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全國各地櫻花盛開,尤其是武漢大學,又讓全國其他大學生們着實羨慕了一番。武漢大學的櫻花雨那是出了名的,每年一到櫻花季,那裏便是花的世界,美到不可方物。

  但其實,各所大學都有他們各自的特色和美妙之處。如果可能,我倒覺得每到一個城市,去一些比較具有歷史文化的高校走走真是一件美妙的事情。如果碰巧,到了歷史上的書香文化之地,那更是一種不錯的旅行體驗。

  以前去過湖南長沙的嶽麓書院,嶽麓山下,湘江邊上,朗朗書香氣,總覺得自己恍如回到了過去,回到了那個歷史年代。

  而今天要介紹的是中國歷史上另外一個赫赫有名的古代書院。這個書院以前名叫龜山書院,對於這個名字,可能很多人要搖頭表示不曾聽聞,但是它還有另外一個名字,叫東林書院。這個名字曾經出現在中學歷史教科書上,大概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了。

  東林書院位於無錫市內解放東路867號,始建於1111年,是宋代學者程顥、楊時長期講學的地方。後來到了明朝,這裏依舊是文化教育傳承之地,到了萬曆年間,因爲學者顧憲成等人在這裏講學。

  它雖然沒能入選到中國古代四大書院之列,卻也是在歷史上赫赫有名,尤其是在明朝萬曆年間,聲明遠超四大書院之列的嶽麓書院、應天書院、白鹿洞書院、石鼓書院。要知道,作爲一個講學育人的地方,很多時候書院一般功能是“教育”,而東林書院當時的影響力,不僅在學術方面,在政治方面也頗具影響力,它已經遠遠超越“教書育人”,而成爲影響整個社會,引導整個社會價值觀的一個地方。東林黨人當時所傳播“讀書、講學、愛國”的精神,引發了整個社會的共鳴和反響。

  如今的東林書院,雖然歷經千年,經歷過了多次的翻修,但這裏依然保留着最初始的樣貌。在高樓林立,商業街環繞的環境之下,東林書院就像是一片難得尋覓的淨土。一道牌坊,一堵牆,外面是喧囂嘈雜的現代化都市,裏面則似乎依然停留在幾百年前。

  這裏清幽、靜謐,遊客稀少,環境優美。

  東林書院大門始建於萬曆年間,門頭是“東林書院”四個大字,門的左右是一副對聯,對聯的內容是:此日今還再,當年道果南。據說這幅對聯是有典故的,來自於宋代學者楊時和恩師程顥之間的情誼,只是原來的對聯已經失傳,如今的對聯是由近代學者錢偉長提筆所書。

  走進東林書院,迎面看到的是一座石牌坊,也被稱爲馬頭牌坊。它是用石頭雕刻而成,上面有二龍戲珠、丹鳳朝陽、獅子滾繡球、鯉魚跳龍門等精美圖案。牌坊的正面是“東林舊跡”,反面是“後學津樑”字樣。這是乾隆年間才改的題字,以前所書的是“觀海來遊”、“洛閩中樞”,好像更有“東林意境”一些。

  再往裏面走可以看到泮池。據說是始鑿於明萬曆三十二年,池上有石橋,江南庭院中經常看到,據說它是講學的象徵建築。古時候的讀書人對讀書環境還是非常講究的。

  東林書院,最值得一看的當然是這裏的“教室”,也就是歷代學者在東林書院入座講學的地方。我本以爲是隻有一個廳堂,卻不想有好幾個。最有名的有:麗澤堂、依庸堂、晚翠山房、小辨齋和再得草蘆。

  麗澤堂是學者顧憲成親自取得名字,在這裏講學聽講的人非常多,當時很多的吳越江南人士都紛紛到這裏來聽講討論,盛況空前。

  依庸堂也是萬曆年間建成的。由東林黨領袖顧憲成所撰寫的那首非常有名的對聯“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就在依庸堂內。

  小辨齋是和麗澤堂、依庸堂同期所建,是學者顧允成讀書講學處。

  晚翠山房和再得草廬是後來建設的,建於清代,爲書院講學書齋之一。是一些清代學者的講學之地。

  這些講學堂至今保留着原來的風貌。本以爲能影響全國政治和思想的地方,應該規模宏大非常氣派,但和想象中的有些不一樣,這些學堂非常樸素,空間並不大,而且擺設就是一些桌椅。

  但是不知道爲什麼,這裏特別讓人能夠感受到書香氣。置身其中,彷彿當年顧憲成等學者在這裏講學的場景都能一一浮現在眼前一般。這種情景是很多高校沒有的,以至於身邊一個遊客感嘆:在這裏上學真的太幸福!也不知道是感嘆當時的講學風氣還是如今這裏清幽的書院環境氛圍。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