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的發展史也是中國企業進化史。過去幾十年,中國企業家用喫苦耐勞的精神和開拓進取的品質,把中國企業做大做強,讓中國製造的商品譽滿全球。

  國貨發展雖趨勢向好,但國際化進程中,部分企業因爲自身發展的困境,遭遇少部分消費者的質疑。那麼,國人應該以怎麼樣的態度看待中國製造?

  1

  此前,一個叫Sara Bongiorn的美國女作家,出版過一本叫做A Year Without MADE IN CHINA(《離開中國製造的一年》)的暢銷書。她嘗試在1年中不使用中國製造的商品,最後給出的結論是:“美國人完全無法擺脫中國製造,因此必須忍受的生活不便和代價真是太大了。”

  根據義烏海關提供的數據,2018年1月到11月,義烏市出口聖誕用品總額16.1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3.5%。義烏爲全球聖誕市場提供了近80%的產品,美國《華盛頓郵報》曾經評論中寫到:“全球的聖誕節都離不開‘中國製造’”。

  今年1月24日,京東超市發佈最新年度排行榜得出結論:各品類都湧現了大批頗具匠人精神的優質國產品牌,國貨表現均不遜洋品牌。

  國貨雖發展趨勢向好,但在國際化過程中不被理解。有些甚至遭到惡意“非議”。

  大家都知道,華爲的技術和網絡通信設備在價格和質量方面都已經達到世界領先的水平,但在推進5G業務全球市場的過程中,華爲不被國外接受,遭遇了各種風暴。

  華爲困境從第一次美國拒絕與華爲合作,再到歐洲各國的連續聲明,以及最近無緣無故地在國外逮捕任正非女兒孟方舟。

  年前,律師劉高起訴雲南白藥:針對中美市場實行“雙標”,前者含“氨甲環酸”,稱雲南白藥集團的做法,涉嫌執行雙重標準和消費歧視。

  雲南白藥迴應稱,專論(非處方藥)牙膏如若要登陸美國市場,須經過美國食品和藥品管理局(FDA)根據添加活性成分的不同進行備案或審批之後才能上市。而公司爲搶佔海外市場先機,目前出口到美國的雲南白藥牙膏先以普通版上市,屬於普通化妝品分類。

  2

  實際上,在牙膏領域,1960年代,日本最先做了嘗試,宣稱添加了氨甲環酸的牙膏對牙齦出血有輔助減輕作用。1980年,日本日用品製造商獅王向美國提交了一份含有氨甲環酸的口腔清潔劑專利,結論處寫道:該用品中氨甲環酸含有有效的抗炎和止血作用,混入量一般在牙膏總量的0.01%-5%。該專利於1984年8月獲批。

  市場上添加氨甲環酸的牙膏也並非只有“雲南白藥”一個品種。據不完全統計,冷酸靈、獅王、片仔癀、歐樂B等牙膏成分表中也明確列有“氨甲環酸”或“凝血酸”成分。

  反過來看,很多外資品牌牙膏也都推出了草本系列牙膏,一個品牌希望把更好的產品展現給消費者,那它可能會去打破中西醫的界線,進行1+1>2的創新,大家應該認可支持這種創新,更應支持民族品牌。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藥劑科副主任石浩強撰文稱,現實中,大多數牙膏並沒有標明究竟添加了多少氨甲環酸,在牙膏的成分表中,這種藥物的位置很靠後,也即表明含量相對較低。所以,我們不應該在無法確定其含量的情況下來探討究竟會產生多大的毒副作用,這不是科學態度。

  文章還稱,“從臨牀上的用量來看,口服氨甲環酸一日可達六克的極限劑量,靜脈給藥一日可達兩克,而牙膏是一種外用日常用品,是用來清潔口腔的而不是用來“喫”的,況且氨甲環酸的口服吸收率只有30%到50%。綜上所述,筆者認爲牙膏中添加氨甲環酸不會對人體健康造成實質性損傷。”

  所以,在整個口腔環境中,牙膏中添加氨甲環酸的量是非常微乎,而且是安全的。

  《中國新聞週刊》援引廣東省化妝品科學技術研究會常務理事、國家一級化妝品配方師夏冷說法:“消炎止血的功效是氨甲環酸和其他中草藥成分綜合作用的,在我們化妝品化工行業裏,管這個叫‘協同效應’,例如牙齦出血,一定是上火了,所以一定要先消炎後止血,不用中草藥消炎,光用氨甲環酸能止血嗎?”

  在一見君看來,質疑是好事,消費者質疑中藥和西藥誰有用其實根本上是對“雲南白藥”商標的一種認可,也是源自對中醫療效的自豪感。

  3

  從雲南白藥被質疑這件事可以看出,要想在國際上佔據一席之地,“走出去”是實現國際化發展的必由之路,但這並不是那麼容易。

  華爲、雲南白藥在國際化進程中肯定面臨不同准入規則,不是企業願意給自己找麻煩另設建立標準,只有適應所在國規則,才能所在國佔有一席之地。

  有分析認爲,作爲消費者,支持國貨就是支持中國經濟,反之國貨意識的喪失,對國內經濟發展十分不利。

  其一,國內市場被外來品輕易擠佔,國貨市場份額急速萎縮,必然引起國內企業的惡性競爭、開工不足和破產倒閉,造成資源閒置浪費和宏觀經濟環境的惡化,顯然不利於拉動內需。

  其二,國內企業要形成支柱產業和名牌產品,既需要生產者不懈努力,更有賴本國消費者的信任和支持。如果消費者存在偏見,比較好的國貨也不肯購買,有望成爲支柱產業的企業,可能中途夭折;有望成爲名牌的產品,也可能銷聲匿跡。

  經過多年的發展,國產商品在很多領域都已經非常優秀,比如中國的高鐵技術、華爲的通訊設備、雲南白藥、比亞迪新能源巴士等等,即使用國際標準來衡量,其表現都非常搶眼。

  拉動內需、振興民族工業,除了要靠企業自身苦練內功外,還需要國人在消費這一終端環節“給力”,民族品牌才能成爲走向世界的中國符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