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成熟度曲線

  這條曲線,又是上帝給人類社會埋下的代碼,多數的意料之外,其實就是情理之中。這條曲線叫“技術成熟度曲線”,它像“二八原則”一樣指導着很多有心人的選擇。

  基因檢測成爲一個行業,可期的未來也會像手機一樣,人人必備。基因檢測作爲一項技術同樣遵守“技術成熟度曲線”。

  2010-2019年,十年時間,基因行業根基已穩,漸成規模。但繁榮之下,其實同質化嚴重,普遍高估值。此外,從大局看屬於山頭林立,知名資本支持下,軍閥混戰。後期有望整合併購,出現巨頭公司。

  混戰已久,耗費巨大,所以基因行業暫屬於“寒冬”。

  未來可期

  社會發展的本質,無外乎圍繞着“人”本身的內、外需求。所以生物經濟,尤其是人類遺傳經濟必須是未來的方向,也必然是未來的方向。

  我自己就站在基因技術方和基因臨牀方的紐帶上,也清楚在臨牀上有價值的基因產品,它們的監管和規範勢在必行,還包括基因數據歸屬,風險責任劃分,和行業標準。

  有患者問我,這個基因檢測能報醫保嗎?這明顯不是一個聲音,是很多患者的聲音。但納入醫保的前提,會涉及技術評估、註冊認證,一致性評價等,終歸還是規範。

  (一)政府一定會支持的。

  不僅有政策護盾,例如2016年《國家衛生計生委辦公廳關於臨牀檢驗項目管理有關問題的通知》,而且還有像中關村那樣,對創新技術企業的扶持和支持。

  (二)基因數據歸屬和保密問題。

  2018年10月,震驚國內的華大基因“14萬中國人基因大數據外泄”事件。到底有多少人真真正正知道什麼是外泄,有什麼危害?人們其實是不懂的,表現的只是因爲震驚而震驚。竊以爲,我國公民的基因數據,屬於國家機密,政府會管控起來的。

  (三)產品有價值,是技術立足的核心。

  基因檢測,無論在身體健康評價體系,還是高危人羣風險預警,以及疾病診斷的角度上,有實實在在的價值。價值驅動下,基因行業有廣闊的應用空間。

  馬太效應

  新約聖經《馬太福音》一則寓言: “凡有的,還要加倍給他,叫他多餘;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

  “馬太效應”與中國人傳統樸素的觀念“損有餘而補不足”相悖。它不是“陰陽平衡”,感覺與“二八定則”類似,或者從更宏觀的角度來看,它只不過是“平衡之道”的一極。

  (一)強者越強

  資本和資源會更多的流向頭部公司,頭部公司爭奪終端會更加激烈,基因產品的落地能力,技術認可度,醫患滿意度將起決定作用。

  (二)行業准入

  基因檢測具有明顯的技術壁壘,准入制度壁壘。具有資質證書的企業,行業美譽度的企業,上下游結合明確的企業,政策傾斜性企業優勢明顯。

  (三)科研支持

  基礎科研不僅是檢測技術賽道,還包括試劑盒賽道,檢測儀器賽道。國家投資和企業投資並行,技術領域的升級、迭代和演變,將讓這個行業展現出極大的潛力。

  臨牀在用

  DNA雙螺旋發現65年了,雙脫氧終止法測序發明40年了,二代測序技術(NGS)應用10年了。

  基因檢測在腫瘤伴隨診斷領域日趨成熟,此外,在無創產前基因檢測、胚胎植入前檢測、單基因遺傳病檢測、遺傳性腫瘤檢測、腫瘤靶向治療檢測、藥物效果評估及不良反應基因組檢測,以及細菌、真菌、病毒、寄生蟲的病原微生物基因檢測也已成熟。

  外周血檢測基因片段(ctDNA)

  (一)標準化

  基因檢測的行業標準、數據歸屬、權責劃分等需要明晰,有待參考檢驗醫學,逐漸成熟。

  (二)專業化

  逐步加強對臨牀醫生的醫學遺傳學繼續教育,集中技術優勢解決臨牀遺傳問題、藥物安全性及副作用問題、靶點問題、病原微生物問題。

  (三)數據庫

  患者的基因數據歸屬首先是患者,其次是醫院,最後是企業。數據互通,形成國家生物遺傳大數據庫,統一管理,進而數據挖掘出更有價值的生老病死密碼。

  (四)科研性

  基因相關研究的論文,沒有任何數量的降低;臨牀方面,特定基因位點的靶向藥物越來越多;分析方法的智能化;捕獲方法的創新;遺傳諮詢;診斷輔助工具和患者教育平臺,都會衍生出許許多多的科研成果。

  (五)自主性

  在醫患共同決策下,醫生綜合評估指導下,患者有條件的發揮選擇權。因此,基因檢測價格的透明,檢測產品的自主選擇,收費系統的規範化會逐步落實。

  (六)系統化

  基因檢測技術、生物信息學分析、臨牀實踐和科研需要,以及海量基因數據歸屬後的人工智能數據挖掘和應用,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一個平臺。

  (七)平臺化

  患者-醫生-檢測機構-研究者,作爲基因行業的參與者,彼此之間缺乏高效聯通的平臺,仍然存在信息鴻溝,所以,基因檢測區域平臺化是大勢所趨。

  基因檢測與大數據

  新技術的興起,往往迸發出各路豪傑、梟雄;逐漸狼煙四起,百家爭鳴;稍後知名資本注入,代理人開疆拓土,軍閥割據;幾年之後,混戰已久,耗費巨大,合縱連橫,兼併重組;最終一超多強,寡頭獨大。

  基因行業現在就屬於“混戰已久,耗費巨大,合縱連橫,兼併重組”,也就是這個高度依賴資本的行業到了“資本寒冬”,沒有太多的錢可燒了。

  (一)基因行業從外看

  是個臨牀需要的產品、商業化閉環、准入路徑高、行業標準嚴、自律性強、產業政策導向性明確 。

  (二)基因行業從內看

  是一個產品鏈,是一套解決方案,精準檢測僅是前提,伴隨的靶向治療、免疫治療、幹細胞治療等才構成精準醫學。這個行業人才至關重要,檢測手段和治療手段並重。

  (三)核心是圍繞病人,搭建平臺

  最終做好患者的診療一體化服務,積累出大量數據進行挖掘分析,衍生出大量科研成果,昇華出人類基因大數據密碼。

  患者去醫院就診,診斷過程中如果發現病人有腫瘤,特別是惡性腫瘤,尤其是有需要使用靶向藥物的患者,醫生一般都會推薦病人進行基因檢測。這樣救治過程中治療效果更好,不良反應更小。

  所以建議患者選擇基因檢測時:

  第一、找一個正規的醫院;

  第二、讓醫生給你進行一個評估;

  第三、選擇適合的腫瘤基因檢測產品。

  文章來源:飯範而談,作者:七八五六

  ——本期完——

  我們(醫世象,微信ID:medhealife)

  致力於癌症、慢病、婦幼等領域的科研成果報道,以及科普知識的傳播;

  關注於腫瘤、婦幼、病理、檢驗、內科等科室的最新資訊及政策指導;

  爲醫生、患者以及相關科研機構人員提供最新的實訊;

  爲醫學惠民貢獻一份力量。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