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梭說教育方式有很多,有三種最無效:講道理、發脾氣、刻意感動。大地上所有的植物都是朝着有陽光的方向成長,孩子也一定會朝着父母欣賞鼓勵的方向成長。

  但如今,很多父母都是吼叫式教育,不管孩子多調皮,一聲河東獅吼,孩子動都不敢動。看似效果顯著,深思卻不然:吼叫讓孩子變乖嗎?讓孩子聽話懂事了嗎?未必。吼叫完孩子,買點東西安慰幾句,就可以彌補了嗎?怎麼可能呢!

  吼叫之下的孩子:身體和靈魂四分五裂、無處安放

  更可怕的是,哈佛醫學院發現,經常遭受吼叫怒罵的孩子,腦子竟然會受傷變形!長期的吼叫會改變孩子的大腦,影響他們的智力。

  此外,吼叫對孩子的情商也會受到影響。如果父母不分青紅皁白地使用言語暴力刺激孩子,孩子就無法產生分辨情緒誘發因素的能力。

  這或許是有的人會說“父母在等我們道謝,而我們在等父母道歉”的一大原因吧。

  大V發現,孩子和父母的“戰爭”基本上都源於學習,孩子學習的各種問題導致媽媽吼叫,媽媽的吼叫會造成孩子不同的應激反應。

  我們一一拆分,認真思考,整理了這份“止吼良方”,供爸媽們參考。

  “止吼良方”一:

  因爲溝通不了而吼叫

  試試換一種溝通方式

  爸爸:給孩子好好講道理,講一萬遍也聽不進去,還不如吼兩句來得快!

  孩子:爸爸吼叫的時候,我很害怕,我什麼都聽不見。

  大V:試一試,換一種方式溝通。

  李想屬於“別人家的孩子”那一類,兩個字形容——“優秀”!沒有“吼叫教育”,也沒有“棍棒教育”。到底有什麼神操作?

  溝通方式很重要!李想爸爸會用“投其所好”的方式來溝通,多樣化的溝通方式讓父子之間的溝通變得很有趣。

  比如,在旅行中和孩子溝通。李想是個喜歡旅遊的孩子,每次碰到李想有比較大的問題需要改進的時候,爸爸就會說:去!旅!行!吧!

  有段時間李想跟朋友鬧掰了產生了厭學情緒,李想爸爸帶他去九寨溝玩,旅途中跟兒子聊起了自己的讀書時光,告訴兒子自己當初少不更事,因爲自己喜歡的女孩不喜歡自己,深受打擊一蹶不振荒廢了學業,從學霸變成了學渣,從而影響了自己的一輩子。

  爸爸開玩笑說:“哎呀,小時候看起來很重要的事情,長大後會明白並沒有那麼重要。人生最重要的是不斷學習、不斷進步。

  爸爸還告訴兒子當學霸的好處,在自己的學霸同學裏,有一部分成爲了社會精英,他們有很大的選擇權和自主權,有的甚至實現了財富自由環遊世界去了。兒子笑了,也明白了讀書最終是爲了自己有更多的選擇。

  劃重點:永遠不要說孩子有問題,你只是沒有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止吼良方”二:

  因爲誤解孩子而吼叫

  試試瞭解孩子的情緒

  媽媽:孩子根本不想學習,沒有學習主動性,我看他就不是學習的料。

  孩子:媽媽從來不問問我,爲什麼不想學習,就說我不是學習的料,我好難過!這個世界不會有人理解我了。

  大V:試一試瞭解孩子的情緒,走進孩子的內心。

  最近子喬脾氣變得越來越大,媽媽一開口,他就大發脾氣甚至還會亂砸東西。而子喬媽媽覺得自己沒問題,認爲“我在教他”、“我的批評是就事論事”、“我很公平”,一直想着在子喬身上找問題。

  班主任卻說:父母應該從孩子的反應裏反思自己,尋找答案。亂砸東西是一種偏差行爲,而這種行爲表明孩子內部的情緒過滿,超出了可以承受的範圍,這十之八九不是因爲孩子過度脆弱,而是媽媽的態度過了頭,自己卻毫無察覺。

  於是,子喬媽媽開始檢討自己,想到了自己曾經說過“兒子學習不如父母”“父母在讀書的時候學得很輕鬆”之類的話,也許這些話傷害了孩子?給了孩子壓力?

  子喬媽媽表達了自己的歉意,抱着兒子說:“寶貝,對不起!”然後把自己的猜測和想法告訴了子喬。

  沒想到,子喬一反常態,沒有發脾氣,也沒有砸東西,默默地流淚。原來,子喬上了四年級以後,就覺得學得很吃力。媽媽一而再再而三地強調他們學得多容易,讓自己覺得很崩潰。

  先了解孩子的情緒,再來做下一步的打算。這樣,至少能夠減少誤解。切忌三個“不要”:不要傷孩子自尊,講“你很懶”、“你很笨”這類貶低人格的話;不要在公共場合讓孩子覺得羞恥;爸媽也不要太焦慮,焦慮情緒也會影響親子關係。

  劃重點:揚長揚長,越揚越長;批差批差,越批越差。

  “止吼良方”三:

  因爲孩子達不到要求而吼叫

  試試言傳身教和孩子一起達成目標

  媽媽:制定的學習目標總是實現不了,學習態度也不夠端正,還沒有學習主動性,想到這些我就氣得不行。

  孩子:我也想達到媽媽的要求,讓媽媽開心,可我做不到啊,我能有什麼辦法?

  大V:試一試,和孩子一起達成目標。

  言傳身教,纔是最好的教育。這句話是涵涵媽的育兒座右銘,也是她作爲媽媽的成功之處。

  涵涵性格比較溫和,同時也是個比較軟弱的孩子。涵涵總是實現不了媽媽制定的學習目標。權衡之後,涵涵媽沒有責備孩子,而是選擇了跟孩子一起達成目標。

  一起寫作業,一起復習知識點,一起研究奧數題,沒想到竟然一起進步了!

  涵涵媽說:“有時候,涵涵放學回家,我就會看下課本咯,然後故意說,我都沒有學過這些,你跟我講一下可以嗎?教教我,我也想學。”

  這種放低姿態的方法很有效,孩子在教媽媽的時候,順便也就複習了功課,並且主動完成了作業。

  劃重點:最好的教育是感染,最好的管理是示範。

  “止吼良方”四:

  因爲孩子犯錯而吼叫

  試試冷處理,先接受孩子偶爾犯錯

  媽媽:小時候犯這樣的錯,長大了還得了。千里之堤毀於蟻穴,一定要防微杜漸。

  孩子:每次犯了錯,我都好害怕!做夢都夢到自己捱罵,這個世界不會有人愛我了。

  大V:試一試瞭解孩子的情緒,走進孩子的內心。

  在最近大熱的韓劇《天空之城》中,爲了孩子們的教育,父母幾乎付出一切。劇中的母親就像瘋子一樣逼着自己的小孩變優秀,對孩子犯錯“零容忍”,這樣的情節讓人不寒而慄。

  《天空之城》影射了所謂的“精英教育”的弊端。我們在“精英教育”的洗腦之下,對孩子的要求越來越嚴格。本應該最包容孩子的父母,卻變得最不能包容孩子。

  菲菲媽就不主張這種嚴苛的教育方式。她認爲,我也經常犯錯,孩子爲什麼就不能犯錯了?!“比如菲菲很懶,不做家務。我想自己也很懶,也不愛做家務嘛,有時候還會跟她說這可能是遺傳哦,菲菲你不要遺傳給你的小孩了哈。”

  犯了錯,孩子心裏也不舒服。再被家長吼叫幾句,肯定會難過死的。

  舉個實操——

  菲菲賴牀、動作慢,所以經常遲到。如何改掉孩子賴牀遲到的毛病?

  媽媽觀點:她其實自己很不好意思,覺得很丟臉。

  媽媽做法:我和菲菲爸從來不說她,也不評價什麼,冷處理。我們自己做到,每天6:30準時起牀,做好準備在客廳等她一起出門。

  實操結果:這樣一直持續了一個多月,慢慢地菲菲也像被傳染了一樣,不僅不賴牀,還會早起。

  劃重點:人人都會指責,父母要做的不是指責而是指導。

  曾經有個熊孩子鬼點子多愛闖禍,但無論闖出多大的禍,他媽媽從來不在外人面前訓斥自己的兒子。每次熊孩子犯了錯,媽媽總是關上房門,就事論事說事情,說得兒子心服口服地認錯,認打認罰。但無論打還是罰,她從未說過一句傷兒子自尊的話。

  熊孩子的母親說出了那句值得所有家長學習的話:“她教訓兒子不是藉此出氣叫別人聽的。”教育孩子是爲了孩子,不是爲了藉此出氣,不是爲了訓給別人聽,僅僅是爲了讓孩子明辨是非。

  這個熊兒子叫胡適,五四新文化運動旗手,中國著名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曾任北大校長。胡適曾經說過:“如果我學得了一絲一毫的好脾氣,如果我學得了一點點待人接物的和氣,如果我能寬恕人,體諒人——我都得感謝我的慈母。”

  最無效的教育方式,你還在使用嗎?請多給與孩子陽光雨露的滋養,謹防“吼叫”成了傷害孩子的狂風暴雨。

  想讓孩子學好英語,推薦爸媽看這些

  公衆號改版後,很多爸媽找不到我們了,你可以按照下面的方式星標我們,看更多親子閱讀知識。

  覺得不錯就給我個"好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