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2日晚,央視主持人李詠在《幸運52》節目中,用自己改編的一句「八百里秦川塵土飛揚,三千萬懶漢高唱秦腔」,開起了陝西人的「玩笑」,引起了許多觀眾和網民的不滿。有網民非常憤怒,用陝西經濟發展指標來反駁「懶」,用空氣質量報告來反駁「塵土飛揚」;也有觀眾認為,這是李詠一貫的主持風格使然,大可不必在意。

央視節目主持人李詠詼諧的主持風格成就了《幸運52》這個節目,也成就了自己今天的主持地位。在最近一期的節目中,李詠卻拿自己改編的一句「八百里秦川塵土飛揚,三千萬懶漢高唱秦腔」,開起了陝西人的「玩笑」,引起了不滿。

  篡改俗語引發觀眾笑聲

1月12日晚7時30分,2007年第三期《幸運52》播出,這期名為《民族風》的節目請來了三位少數民族的幸運挑戰者,結果維吾爾族姑娘託麗娜在三人中脫穎而出,作為幸運挑戰者挑戰上一期的擂主。

進入到《幸運52》擂臺賽環節,李詠出的第一組題共有五個題目:阿詩瑪、瑪依拉、阿拉木汗、劉三姐、五朵金花,上期擂主為託麗娜選出了「五朵金花」的題目:

「請聽題,有人喜歡金花那婉轉動聽的歌聲,有人卻喜歡扯著嗓子喊出來的秦腔,唱秦腔時用的是真嗓,所以高亢粗獷,保持了原始豪放的風格。請問,秦腔的別稱是什麼?」接著,李詠緩緩說出了答案選項:「1.碗碗腔;2.高腔;3.亂彈。」

就在託麗娜考慮答案的空隙,李詠突然微笑著詢問現場觀眾:「有沒有陝西人?」臺下一名小夥子隨即舉起手中的號牌,揮舞著向其致意。

時間定格在晚8時20分,李詠這時開口說:「俗話說得好嘛,八百里秦川塵土飛揚,三千萬懶漢高唱秦腔。」這句篡改過的俗語立即引起臺下一片笑聲,而看到收到如此「效果」,李詠也情不自禁大笑幾聲。

也許是受到了主持人這個「幽默」玩笑和「爽朗」笑聲的影響,託麗娜選擇「高腔」這個答案,卻被李詠告知正確答案是「亂彈」。

  網民指責李詠調侃過頭

據瞭解,《民族風》這期節目,按照慣例會以首播和重播的方式播放兩次,雖然李詠這個「玩笑」在一個多小時的節目中只有短短的瞬間,但由於是在黃金時間檔播出,節目的收視率比較高,因此,立即引起了一些人的不滿。幾天來,不斷有讀者給本報打來電話反映此事,更有網民在網上就此事發帖指責李詠調侃過頭。

「懶漢幽默」是李詠口誤,還是一貫的主持風格使然?昨日下午,記者撥打了李詠的手機號碼,打算就此事進行採訪,但其手機一直處在關機狀態。隨後,記者又撥打了《幸運52》欄目組的電話,由於正值週末,電話一直無人接聽,因此無法得到對此事的回應信息。

  玩笑有點大

  網友力證陝西人不「懶」

李詠拿篡改的俗語開陝西人的玩笑,在當時看來確實活躍了場上的氣氛,卻讓收看節目的陝西觀眾有點難以接受。幾天來,不斷有讀者打本報熱線「投訴」,更有網民發帖指責李詠說法欠妥。

  李詠開老陝玩笑觀眾心裡很不舒服

1月13日晚10時許,40歲的戶縣人樊先生給本報打來「投訴」電話,當時他的情緒頗為激動。樊先生一直都比較愛看《幸運52》,在他看來,節目比較市民化,且出題有一定的益智性,「再加上李詠的幽默很是吸引人。」而看完《民族風》中李詠開陝西人玩笑的那一段,讓他心裡很不舒服。樊先生說:「這個笑話一點也不好笑!在公共場合,面對全國的觀眾說有損於陝西人的話,聽著特別刺耳。我想李詠的這個玩笑開大了。」

  網民用數據證明陝西人不「懶」

李詠的「懶漢幽默」觸動了一位西安網民的神經,他特意在網上搜集到一些信息來反駁李詠的「玩笑」。在眾多可以說明問題的資料中,一份2006年9月份在陝西經濟信息網上公佈的———《陝西省經濟增長質量的評價和分析》中,羅列出來的一系列數據很具有說服性。報告中寫到:陝西省社會勞動生產率上升的幅度非常明顯,從1995年的5721元/人,快速攀升到2004年的14855.80元/人,增長了2.5倍,標誌著我省平均每個勞動者創造財富的能力大幅提升。這名網友還專門用重點符號標明,「此段文字可看出陝西人不但不懶,還比以前更勤快了。」

陝西人「懶不懶」?生活在西安的市民也有自己的說法,看看繁華的市場、繁忙的交通、林立的高樓,看看在各行各業中用火熱的激情、辛勤的汗水勞作的人們,都在用事實告訴世人,陝西人並不是李詠說的「三千萬懶漢高唱秦腔」,陝西人不懶!

  環保數據顯示「塵土飛揚」已成過去

在西安生活了二十多年的劉先生認為,如今的西安並不是一些人想像中的漫天黃沙,灰頭土臉,一年中近300天能看到藍天白雲,讓許多到過西安的外地朋友羨慕不已。

一位在陝西省環保局就職的網友,還向記者提供了一份2006年全省空氣質量的監督報告,這份曾面向社會公佈的環保報告用一系列的數據證明,全省的空氣質量明顯好轉,塵土飛揚已不再是陝西的標誌:全省10個城市空氣質量綜合污染指數總體呈下降趨勢,城市空氣質量明顯改善。2005年,全省城市空氣污染綜合指數為2.37,比2000年的4.03下降1.66,降低了41.19%。其中寶雞、銅川、渭南、漢中、榆林空氣質量明顯好轉。

網友「古都」在網上發帖述說,西安2006年更是有了「289天藍天」的環保驕人成績,可以說「八百里秦川塵土飛揚」已經成了一種回憶。

後繼:新聞背景:「八百里秦川塵土飛揚,三千萬懶漢高唱 秦腔。」名嘴李詠的調侃惹惱了眾多陝西人和秦腔迷,也引來更多人的理性思考。

  在電影《秋菊打官司》裏,秋菊有句傳遍全國的經典臺詞:要村長「給個說法、認個錯」。現如今這執著的「討說法」精神有了現代版:李詠先生大嘴巴的一句「三千萬懶漢高唱秦腔」激起憤怒萬萬千,發帖子的,打電話的,磨刀霍霍欲奔法院的。「怒了」的老陝紛紛站了出來,包括著名主持人陳愛美大姐在內,大家都希望「李大嘴」也能「給個說法、認個錯」。

一切吐沫星子的源頭,都在於李詠那幾秒間的一句「玩笑」和一閃而過的一臉「壞笑」,既然禍起玩笑間,咱們板著臉太過嚴肅,倒可能會顯得小氣。揪住別人的「小辮子」不鬆手,或者得理不饒人,恐怕連旁觀者都會說咱老陝,怎麼沒有表現出傳說中雍容寬厚的風度來?

凡事有因果,感覺「被侮辱貶損」,尋找一個怨氣的出口,即便不是好面子,也算是人之常情吧。討個「說法」當然需要,但「給說法」不僅要從情感出發,向李詠去要;更重要的是能讓它回歸理性,向自己來尋。

從情感出發向李詠「討說法」,是說自稱「央視娛樂底線」的李詠先生沒能守好底線,一竿子譏諷一省三千萬人,作為公眾人物,即便再怎麼講「娛樂精神」,如此言語也顯然失當,大家出來正視聽,做譴責,從感情上完全可以理解。甚至要李詠公開道歉,恐怕也算不上是太過分的要求。

但陝西人顯然還沒脆弱到讓人說不得的地步,別人說咱好了,咱就真的好得開了花?人家說咱懶了,咱就真的懶得掉了渣?用陳忠實老爺子的話說,「李詠一句話,轟不倒鐘樓」。

別人胡說,我們不能胡想。古人講,君子當一日三省吾身,循古君子之風,從一個不當的「導火索」中引出一些有用的思考來,「省吾身」,以所悟為所得,恐怕也不枉我們辛辛苦苦動氣「怒一回」。

外人的偶然醜化縱然會刺激我們的神經,但我們關注自己行進的腳步,過好自己的日子,卻不是為了簡單地跟人家鬥氣。在本次「懶漢幽默」中,我們不妨也以「有則改之,無則加勉」的高姿態做個反省:20多年來三秦大地的變化已是地覆天翻,為什麼還會「懶聲在外」?為什麼「抽著旱煙、蹲在家門口曬太陽」的懶漢形象會在扭曲中蔓延,多年來的成就也滌盪不了?在發展自己的同時,如何才能拓寬我們的外部環境?我們自己身上是否的確存在一些劣性需要反思與檢討?反映陝西風貌的電視電影、文學作品,為什麼動輒就是黃土高坡的荒涼落後,弄得咱老陝自己都不認識?

《國際歌》雲:「從來都沒有什麼救世主,一切只能靠自己……」一心低頭走路的人不會在「玩笑」引發的問題上瞎耽誤太多工夫,面對偶然的醜化與調侃,找尋自身的因素,坦然、自信而又堅毅地走自己的發展之路,纔是正道;怨恨憤怒、自艾自憐,滿世界嚷嚷我們受到「兩個字的委屈」,非但無濟於事,還只會讓人看笑話,丟了自己的氣量。

在做出適當抗議之後,李詠能不能直面問題,「給個說法」,那可能是考驗他的事情;但我們能不能直面問題,給自己一個清醒的「說法」,那可是我們自己的事情。想想看,是人家的事情重要?還是我們自己的事情更重要呢?

  陝西名人談李詠「大嘴」事件

  幾天來,央視主持人李詠「大嘴說陝西」之事,如一石激水,反響強烈。16日,陳忠實、肖雲儒、高建羣等我省數位文化名人也就此各抒己見,既有對李詠言論的驚訝,又顯示出了陝西人的大度與寬厚。

  陳忠實:李詠一句話,轟不倒鐘樓

陳忠實(中國作協副主席、陝西省作協主席):李詠的這個事情我大概知道,其實沒必要去理會,太認真的話,連咱們自己都未免會感到無聊。李詠一句話,轟不倒鐘樓。他把三千萬陝西人能咋!對不對?憑他一句話就能把陝西人都描黑了?就把陝西的整體形象和建設成就給否定了?他也沒那個能力。不妨簡單推測一下,作為主持人,李詠當時很可能就是想顯示一下自己的所謂幽默,不過是說溜嘴罷了。但從中確實可以看出,李詠對當下發展、變化著的陝西並不瞭解,而如果他是一個嚴謹的、甚或是以優秀自詡的主持人的話,這樣的失誤肯定不應該出現。

  肖雲儒:也未嘗不是一種鞭策

肖雲儒(中宣部文藝評論中心組成員、陝西省文聯副主席):李詠一語激怒陝西人,這個事情存在著以下兩個空間的錯位:第一,是從節目錄製現場這樣一個「特定空間」,傳播到了三千萬兒女辛勤建設自己家園的「既定空間」;第二,是從娛樂化、戲劇化的空間,傳播到了嚴肅性、正劇性的空間。這樣必然會出現一些效果,我自己也是決然不同意李詠這句話的。至於最後是道歉還是後悔,留給李詠自己去想。反過來,我們自己也應該有周秦漢唐的大度,三千萬人對一個人,對這件事情過於放大,反而是一種小家子氣,應該看遠處,看大處。如果說「塵土飛揚」和「三千萬懶漢」只是李詠聽信別人的誤傳,大可一笑了之,而即使陝西確實留給了李詠這樣的印象的話,那對我們也未嘗不是一種警醒、一個鞭策,已經有網友用過去的一些數字來回應,這是必要的,但更重要的,是真正把我們當下的科技搞上去,把工農業產值搞上去,推出更好更多的文化產品,從而讓李詠自己去感到慚愧。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