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憶我的CFA備考生涯(1):初識CFA

  第一次接觸到CFA,是2005年我作為交換生到新加坡國立大學(NUS)學習的時候。那時,我已經進入大學本科四年級,主要課程已經修習完畢,學分也達到畢業要求,並且獲得了本校的碩士研究生保送資格,因此得以能夠心無旁騖地遠赴南洋,增添一段新鮮的求學生涯。在NUS,我選修了幾門研究生的課程,課餘的大多數時間都待在研究室(類似於理科生的實驗室),看到一個來自香港的同學在備考CFA,簡單聊了幾句,並沒有深入去了解。

  回來之後,大四下學期的時候,CFA協會在本校組織了一場宣講會。那時,知道和了解CFA的人並不多,學校里流行的考試是英語四六級或者托福雅思,再或者是證券從業資格證、CPA等等,所以儘管宣傳海報老早就貼出來了,最後去聽講座的並不多,偌大的教室顯得十分空蕩。我朦朧地意識到:這個考試與其它的資格證考試究竟有什麼區別?它到底有什麼優勢?為什麼香港的同學在備考而大陸備考者人數寥寥?我在網上查詢了基本的信息之後,去參加了這個講座,這也是我第一次全面了解CFA,但是仍然不夠深入。

  這次講座帶給我的震撼,就是:CFA的課程體系是如此完整,甚至超過了我在大學裡所學課程的完整度。我大學的專業是經濟學,所學習的課程涵蓋範圍比較廣,也有一些課程與金融學或者投資學相重合,但是仔細一盤點,我發現,除了經濟史、西方經濟學等少數學科完整地學過之外(主要課程包括《世界經濟史》、《中國古代經濟史》、《中國近現代經濟史》、《微觀經濟學》初級及中級、《宏觀經濟學》初級及中級等),其餘的課程基本上是蜻蜓點水式的淺嘗輒止,例如,我們所學的《期貨、期權和其它衍生品》,只學習最開始的一些章節,接觸基本的概念合應用,而後面的內容則沒有安排課時;《投資學》也只學到馬科維茨的均值方差模型為止,其它課程的情況大抵如此。後來我調查過其它學校的課程安排,發現我們並不孤單,很多學校與我們一樣,只安排了一個學期的課時。我想,這也許是大學教學的特色吧,「師傅領進門,修行靠個人」,大學的課時本來就少,更多時間留給我們自主學習,才造成這種情況吧。

  我拿著CFA的課程大綱,跑到學院里貼課程表的地方對照著看,覺得CFA課程體系的完整度要高於大多數專業的課程設置,於是我決定以CFA的大綱為藍本,補齊我的短板。因此,在大四下學期幾乎無人管束的情況下,我開始出沒於各大課堂。本校有一個很好的風氣,就是課程對外開放,不論是不是本專業甚至本校學生,均可自由聽課,絕不會出現毛澤東上胡適博士的課被奚落的情況。這時,我仍舊沒有下定決心報考CFA,主要是基於:第一,CFA考試並不普及,甚至連金融學專業的學生對它也比較陌生,它的接受程度到底如何,我並沒有清晰的認識;第二,CFA的報考費用太昂貴了,一級考試除了考試費之外,還要交一筆註冊費,合計需要人民幣將近八千元,那時我本科一年的學費才四千出頭;第三,我所在的大學裡,經濟學和金融學在全國都比較有名,所開的課程也多,我對照著CFA的大綱基本可以找到課堂去聽(除了「職業道德」那部分之外),我覺得通過課堂而非考試去補齊我的短板就夠了,將來如果真的要考,我也具備了相當的基礎。

  也許是機緣巧合,也是是命中注定,我就用這樣的方式填滿了我的大四下學期。而這一段學習的經歷,也為我後來報考CFA奠定了比較堅實的基礎。那時,準備出去工作的同學基本已經談好工作單位,終日狂歡;有些同學在備考碩士研究生考試,成天泡在圖書館裡;還有一些跟我一樣可以直接上研究生的同學則比較清閑。我走了一條與大多數同學不一樣的道路,現在回想起來,我感到很慶幸,如果沒有那時打下的基礎,一年後也許我就不會去報考CFA,也不會越來越清楚地看清自己未來會走什麼樣的道路。如今,我已經在那時選擇的道路上渡過了十年,期間雖然在不同類型的金融機構中服務,但是,當時的選擇給了我在這些不同的金融機構中轉身和容身的資本。這些資本,正是CFA所搭建起來的完整的知識體系加上後來工作中所積累的經驗共同構成的,它們在每一段旅程中都使我受益,我相信,未來我仍將會得到它們的助力。

  我在此也奉勸那些還在猶豫到底要不要考CFA的同學,不要等到最終下了結論之後再來準備。即使你尚在猶豫之中,也可以提前有意識地去學習相關的知識,這樣,即使將來你決定不去考CFA,學到的知識不會成為你的負擔,很可能是意外的驚喜;如果最終你決定要去考CFA,你在猶豫的時候學到的東西會減輕你日後備考的壓力。對於尚在大學的同學來講,尤其如此——因為你還有機會採取「聽課」這種輕鬆的方式來學習,而不必等到工作的時候還要擠時間、靠強大的自律來自學(很多人最終放棄的原因,就在於「自律」帶來的痛苦)。

回憶我的CFA備考生涯(2):下定決心報考

  2006年9月份,我開始了我的碩士研究生生活,此時我仍然沒有報考CFA的打算。那時,本校的研究生學制正在改革,由傳統的三年改為二年和三年並存,我因為沒有念博士繼續深造的打算,選擇了二年制的課程。這樣一來,大部分的課程都要在第一年學完,第二年就要開始準備畢業論文和申請工作了。所以,整個2006年下半年和2007年上半年,我都在上研究生的課程。

  那時,股票市場已經很火爆了,各大金融機構都來學校招人。有一次,有一個本科畢業即參加工作的學長帶著所在公司的人力資源部相關人員前來宣講,特地打電話邀請我也去參加。宣講會在一個大階梯教室里舉辦,幾百人的會場座無虛席,晚到的同學不得不擠在過道里。宣講的工作人員意氣風發,台下的聽眾也熱血沸騰,恨不得立馬就加入這個火爆的行業。

  宣講會結束後,我問學長:「這麼多人來參加你們的宣講會,向你們投遞簡歷,但是職位畢竟是有限的,你們怎麼篩選?或者我換個方式請教你:怎麼樣才能得到你們的青睞?」

  學長:「首先,我們只去我們認可的學校進行宣講。雖然我們並不禁止其他學校的同學來聆聽宣講和投遞簡歷,但是他們通過篩選的概率較低。企業招聘人員,希望找到人才,因此去好的學校是不錯的選擇。比如,我回母校,一百個人中可能會有五十個人通過簡歷篩選進入筆試和面試環節;如果我們去本市的另外幾所學校,一百個人中可能就只有二十個人能進入筆試和面試環節。所以,學校的實力和聲譽可以幫助我們進行一次初篩。」

  我:「那其他學校的學生有什麼東西是你們認為可以加分的呢?」

  學長:「專業證書。」

  我:「比如說?」

  學長:「比如說保險精算師、CFA、FRM、CPA、司法考試等。」

  我:「其他諸如證券從業資格證、英語四六級之類的呢?」

  學長:「聊勝於無。因為這些考試的門檻和難度都太低,沒有區分度,我們沒有辦法進行篩選。」

  我:「專業證書也只是證書而已呀,並不能代表能力。」

  學長:「理論上如此,但實際上它們的作用很大,特別是畢業生。」

  我:「願聞其詳。」

  學長:「大多數畢業生,特別是同一所學校、同一個學院的同學,它們所學的課程重合度很高,例如,你雖然是經濟學系的,但是也會學金融學的課程,金融學的同學也會學習經濟學的課程,你們之間的差別並沒有那麼大。而且,大學本科教育是通識教學,課程難度並不大,教師的作用更多地是引導,能達到什麼樣的程度取決於每個同學的興趣和投入。但是我們沒有辦法量化,或者說,沒有辦法在很短的時間內深入了解每一位同學。而且,畢業生大多沒有實踐經驗,所以把這方面的指標作為篩選的依據比較難。」

  我:「考試成績可以作為參考呀。」

  學長:「考試成績可以作為參考,但是並不是唯一指標。同樣是A,有的是80分,有的是100分。」

  我:「那專業證書呢?」

  學長:「專業證書的區分度比較高。一般來說,大家公認的專業證書,一般都有一套比較完整和嚴密的知識體系,通過這些考試能從側面反映一個同學的聰敏程度或勤奮程度。」

  我:「那是不是意味著:學校稍微差一點的同學如果有專業證書,是不是就能與名校的同學站在同一舞台上競爭?」

  學長:「大抵如此。不過,如果名校再加上證書,那就更具有優勢了。」

  我:「所以很有必要去考一個專業證書?」

  學長:「是的。證書並不在於多,而在於精。考一大堆門檻很低的證書,不如專心考一個專業證書。」

  我:「你上面列舉了很多證書,有沒有推薦的?」

  學長:「上面的都可以考,但是它們的側重點不一樣。保險精算師偏重保險精算,CFA偏重投資分析,FRM偏重風險管理,CPA偏重會計和審計,司法考試偏重法律。」

  我:「如果從事投資方面的工作,應該是CFA合適吧?」

  學長:「是的。你有所了解嗎?」

  我:「是的。我曾經以它的課程體系為大綱,選修了一些課程,彌補我的短板。」

  學長:「CFA的知識體系非常完整,一共包含十門課程,考試分為三級,每一級考試都考這十門課程,只是深淺和難度不同而已。這個課程體系基本涵蓋了投資相關的方方面面,如果以後專精某個領域,在這個框架之下去做進一步深入的學習也比較容易。目前,CFA只在北京、上海、深圳、廣州這些金融機構扎堆的地方流行,而且非常受歡迎。」

  我:「這麼說來,我應該去考一個了。」

  學長:「是的。我自己已經考過一級考試,正在準備二級考試。」

  我:「那我更要向學長靠齊了。」

  學長:「祝你好運。」

  這次談話,堅定了我報考CFA的決心。不過,為保險起見,我沒有報考2006年的考試,因為距離12月份的考試只有兩個月左右的時間,再加上研究生課程繁忙,我不想倉促應戰。

回憶我的CFA備考生涯(3):學前和考前準備

  大多數考生都知道,學習和考試大多時候並不能完全等同。學習的彈性很大,時間可長可短,內容可深可淺,廣度可寬可窄;考試,尤其是重要的考試,則是千鈞之重集於一時一身,知識上的準備、情緒上的調整、身體上的適應,都有可能影響考試的發揮——因此,我們經常會聽見考試超常發揮或有失水準的案例。但是,總體來看,知識上的準備是關鍵、需要花費時間和傾注精力的,其餘的因素只需要在臨近考試的時候多多注意即可。既然決定以通過考試為目標,那麼對學前和考前的準備則是當務之急,它也會決定我們在知識準備上的策略。

  第一個需要考慮的問題是考試的時間。CFA考試分為三級,其中第一級的考試一年兩次,6月份和12月份各一次,第二級和第三級考試均只有在6月份有一次考試。我在2006年下半年下定決心報考CFA,離當年12月份的考試只有不到3個月的時間,況且當時忙於上研究生的課程,根本來不及;2007年6月份的考試面臨同樣的問題,所以我決定報考2007年12月份的考試。這樣,我可以在2007年下半年專心備考,其中還有兩個月的暑假,時間上有保障。同時,CFA協會實行的報名制度是階梯式的,報名越早費用越便宜,類似於現在提前訂飛機票一樣。唯一的壞處就是,2007年9月份開學以後,我就要面臨找工作的問題,屆時我的同學們可以專心應聘,我則不得不雙線作戰。不過,我下定決心,即便如此,也要想辦法克服困難,實在不行,白天應聘,晚上備考。

  第二個需要考慮的問題是報名。因為2006年12月的考試還未舉行,2007年12月份的報名還沒有開放,我就設定了一個提醒,在2007年過完年後每個星期至少上一次CFA協會的官方網站,查看報名開放情況,確保我能夠在便宜的檔位上報名。同時,我開始籌集資金。CFA報考的費用由三個部分構成:第一部分是註冊費,只需要在第一級考試的時候繳納,無論第一級通過與否,以後都不需要重複繳納;第二部分是考試費,每一次考試都要繳納,如果沒有考過,下一次重考的時候仍需繳納;第三部分是教材費,2007年我報考第一級的時候沒有此費用,到2009年我報考第二級和2010年報考第三級的時候都需要繳納。我報考第一級的時候只需要繳納註冊費和考試費,折算成人民幣大約8000元。我四處告貸,終於籌齊考試費用。報名還需要考慮的問題是考試地點。2007年中國大陸的考點只有3個,北京、上海,第三個記不清楚是廣州還是深圳了(現在,6月份的考點擴展至8個了,分別是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天津、成都、武漢和南京;12月份的考點只有上述8個中的前4個),我選擇了上海考點。

  第三個需要考慮的問題是教材和計算器。計算器沒有什麼值得猶豫的,買CFA指定的兩款之一就可以。教材方面,那時官方沒有強制要求購買,可以在網路上買到影印版本的(現在CFA提供「電子版本」、「電子版本+紙質版本」兩種,價格不相同,但是強制要求購買,學員可任選其一);另外,我也查閱了通過考試的前輩們的經驗分享,知道了有「study notes」這種東西的存在——實際上,從第一級考試到第三級考試,我都是以「study notes」為主要備考資料,只有在看不懂的時候或需要做練習的時候才會去翻閱官方教材。著名的「study notes」是Kaplan Schweser公司出版的(該公司至今仍然每年更新,也是全世界CFA考生的「寶典」)

  第四個就是熟悉考試大綱了。CFA考試分為三級,每一級都考十門課程,分別是職業道德(Ethical and Professional Standards)、數量分析(Quantitative Methods)、經濟學(Economics)、財務報告分析(Financial Reporting and Analysis)、公司金融(Corporate Finance)、權益投資分析(Equity)、固定收益(Fixed Income)、衍生品(Derivatives)、其他類投資(Alternative Investments,也稱為「另類投資」)和資產組合管理(Portfolio Management),這十個科目中有一些在不同年份中會有所變化,以反映投資界的動態,但是大體上是保持穩定的。三級考試都以這十個科目為考點,所不同的是各部分的佔比在不同級別的考試中會有所不同(例如,財務報告與分析在第一級和第二級考試中比重很高,第三級比重降為0),同時各個級別的難度不同(例如,投資組合管理在第一級考試中只考查基本概念和框架,到第三級則強調應用)。考試大綱圈定了學習的範圍和深淺度,這對於考生來說非常之重要,有的考生在考第一級的時候過分深入某些特定的科目,導致花費大量的時間,而來不及學習其它科目。

  第五個就是對考試難度的認識,以及樹立自信。CFA考試號稱「全球金融第一考」,含金量自不待言,全球考試通過率不超過50%(平心而論,這個通過率已經很高了,相比國內的CPA、司法考試等,簡直可以說是so easy了。況且,這個通過率中還包括了每年的棄考生)。其難點我總結主要有兩個:第一個是CFA課程的廣度;第二個是英語。除此之外,第一級考試的難度是很低的,就像中國的高中生做美國高中生的數學題一樣,輕鬆加愉快——當然,前提是要認真備考。所以,第一級考試的考生大可不必太擔憂。

  萬事俱備,只欠東風。做好了準備工作,我考試全身心投入研究生課程的學習,以保證不會掛科,引起不必要的麻煩。自此,除了在2007年上半年報名之外,我的備考生活自2007年暑假正式展開。

  文章來源:高頓,若需引用或轉載請保留此處信息,未加入此版權信息,盜版者將追究法律責任!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