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時報【譚宇哲╱新北報導】

新北市府去年起推動「特色公園共融式遊戲場域示範改造計畫」,23座公園的共融式遊戲場將在今年9月全數到位,沒想到近日遭審計處點名計畫中有15座公園不符初評條件;對此,城鄉發展局解釋,初評條件為計畫推動之初選定示範基地所制定,條件較為嚴苛,不會以此限制各公園改造為特色公園共融式遊戲場。

公園設施管理需加強

去年1月23日新北市三峽區北大社區媽媽向市府陳情「要特色公園、不要罐頭遊具」,市府遂在同年3月成立協調平臺,由市府局處及各公所推動「特色公園共融式遊戲場域示範改造計畫」,預計選定23座公園打造共融式遊戲場,總經費2億5000萬元,截至今年7月已完成17處,剩餘6處將於8、9月陸續完啟用。

然而,23座公園的共融式遊戲場改造計畫中,有15座不符公園初評條件,部分共融遊戲場更對身障兒童不夠友善,公園入口處不利輪椅族進出,亟需加強公園設施管理與修繕,提供安全遊戲環境。

城鄉局都市設計科正工程司曾涵筠表示,城鄉局最初選定中和錦和公園做為主題式示範場域,其他公園如三峽龍學公園、三重集賢公園及板橋四維公園則做為優化場域示範計畫,初評條件是以示範場域所定下的選址原則,因此條件較為嚴苛,不會依此限制各處既成公園改造為特色公園共融式遊戲場。

每個公園有自己特色

曾涵筠坦言,新北共融式遊戲場設置原則是「安全又刺激好玩」、「每個公園都有自己的特色」,但因23座公園場域條件不同,部分為未開闢公園、部分屬現有公園改善,加上分屬不同施工、管理單位,並非每座公園都能以示範場域的理想條件來改造。

曾涵筠說,目前已依23座公園改善成果訂定「新北市特色遊戲場設計手冊」,內容包括共融式遊戲場設計原則、公部門執行流程、民眾參與機制、招標方式等,手冊預定9月出版,可做為各處公園施工改造時管理單位參考的依據。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