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瑞村(左)与徒弟(右)制作大士爷纸扎神像。(记者林宜樟摄)

2018-08-21 19:58

〔记者林宜樟/嘉义报导〕现在正值农历7月,各宫庙正筹办普度法会,法会中经常摆放被称为「大士爷」的纸扎神像,相传大士爷就是管理农历7月来到阳间的好兄弟;嘉义县太保市释教法师黄瑞村从事纸扎工艺20多年,最近忙著制作各宫庙的大士爷神像订单,仓库里满满数十尊大士爷纸扎神像,让他开玩笑说「在此处绝对不用怕好兄弟来」。

黄瑞村从小跟著父亲学习办释教法会及往生纸扎工艺,20多岁时拜师学纸扎大士爷神像;他说,大士爷纸扎神像需先从竹篾制作骨架,再使用大量报纸以面粉糊黏成形体,依序黏上外衣,制作面部、手腕、鞋子、头盔等,大士爷盔甲则采用「菜搓铜」工法折成来呈现质感。

黄瑞村说,大士爷纸扎神像应各宫庙需求,大小、姿态、衣饰、面像等各不同,有宫庙订做的大士爷神像头部要随风摇摆,有宫庙则订做高达12尺(约360公分)的大型大士爷神像,有的左手下垂,有的左手成捧物姿态,因此无法量产,几乎全身都采手工制作。

黄瑞村说,大士爷两旁的山神、土地公骑著神兽,虎、狮全身都是用纸扎做成,耗费功夫表现四肢肌肉感,难度最高;普度法会上也有普陀山纸扎,有大士爷、善财童子、龙女及唐僧一行人,还有4位神明,持剑无剑鞘象征「风」,手抱琵琶无弦象征「调」,持伞不开象征「雨」,手持小龙(蛇)象征「顺」,各有象征意义。

黄瑞村说,除农历7月,大士爷等纸扎平时较少有需求,现已极少人制作,嘉义地区只剩他和嘉义市一间纸艺坊制作大士爷纸扎等,现在有一名30岁徒弟学习制作,继续传承传统工艺。

黄瑞村的仓库里满满的大士爷纸扎神像。(记者林宜樟摄)

大士爷纸扎神像先用竹篾制作骨架。(记者林宜樟摄)

大士爷纸扎神像用报纸包覆制作,再装上头部等部位。(记者林宜樟摄)

大士爷纸扎神像用报纸包覆制作,再装上头部等部位。(记者林宜樟摄)

完成的大士爷纸扎神像。(记者林宜樟摄)

大士爷的盔甲采「菜搓铜」的手法一一折出呈现质感。(记者林宜樟摄)

手臂弯曲处的折痕呈现传统纸扎工艺。(记者林宜樟摄)

12尺高的大型大士爷纸扎神像。(记者林宜樟摄)

头部会随风摇摆的大士爷纸扎神像。(记者林宜樟摄)

土地公及山神纸扎神像。(记者林宜樟摄)

普陀山纸扎神像。(记者林宜樟摄)

别墅型往生纸扎。(记者林宜樟摄)

往生纸扎。(记者林宜樟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