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高田勛先生謝世。這世上又少了一位動畫巨匠,懷念之情是少不了的,筆者就翻了一下他的作品清單準備重溫。恰巧發現了這麼一部,《尋母三千里》,76年的作品,屬《世界名作劇場》系列。

沒聽過叫這名字的世界名作啊。

搜了一下才知道,原來是《愛的教育》。《彼得潘》、《羅密歐與朱麗葉》、《湯姆索亞歷險記》、《悲慘世界》等也紛紛出場。這系列連拍了二十多年,直到2009年,才以《你好安妮》(改編自紅髮安妮)告終。

於是就有人要問了。為什麼要把這些享譽世界已久的文學作品翻拍成動畫?

在回答之前——

以上這些作品都看過的人可以出去了(並不是)。

這當然是玩笑。

但翻拍世界名作的第一個理由,或許就是讓這些著名作品能再多一個接觸觀眾的渠道。書對孩子來說還太難懂,然而動畫片就不一樣,《哪吒傳奇》、《三國演義》這些改編幅度大的且不說,我迄今還記得小時候看的《西遊記》。「猴哥,猴哥!你真了不得!」的影響力,也真不見得比「你挑著擔,我牽著馬」要弱。

第二點,則在於這些作品質量上乘,又有天然受眾。

雖然沒有任何一部世界名著能在所有時刻滿足所有人,但它們要麼能在部分時刻滿足所有人,要麼能在所有時刻滿足部分人——否則也不配享譽世界了——儘管可能會沖著「名著」這倆字來看動畫的人大多數都不看動畫,而且早就看過書。

但故事本身總歸是好的。

甚至不用付改編費!不用買ip!五十年後著作權自動失效!

而這就涉及第三個理由了。

改編永遠是難的。

從小說到漫畫,從漫畫到動畫,再從動畫到真人劇,無論質量是尚可還是真的不能入眼,基本上每一部都會有原作粉批評——這不只是因為他們不滿劇情在改編中做出的取捨,更多的時候是因為載體之間的差異。

載體承載的信息量越少,讀者的想像成分也就越高。

而當一部作品被用更複雜的載體改編時,勢必就要破除讀者的想像。

當然,有人就問了。

「你說的也許不錯,但名著總都是小說,小說改成動畫也要破除讀者的想像。為什麼你說這是個理由,不是個阻礙?」

因為世界名著大多數已經遠離了我們的時代。

《悲慘世界》那近代的法國,《霧都孤兒》下那工業革命製造的霧之城倫敦,乃至《堂·吉訶德》那文藝復興年代的西班牙以及《亞瑟王傳奇》的古不列顛……

咳,對不起,拿錯圖了。

這些想像與其他現代作品帶給我們的想像不同。至少寫現代作品的人和我們還是一個年代的,用的是一樣的手法,一樣的字眼。

有這麼多優點,世界名著翻動畫,自然是有可行性的——但受限於時代侷限性,這樣的作品也不大可能大紅大紫,掀起潮流。

它們是動漫兼容並蓄的證據之一。但也就限於此了。

哦對,還有另一個用處。

開始bb。

有些人覺得看動畫不那麼「高尚」,總想著塞進去一些教育意義。這時候,就更用得上這些名著改編了。

bb完了。


說實話,如果這是真的話,我倒很期待。那為什麼日漫公司要這樣做?我覺得可能有以下幾個原因。

1.日漫公司有實力去做這件事

日漫在世界範圍內,都是享受聲譽的,佔到世界六成的漫畫市場,日本也因此被公認為動漫王國。日漫產業是日本的第三大產業,可以說,這麼發達成熟的行業,一定積累到足夠的人才,經驗以及營銷渠道。所以有能力做,又有市場,為什麼不去做?

2.日漫題材的拓展

日漫發展時間久了以後,會出現題材和內容同質化的問題,目前網友們所說的,日漫越來越不好看,日漫不行了之類的話題,其實也跟日漫的同質化問題有關,所以為了行業更健康持久發展,也需要去做這件事。

3.迎合各國漫迷

日漫公司的製作,無論是畫風,還是聲優,都是受到各國漫迷的喜愛的,如果製作各國經典小說的系列動畫,必定能受到追捧,因為經典小說改編的,原本就有很多粉絲,加上日漫的精美製作,是一個穩賺不賠的事,何樂不為?

4.文化輸出

日漫文化,是日本對世界影響的最主要軟實力手段,就跟韓國的韓劇韓綜一樣。在日漫裏,我們看到各種各樣的日本建築風景,感受到日本的風俗,價值觀等等,這些都是在潛移默化中輸出的,接受度較高。試問一下,有多少人是想去日本看櫻花的呢?這些人很多都是從日漫中瞭解到這些的。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