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時報【苦茶】

時為1983年,從未刊登過漫畫的綜合雜誌《時報週刊》想開設連環漫畫專欄,對外公開徵募,有七位繪者、漫畫家投稿。經副總編輯莊展信先生主政,七雄論劍僅取一人,即鄭問先生,自9月開始連載者即《戰士黑豹》(以下簡稱《戰》)。當時鄭問才25歲,復興美工(雕塑組)科班出身,社會打滾了幾年,雖懂畫能畫,卻未曾在媒體發表過漫畫。時周與畫家都沒經驗,於是累積了幾期稿量才放心開始連載。

連載期間鄭問都能如期如質交稿,也交得瀟灑。他總是親自到時周辦公室,向編輯打聲招呼,說一句「莊先生」,莊展信看他一下,他放下稿件,然後就走了,沒有對話。莊先生始終以為他不怎麼多話,直到最近看了鄭問生前接受媒體訪問稿,才發現他還挺能說的啊。

《戰》第一部連載甫完畢,不到一個月,時報出版公司即出版合訂單行本。售完後並未再刷。據說來不及收藏的粉絲苦等多年,忍不住直接跑去出版社,希望再刷此書,卻被鄭問拒絕。更甚者,鄭問1998年接受日本講談社採訪時說:「真希望看過它(戰士黑豹)的人都消失在世上,因為,我畫得很差,覺得很丟臉。」不滿意到這個程度。它是連作者都不願其存在的作品,相信如果把存世所有《戰》都集中在鄭問面前,他會放一把火燒了?果然2012年接受博客來訪問時,他已忘了《戰》出版過單行本。

但是在當年讀者眼中,《戰》是多麼酷炫的臺灣科幻漫畫,哪會很差?轟動臺灣漫畫界,打開鄭問漫畫生涯的第一部大作,怎會丟臉?

鄭問要滅口也來不及了,我就是看過《戰》的人。那個年頭,全臺灣所有咖啡廳、茶藝館、理髮廳、美容院一定會擺一本時報週刊,我只要看到就取來先找黑豹讀,斷斷續續看過幾期,前後次序也亂了,始終無法窺其全「豹」。

與黑豹單行本結緣並非前輩高人相贈,也不是舊書店奇遇,只是一次日常平凡逛書店行程。八○年代後半,某年某日,臺北市西區,我走進時報出版社門市部(忘了是中華路、延平南路或博愛路)在平臺上發現一大落久違的《戰》。壓根兒沒想到時報會出單行本,心想,總算可以從頭到尾讀完整個故事,遂買下一套。不料此後即未曾在任何新、舊書店見到這套。早知道如此珍稀難遇,絕對會把那一大落全買下。

這部夢幻逸品在我家小劍花室藏書裡屬於「最高度管制」級,搬家幾次不曾拋棄,祕藏櫃中,只有親臨書房的漫畫同好纔有機會瞧瞧,至今看過的人不超過三位。最近許多回憶鄭問的文章、年表或新聞稿把《戰》問世年份誤定在1984年,而論者幾乎只評論《刺客列傳》之後的作品而略過此作不談。藏有此套作品的我、又號稱寫書話的人,不能沒有作為,有必要向未曾見過此作的讀者介紹黑豹的身世與逸事。

長篇連環科幻漫畫《戰士黑豹》總共兩部。第一部第一回於《時報週刊》第288期(1983年9月4-10日)登場,第307期(1984年1月15-21日)結束,共20回。第二部自318期(1984年4月1-7日)開始連載,至339期(1984年8月26日-9月1日)止,共22回。每回刊出六頁,第一頁為彩色頁,餘為黑白。算來《戰》在時周足足刊登一年。

時周第288期封面女郎是陸小芬,但整張封面最顯著標題是「科幻漫畫長篇鉅構 戰士黑豹 鄭問傑作•本期起推出」。戰士黑豹四字粗大醒目,等於是當期頭條。

第一部於1984年2月16日出版合訂單行本,副標題「時報週刊連環圖畫 時報漫畫系列生活類」,一套三冊,每冊新臺幣25元。若不計目錄頁、廣告頁、版權頁,則上、中冊均為42頁,下冊37頁。長寬 26.1乘19.3公分。封面、封底為彩色,內頁全採黑白印刷,因此連載時的彩頁也改為黑白,十分可惜。更可惜的是第二部並未出版單行本。

此為鄭問發表第一部長篇作品,也是臺灣漫壇一顆震撼彈。黑豹問世之前,臺灣漫畫已陷入二十多年黑暗期。

六○年代中期,正職是編輯中小學教科書的國立編譯館,依據《編印連環圖畫輔導辦法》嚴格審查本土漫畫,太陽向日葵犯忌、狗不該說話、機器人不該自己動,只有反共復國、教忠教孝、倫理道德為主題者才能倖免。當時漫畫讀者不見得知道行政院長是誰,但一定知道編譯館館長王天民、熊先舉大名。因為每一本漫畫書後面都要印上館長具名核發的連環圖畫審定執照。

趁著臺漫被掃蕩整頓的空窗期,無良書商隔海盜版日本漫畫殺入市場,大作無本生意。內憂外患夾擊,風聲鶴唳之下,漫畫家們不敢畫、不能畫、不爽畫,棄筆、轉行、凋零,臺灣本土漫壇一片死寂,差不多奄奄一息。直到八○年代初期纔等到「一狗一龍」帶來一絲久違的黎明曙光。

敖幼祥於報紙連載的《超級狗皮皮》與《烏龍院》超級爆紅,找回許多漫畫讀者,不過《狗》與《龍》都是搞笑單元漫畫(一則約四到五格)。要到1983年黑豹問世,臺灣纔等到久違的、內涵與技法俱足的大長篇漫畫,更難能可貴是能與日本、歐美匹敵的「大人向」漫畫。戰士能劍劈開黑暗昏濛,闢拓一條日光大道,一羣新漫畫家紛紛跟隨其後推出長篇連環漫畫。不管鄭問本人怎麼評價,《戰》的問世及存在本身,在臺灣漫畫史上已具有劃時代意義。莊展信先生認為此作對鄭問的影響、臺灣人的影響很重要,用意在此。

鄭問少提、避提《戰》,不料2012年7月他生前最後一次接受訪問時倒是提了幾句:「我那時候畫的是科幻題材,當時最紅的就是《星際大戰》,我就把光劍改一改,加一些臺灣的背景,例如八卦山、野柳的女王頭…結果這篇《戰士黑豹》反應很好,因為那時候日本漫畫再好,也不可能畫臺灣的背景和題材,所以反應還不錯。(博客來OKAPI訪談稿)」他說的「改一改、加一加」聽起來很簡單,其實事情並沒有那麼簡單。

查《星際大戰》之《絕地大反攻》於1983年6月25日在臺北上映,相信鄭問動筆時已看過全部初代三部曲。他確實從中得到不少靈感,有一格甚至把黑武士維達、帝國戰艦與死星照實畫進去。不過,鄭問並沒有全盤抄襲,而是藉星戰世界觀為基底,揉合臺灣地標、中國劍仙、港式打鬥、童話神話、太空科幻等元素再改造擴展。

《戰》的世界觀很簡單:遙遠的宇宙星雲受黑暗帝國統治,可抗衡邪惡的戰神智者將冬眠萬年,須找人接班,遂飛來地球抓走一無辜年輕人,訓練他速成戰士黑豹,與女王聯手率領盟軍對抗黑暗王。是的,這幾乎也是星際大戰《曙光乍現》的大綱。

維持星際平衡的智者暨戰士八眼有如尤達大師,美麗的仙女星女王可類比莉亞公主。機器人小眼負擔起R2D2、C3PO的角色,接引、導覽、陪伴黑豹。但是它的圓球體造型可能係參考日本《機動戰士》系列最強不敗機體「哈囉」。帝國殺手士兵造型有八成像星戰帝國風暴兵,而其效率、功用與開槍命中率則是十成像。(待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