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阿里,京東等電商巨頭都在「農產品上行」折戟,為什麼一些電商巨頭花了那麼多精力卻不做好農產品上行,而拼多多卻做成了中國最大的互聯網農貨上行平台?也許我們應該把關注點從拼多多的GMV轉移到它的「農產品上行」模式創新上,這才是它更大的價值點。

文| 李成東

來源| 東哥解讀電商(ID:dgjdds)想交流拼多多,阿里,京東,物流的朋友可以加我們分析師微信xiaotunxiaoyu,申請進群,實名制交流,非誠勿擾。

2013年我曾在騰訊電商的時候,調研過生鮮農產品電商市場情況。整個市場也就三四百億規模,其中淘寶是200多億。而且淘寶的生鮮農產品電商,包含了苗木花草在內。在過去的五年,包括阿里和京東在內,都在做渠道下沉的事情,通過農村合伙人計劃,在每個村寨裡面都開了店。一個是幫助工業品下行,一個是實現農產品上行。

工業品在農村賣的很好,但農產品上行一直做得很差。拼多多,一個以社交流量切入的外來漢在2018年賣出了653億的農產品,較2017年同比增長233%,無可爭議成為了中國最大的農產品電商。相較於淘寶的輕平台模式,以及京東的自營重模式,拼多多到底做了什麼不一樣的事情?

?電商巨頭為什麼解決不了「農產品上行」?

2018年拼多多實現農產品及農副產品訂單總額653億元,較2017年同比增長233%,成為中國最大的互聯網農貨上行平台。

今年4月21日,拼多多再次對扶貧助農模式進行創新,「多多農園」首站落戶雲南保山。

據了解,通過「多多農園」,拼多多將實現消費端「最後一公里」和原產地「最初一公里」直連,探索農業產業新模式,讓農戶成為全產業鏈的利益主體。未來5年內,拼多多將打造1000個「多多農園」項目。

此消息一出,農產品上行的話題再次在業內討論開。拼多多到底是如何快速成為中國最大的互聯網農貨上行平台?要知道,「農產品上行」一直是件難事,阿里,京東等巨頭很早就在做農產品上行,但效果卻不如人意。

阿里巴巴從2014年開始布局農村戰略,宣布啟動「千縣萬村計劃」。與此同時,上線各類淘寶特色中國館。2015年,國務院部署加快發展農村電商消息放出後,阿里又拋出」智慧農村「的概念。

阿里在農產品上行方面,採用的是輕快的平台化運作模式,即在每個地域開村淘點,招募當地人負責運營,從末端營銷切入。村小二的定位就是農產品線下的原材料收購點+線上的農產品製成品分銷商。

而京東在打法上則期望從源頭對農產品進行標準化,打出「送種子下鄉」旗幟,另一方面,京東效仿淘寶中國特色館的模式,與當地政府扶持的代運營公司以及農村生產合作社搭建地方特色館,從合作社(農民)手中篩選農產品,同時負責該農產品的線上運營。京東物流則負責將農產品統一入倉及配送。

整體來看,阿里,京東布局農村的初心是對的,但在實際操作中並沒有那麼順利。

從供給端來講,平台採用輕模式,相反的,當地運營負責人則要承擔相對較重模式,例如要學會運營,拍照,做圖,寫文案等等。入門需要經過一段時間培訓。

另一方面,上游的農產品開發、包裝、品牌打造等環節,阿里,京東並沒有投入過多精力與共同打造,參與不深。只能從農村原有一定的市場基礎、產業規模,和行業標準的農產品進行上行。

而有大量農村的農產品沒有標準化,產品質量不一,沒有品牌的。想幫助實現一縣一品,一村一品,實際很難。

從用戶端來講,阿里,京東是搜索電商,是人找貨,不是貨找人。在農村農產品沒有形成品牌的情況下,用戶並沒有足夠的認知去搜索這些農產品。而且農產品不符合搜索場景,無法形成大規模的精準匹配,只能等待被動搜索,導致轉化率並不高。另一方面農產品的成熟期又極短,沒辦法像工業品那樣慢慢「清庫存」。這也是淘寶特色中國館銷售不理想的原因。

事實上,做好「農產品上行」從來就不是件易事,只有深入了解「農產品上行」的真正問題,才能打造最符合實際有效果的「農產品上行」模式。

?農產品上行的難點與拼多多的破局

各大電商巨頭都在「農產品上行」這裡折戟,可見「農產品上行」還面臨著諸多困難和挑戰。這需要我們分析「農產品上行」的諸多難點,而拼多多的成功經驗則值得我們分析和借鑒。

需要解決的產品問題。產品上的難點,在於各品類農產品地方標準不完善,質檢方面,產品品質等級、質量控制體系不完善。農產品沒辦法標準化,規模化的管控,因為不同種子,不同的土質和肥料,施肥、灌溉方式的不同,打農藥的周期控制不同,都會導致產品質量的不一致,市場反饋褒貶不一,難以品牌化,也就談不上實現「一縣一品,一村一品」了。

雲南褚橙作為中國屈指可數的真正農產品品牌,想必大家也知道。有不少人認為褚橙的成功,在於褚時健個人IP和互聯網營銷,才把褚橙捧起來的。實際上,有個數據被忽略了,2013年褚橙在線上賣了1500噸,但在傳統水果銷售渠道卻賣掉了8500噸。換句話說,褚橙的成功並不是靠互聯網營銷,而是在產品上有過硬的質量。受到市場高度認可的褚橙,在2018年,市值已近2億。

而褚橙的成功,正是基於農產品標準化、規模化的管控,最終實現了品牌化。再以同樣在雲南的農產品咖啡為例,看看拼多多是如何做農產品上行的。

雲南咖啡豆的上行難點在於:一是雲南咖啡佔據中國近99%的產量,但國際份額僅為1.7%,主要為星巴克、雀巢、麥氏、卡夫等國際品牌供貨,雲南咖啡豆未形成高認知度自有品牌。只能作為速溶咖啡的原料,以最低的市場價格賣出。但實際雲南多種植小粒咖啡,品質也優良。

據拼多多平台發布的數據顯示,2018年6月至12月,平台咖啡類產品的訂單量增幅超過1000%,年輕用戶對於咖啡消費的需求增速遠超其他類目。其中,雀巢的單店GMV環比增速在150%以上,而國產品牌價格低一半,增速卻明顯不及國際品牌。

這是整個中國咖啡產業的問題,一個農民也好,村小二也好,沒有平台的深度參與,根本解決不了的問題。

二是近年來,國際咖啡豆價格一路下跌,由226美分/磅跌至不足100美分/磅。由於利益有限,雲南咖農們無心管控生產周期,導致咖啡豆先天養分不足;後期採摘時,又為了省事紅綠果一把捋,以至於其中的很大一部分,都不符合收購商的標準,勉強合格的拿去做速溶咖啡,其餘則全是廢果。

三是惡性循環之下,豐收季漫山遍野的咖啡果被棄摘,甚至咖啡樹遭大量砍伐,改種別的農作物,青壯年成批外出打工謀生,人力也不足。

面對如此嚴峻局面,拼多多確定了利益引導、高維突破(精品種植)、品牌致勝的三步走戰略。採取在雲南保山建立「多多農園」方式,對於作業標準化、源頭可控化的變革,讓農產品品牌化成了可能。

在標準化方面,拼多多建立一個740畝標準化種植示範基地,展開種植標準化改造;引導農戶改進水洗、日晒等工序,在粗加工環節實現標準化、品質化作業。

「多多農園」的咖啡豆會統一送到工廠精製加工,進行脫皮、等級篩選、深加工等工序,最後加工成精品咖啡豆

需要解決物流倉儲成本問題。

在線下鏈條里,農產品要經歷農民,原產地收購商販,產地批發市場,銷售地商販,銷地批發市場,到終端(超市/菜市場),最後才到消費者。從農民到消費者手裡,中間一共經歷了5個環節,各個環節都有物流、倉儲的成本支出,並且形成了極高的損耗率。

而農產品通過電商「上行」,則因為「最初一公里」無法實現標準化,出售規模有限,導致物流成本高企,也無法建立真正的標誌性農產品品牌,大多只是產地效應。

需要解決下游市場不穩定的問題。

農民跟合作社對接,由於信息不對稱問題,農民並不知道外面到底賣多少錢。合作社壟斷信息,對農民們的農產品有最終議價權。

穩定的生產,離不開穩定的勞動力。國內很多果農依靠年底的收成支撐下一年全家開銷和生產投入,與合作社合作賬期不穩定,也非常打擊農民的生產積極性。

拼多多針對這些農產品上行難點,創新了電商模式,改變了農產品的賣貨方式。

一是拼多多通過「最初一公里直連最後一公里」的方式縮短鏈條。砍掉流通鏈條的中間5個環節,通過包銷的形式,減少了大量履約成本。不但消費者買的便宜,農戶也收穫了更高的價值。

今年拼多多推出了助農扶貧新型模式「多多農園」,就是通過消費端最後一公里與產地最初一公里相連,也就是通過拼多多的銷售平台和商家合作,由商家直接從農戶手中收購農貨,加工後上平台銷售,消除中間的差價,有效增加農民的收入,從而達到脫貧的目標。

保山當地的咖啡商家來到叢崗咖啡地,加入拼多多的扶貧興農行動

二是以銷定采。拼多多依託分散式AI的技術,打造了一個「農貨中央處理系統」,對覆蓋農產區地理位置、特色產品、成熟周期等信息進行有效歸集,在各類農產品短暫的成熟期內匹配給消費者。當海量供給和海量需求進行精準匹配,大規模訂單量就解決了物流成本問題。

三是由拼多多包銷。在銷售環節,「拼多多」團隊先後入駐叢崗、赧亢兩個深度貧困村,通過組織商家,為咖農解決加工渠道和銷售渠道問題。而平台則提供流量和數據扶持,加速保山優質咖啡上行。無論在賬期上還是收購價上都非常穩定,農民能以穩定的心態和精力投入生產,有利於生產出高品質的農產品。

拼多多「多多農園」模式的出現,不僅是對農產區的產業升級和價值升級,更是改寫農業的利益分配機制。

?拼多多的最大價值不是GMV

2017年拼多多GMV達到1412億元,2018年達到4716億元,同比增長234%。拼多多高速增長的GMV搶走了大多數人的注意力。

數據來源:海豚智庫整理公司歷年財報

然而,拼多多的最大價值肯定不是在GMV上。一家公司的偉大與賺錢是兩回事。

拼多多農產品上行的模式相較線下和傳統電商有著更優的效果,隨著「多多農園」的推進,拼多多將實現農產品流通的最短鏈路。「多多農園」從種植、加工和銷售三個環節,從源頭上發起一場革命,期望重塑整個產業鏈條。

而且通過打造產、銷、研、加工一體化的現代化農業產業鏈系統,有利於改變農戶的利益分配格局,讓產業利益變得更加平衡。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拼多多的社會價值在於幫助農民和當地打造好的農產品以及通路,卻不居功。未來三年,拼多多將在雲南培養1000至1500名符合「新農商」機制的新農人推動「多多農園」的落地。讓他們從「做給農戶看」「帶著農戶干」到最後「農戶自己干」。而且平台初期提供產業扶持和營銷扶持;中期形成較為穩定的第三方『代服務』機制;後期則逐漸退出,由合作社獨立經營,由地方政府確保利益分配依規進行。

拼多多確實在深刻地努力地改變中國農業,這所創造的價值絕對比GMV要大得多。如同中國農業大學教授、著名扶貧專家李小雲教授所說,「第一次看到企業用這種創新和實踐,多多農園如若成功,將推動農村發展方式發生偉大變革」。

為什麼一些電商巨頭花了那麼多精力卻不做好農產品上行?太過於關注GMV也是一個重要原因。平台需要將注意力從GMV上抽離出來,方能看到更廣闊的天地,進而腳踏實地解決農民們的痛點,滿足消費者的需求。拼多多比GMV更大的價值我們看得到,期望拼多多在未來做出更好的中國鄉村振興和精準脫貧成績。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