu.com圖標
你只是想逃避現實的生活。

如果你能真正理解哲學並且嫻熟的駕馭它,利用它的思維原理和方法的話,其他的都是小兒科,尤其心理學。想知道的都可以通過它所屬的範疇進行邏輯推理,配合查查資料,不用費那麼多時間,再說我們也沒那麼多精力和時間去讀每本書,何況那麼多學科。


沉浸在邏輯推導裏當然沒有錯,但是你必須明確學習這些理論在你的認知世界體系的定位和作用。

舉個不恰當的例子【扯繩子】

牆上的黑洞有一個繩頭,在你看來哲學是你的繩子的起點,而且你非常喜歡一把把扯出繩子,究其端頭的感覺。

這當然是一種非常優秀的能力,所有研究型學者必備的能力。你在對你未知的世界懷疑和發問,通過自己的激情和直覺去驗證和推導。學者皆是如此。

可是如果只是一味的抽扯世界本質之繩以求得另一端,你往往會忘記回頭看看已經堆砌得凌亂的知識。

優秀的學者往往會在某個時間打好繩結以做標記,花更多的時間去整理之前的亂繩。它們變成了整齊有序的繩團,能被更好的回顧和再使用。理論的積極意義不是為了發現另外一個理論,而是如何運用理論去實踐解決實際問題。

希望你能學會不放縱自己探索的心。建構觀念體系關鍵是整理回顧,而不是不停歇的狂奔。


說明你是某種本質主義者,相信世界有一個終極答案,推薦一本書,劉慈欣的《朝聞道》。講的是類似的故事,豆瓣看第一個熱評也可以。

ps:我覺得你的順序有點顛倒,按理是所有人文自然學科的探討最後都會收束到哲學,這也是所有博士叫PHD, Doctor of Philosophy的原因。畢竟哲學建立元規則,其他學科提供具體方法論,還有你對這些前沿學科的舉例中沒有提到最重要的語言學,不管是60年代風行的結構主義,還是個人認為目前算得到比較多公認,最最前沿的喬姆斯基生產語法,都是從語言學研究出發對哲學規則提供新範式再反向推動眾多學科發展的。

至於怎麼辦,我的導師在我研究生一入學就和我們說,進入學術研究領域首先最最重要的就是建立自己的知識結構,不然很容易在學術的汪洋大海里失去方向或者成為某種虛無主義者,我個人認為哲學就是串這個知識結構最好的線索。

最後祝好,做本質主義者很辛苦(笑),畢竟這個宇宙是那麼浩瀚而我們的生命又是那麼短暫。


額,那你下一步應該要學數學了


很正常了,人都是那樣。不過一定要找一個自己最喜歡的,專註很重要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