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化騰的學習能力,一層層撥開,最外層是他的模仿和微創新,中間層是觀察、思考和提問的能力,而最內核則是清晰的自我認知和發自內心的熱愛。

「我知道自己對著迷的事情完全有能力做好。」90年代的馬化騰如是說。

馬化騰的學習能力,層層剝開,來自三個維度:模仿和超越;觀察、思考和提問;自我認知和發自內心的熱愛。

馬化騰的學習能力,首先是模仿能力,集中體現在「微創新」這三個字上。

馬化騰自身是一個資深網迷,見到好東西都會模仿,進而超越。

騰訊一開始給人的印象就是兩個字「山寨」,並曾經一度引起公憤。

外部的評價是,「這種行為在實質上是一種徹頭徹尾的山寨模仿精神,並且在騰訊內部發揚光大了。」

馬化騰在2006年6月接受《中國企業家》雜誌採訪時也提到了這一點,「我不盲目創新,微軟、谷歌做的都是別人做過的東西。最聰明的方法肯定是學習最佳案例,然後再超越。」

後來他也提到過「模仿是最快的方法,但是不可持續。」

實際上,山寨不僅是騰訊公司的問題,也是一個時期中國互聯網的特點。

美國的IT產業在二戰後始終處於全球領先的地位,而中國在上世紀90年代纔出現計算機和互聯網,當時蘋果微軟谷歌等互聯網公司已經壯大。

作為後來者,中國互聯網公司的起步多少都帶著對國外科技巨頭的模仿,騰訊也不例外。

早期模仿ICQ推出第一款產品OICQ時, ICQ自身早就成熟並且進入中國市場。

而且,已經有三款漢化版的ICQ產品被使用,為什麼OICQ能夠後來居上?

當時的騰訊團隊做了幾項重要的微創新。

比如將用戶內容和朋友列表從客戶端搬到後臺伺服器,對軟體體積的有效控制,採用UDP技術來節約伺服器成本。

這三個看起來只是技術上的區別,其背後體現的是一種覺察和認知。

進一步剝開,這樣的模仿和超越能力,來自於馬化騰觀察、思考和提問的能力。

第一次技術討論會上,馬化騰提出了一個聽上去很古怪的問題:我們的用戶會在哪裡上網?

馬化騰團隊的第一個微創新,就是由這個提問觸發的。

和國外的情況不同,當時的網民大多數沒有自己的電腦。

網吧是中國網民最重要的上網場所,大家會經常在不同的電腦上網。

因此騰訊做了技術上的微創新:無論在哪個電腦登錄,聊天記錄都可以同步。

這一點是當時資訊人、北極星和飛華都沒考慮到的。

事實證明,這一點大大提升了用戶體驗。

為什麼能提出這樣的關鍵問題,我想這跟他對用戶體驗的重視有關,更與他的觀察和思考能力分不開。

更進一步的,為什麼馬化騰在一開始的時候就如此重視用戶體驗,又為什麼總是能敏銳覺察中國網民的需求呢?

我想這來自於他從小就表現出來的清晰的自我認知以及對網路世界發自內心的熱愛。

「我希望自己寫出的東西被更多的人應用」,這是他樸素的說法。

而這樣的目標必然會引導他琢磨網友的需求,因為只有這樣,他做出來的軟體纔能夠觸及更多的人羣。

這個目標的源頭,我認為源於他對虛擬世界的熱情。

現在的馬化騰每天最大的興趣依舊是在互聯網上生活。

包括看資訊、搜索、購物、付款、玩遊戲全部使用騰訊的產品完成。

一方面,他想時刻體驗騰訊的產品是否能為用戶帶來最大便利。

更重要的是,他的興趣就是把以QQ為基礎的騰訊打造成一流的互聯網公司。

騰訊20年坎坷前行,如果沒有這麼強烈的興趣,或許就無法成就現在的樣子。

再回來談到學習能力,也許很多人會覺得跟熱不熱愛是兩個毫不相關的事情。

事實上,他們是密切相關的,情感因素對學習能力的影響非常大。

和小時候對天文學的迷戀一樣,馬化騰的學習能力之緣起,就是「著迷」二字。

對此他也有強大的信心,「我知道自己對著迷的事情完全有能力做好。」

因此,馬化騰的學習能力,一層層撥開,最外層是他的模仿和微創新,中間層是觀察、思考和提問的能力,而最內核則是清晰的自我認知和發自內心的熱愛。

正如物質與能量的互相轉化,正是強大的思考能力和充沛的情感,推動著一個人學習能力的迭代成長。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