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格瓦拉同志

  從19世紀初葉開始,英國爲扭轉對華貿易中的鉅額逆差,便向中國大規模的傾銷鴉片,致使清朝每年外流白銀600萬兩,不僅造成國庫空虛、財政枯竭,而且大量官員、士兵吸食鴉片的現狀,也給國家安全帶來巨大隱患。正因如此,道光帝派“禁菸派”首領林則徐爲欽差大臣,到廣東查禁鴉片。1839年6月3-25日,林則徐將從英商手中繳獲的鴉片,總計1.9萬餘箱、237萬多斤,全部在虎門海灘集中銷燬,史稱“虎門銷煙”。

  虎門銷煙

  “虎門銷煙”後,英國政府打着保護自由貿易的旗號,悍然對華發動侵略戰爭,標誌着中國向近代轉變的“鴉片戰爭”(1840年6月-1842年8月)就此爆發。起初,英軍派艦隊封鎖珠江口,意圖直接進攻廣州,但由於林則徐的嚴密佈防,始終未能得逞。“虎門銷煙”和挫敗英軍進攻廣州兩大功績,讓林則徐一時間名聲大振,就此成爲令後世敬仰的民族英雄。

  英軍在廣東受挫後,並未就此罷手,而是沿着海岸線北上,先是在當年7月攻陷定海,1個月後又抵達天津大沽口,威脅進攻北京。道光帝被英國的堅船利炮嚇破膽,即刻命直隸總督琦善前去議和,並命兩江總督伊里布等人調查英軍攻佔定海的原因。在這種情況下,林則徐橫遭政敵誣陷,很快便由禁菸功臣,變爲道光帝心目中的“罪臣”。

  鴉片戰爭形勢圖

  很快,林則徐被革職,先是暫留廣州等待新任欽差大臣琦善的審問和處置,緊接着又在次年5月被派往浙江鎮海,參與海防建設事宜。然而僅僅過了1個多月時間,由於再遭靖逆將軍奕山等人的誣陷,林則徐被朝廷革職,併發配到伊犁(即今天的新疆)去戍邊。次年(1842年)6月,鴉片戰爭結束,清廷被迫簽訂喪權辱國的《南京條約》。

  林則徐在伊犁戍邊長達4年時間,期間向伊犁將軍布彥泰提出“屯田耕戰”的方略,並領導當地民衆興修水利,推廣坎兒井和紡車等設施,從而爲發展當地農業、改善百姓生活狀況,立下不俗的功績。與此同時,林則徐還大聲疾呼,要求朝廷警惕沙俄對新疆的覬覦之心,加強對西北邊疆的防守。

  林則徐畫像

  正因爲林則徐在伊犁接受“改造”時表現良好,再加上忠直大臣爲之奔走轉圜,終於在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他再次得到清廷的任用,起初擔任署理陝甘總督,不久又改任陝西巡撫。而正是在陝西任職期間,這位因“虎門銷煙”而受到世人敬仰的民族英雄,竟然在思想上來了個三百六十度大轉彎,開始提倡種植鴉片。這究竟是怎麼回事?

  原來在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初,署理撫州知府文海曾給林則徐寫過一封信,向他請教如何發展地方經濟,並防止白銀外流現象。針對文海的諮詢,林則徐提出一個令他無比驚駭的建議:鼓勵百姓種植鴉片!

  林則徐在信中寫道“鄙意亦以內地栽種罌粟於事無妨。所恨者內地之嗜洋菸而不嗜土煙,若內地果有一種阿芙蓉,勝於洋販,則孰不願買賤而食?無如知此味者,無不捨近圖遠,不能使如紹興之美醍,湖廣之錠煙,內地自相流通,如人一身血脈貫注,何礙之有?”(見楊國楨著《林則徐傳》第433頁,阿芙蓉即鴉片)。

  清朝中後期,民間吸食鴉片現象氾濫

  對於林則徐的觀點,絕大多數人都感到無法理解,認爲他背離了自己的初衷。然而也有一些人體會到林則徐的苦衷,知道他這項建議,不過是在鴉片貿易合法化的大環境下,對抗洋菸在國內傾銷、防止白銀外流的無奈之舉。因爲,若能以國產煙土對抗進口鴉片,在滿足民衆需求的同時,並向鴉片商徵稅,便可以最大限度的防止白銀外流,至少還能挽回些許經濟利權。

  或許是意識到林則徐這項建議的合理性,此後在清廷的默許下,全國各地掀起一股種植鴉片的熱潮,從南到北,幾乎已找不到沒有種植鴉片的省份。在此期間,大量的耕地被用來種植鴉片,很多地方(如雲貴川、東北、陝甘等地)能佔到總耕地面積的一成,甚至是半數以上,由此可見盛況。

  光緒帝雖頒佈禁菸令,但效果甚微

  隨着國產煙土在鴉片市場上的份額越來越大,英國對華鴉片貿易的利潤呈逐年下滑態勢,再加上英國國民反對鴉片貿易的呼聲日漸高漲,最終迫使英國政府向現實妥協,跟清廷簽署《中英禁菸條約》,正式宣佈廢止鴉片貿易,時在1908年3月。而在此前兩年,光緒帝已經頒佈“禁菸令”,明令各地禁種鴉片。然而此時國產煙土氾濫日久,百姓吸食成癮,又豈是一道詔書便能禁絕得了?

  史料來源:《清史稿》、《林則徐傳》、《清宣宗實錄》、《清德宗實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