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市生活的我們,天天在鋼筋水泥的車水馬龍中早就習慣了繁忙和喧囂的生活。但獨自一人安靜下來後,有沒有那麼幾個瞬間,很想放下手邊的一切,不管不顧的逃離開。逃離現在的所知,逃離現在的所有,探索一種未知的生活方式?

到底要逃到哪裏去,才能尋回內心的那一隅安寧自在?

到自然去!

在城市生活久了,我們常常會忘了,我們人類是一個更大的生命系統的一部分。

自然的神奇之處在於:一旦你身處其中,好奇心會讓你全神貫注於季節的細小變化,被棲居在自然中的各種野生生物所吸引,同時開始思考:我們人類應該如何與這一切和諧共生。

迴歸自然生活

什麼是荒野?

爲什麼那麼多人嚮往荒野?

徒步一次荒野就能治癒人生嗎?

……

許多人發出這樣的疑問,答案各有各的不同。

在阿信看來,荒野不僅是那些荒涼廣袤未被開發的處女地、豐富多彩未被人類染指的野生動植物,還是我們森林裏的小木屋、後花園裏的一片綠意,它還是某些更深刻的東西,某些未被現代社會征服的、來自我們的環境的難以感知和描述的欣喜。

迴歸自然生活,做一個更好的人,這也是我們所倡導的精神和本真。下文分享幾個自然愛好者的故事,希望他們的故事能給你有所啓發。

你的生活取決於你每天做的事情

1

住在森林的小木屋裏可能很刺激,但這種生活方式往往被過於浪漫化。34歲的小學教師雅各布,從16歲第一次住進小木屋以後,幾年間住遍了附近森林裏的所有小屋,並萌生了自己建造木屋的想法。

現在,他一邊定居在波士頓,一邊開始設計和建造自己的第5個小木屋。他向我們回憶起小木屋生活的美好與挫敗。

“砍柴,擔水。砍柴,擔水。住在這些沒電沒水的小木屋裏有多少快樂,就有多少痛苦。”

想象一下,想燒水做飯要先跋涉,穿過林子去河邊打水;然後生火,要提前砍樹、堆放乾燥和劈柴;還有洗碗、洗衣服、洗澡……在小木屋裏,最基本的舒適生活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

不過,雅各布認爲,這種生活方式的吸引力正在於它的難度。它迫使人專注,而專注能帶來滿足。

“當火生起來,溫暖的感覺讓人心生感激。而在公寓裏,溫暖是理所當然的。我珍惜自己爲溫暖舒適的生活做出的努力。”

他很喜歡每次建完木屋後,後退一步對着作品說“我完成了”,在他看來,沒有比這更讓人開心的事了。

2

白天在租來的辦公桌、咖啡館製作動畫,夜晚露營森林,什泰夫已經持續這種生活很久了,大家叫他“數碼遊牧民”。改變發生在他公寓租約快到期的時候,白天爲別人打工,晚上回到一個不屬於自己的房子,他開始質疑一切。

“我並不是不快樂,我只是有很多疑惑。”

對自然的熱愛促使他做出決定,嘗試一個月的戶外生活。

在城市附近的林地裏,他搭起帳篷或吊牀,支起小鍋點燃篝火,在星空下過夜。他一開始就打定主意:一旦覺得不好玩,就搬回公寓;一旦覺得太冷或太悲慘,就打包回家。可是,一個月、兩個月、三個月……很長時間過去了,他還在露營。

你可能會問,這個人是不是留着一副大鬍子,一出現就會嚇着小孩?但事實不是這樣。他整潔、強健,充滿魅力。

“很多人認爲我肯定是反社會的,其實我只是過自己的生活,把它過成我想要的樣子而已。到後來,我反倒更加融入社會了。”

很明顯,什泰夫是在不離開現代生活的前提下,做了一種健康和幸福的選擇。

“每個人都理解迴歸自然和在大自然中度過更多時間的好處,只要能平衡,不走向某個極端,適度的都是合適的。”

也許我們都可以嘗試一下,適度地在戶外生活,自然將教會我們謙卑,滋養與活躍我們與世界的關係。

永遠不要回避自己的熱愛

1

雕刻藝術家凱麗·麥康奈爾從小喜歡戶外,對大自然有獨特的理解。與自然的聯繫不斷激發她的創造力。通過觀察和探索,她將自然風景轉化爲豐富細緻的木版畫,把興趣愛好變成了工作。

凱利發現,在野外她能真正平靜下來並且思考,21歲的時候她徒步完成了約3500公里的阿巴拉契亞國家步道,開始探索美國更多的自然美景。

結婚生女後,她發展出一種新的旅行方式,她說“與一個有敏銳觀察力的孩子一起旅行有別樣的美好”。而靈感和作品,就這樣自然而然產生了。

她將眼中的風景雕刻在木板上,她希望人們看到這些版畫能回憶起自己過去的自然經歷,受到啓發,並行動起來保護環境,畢竟

“人很難想要保護自己沒有感覺的東西。”

凱利建議大家花時間沉浸在自然之中,開啓全部感官感受其微妙之處。忘了誰說過,或許很多名人說過,靈感藏在細節中。

2

攝影師布魯諾在伯爾尼高地出生和長大,這直接影響了他的世界觀和創作實踐。在熊比人還多的育空,他第一次感到自己“徹底自由了”,從此他一直在尋找這樣的感覺。

他報了很多野外生存課程,學習了各種各樣的技能。跟朋友劃獨木舟去獵駝鹿,在室外氣溫﹣40℃的雪屋裏過夜,像動物一樣輕手輕腳從不大聲說話。他還喜歡一個人進入荒野深處,獨自感受自然的壯美與恐怖。

他告誡人們,在戶外,沉迷於任何事物都是致命的,要豎起耳朵傾聽、仔細觀察、用所有感官來理解這個世界,研究動物痕跡和熊糞是保命的基礎。

但他並非隱士,相反,他很欣賞文明之美。不在野外的時候,他就住在蘇黎世,享受現代生活的舒適和便利。他喜歡攝影的工作和挑戰,爲雜誌拍照,出版攝影集,最重要的是,這種工作恰好允許他不時地回到荒野。

“我永遠需在兩個世界尋找快樂,只有這樣,它們的對比才鮮明。在野外,看到文明之美,反之亦然。”

他說,選擇自己的生活方式是自由的本質和人最大的特權。

成爲改變的一部分

“任何人在生活中的任何方面,都可以成爲基層社會活動家。只要有強烈的願望,並且願意做出改變就夠了。”

親近自然,熱愛自然,保護自然。每個人都知道我們應該與自然和諧共處,卻很少真正採取行動。在迴歸自然是生活方式中,你可以參考這些:

1. 每次離開,都回顧一下自己剛走過的路,看自己是否留下了什麼,破壞了自然;

2. 洗澡時節約用水,出門時關燈省電;

3. 健康飲食,少用塑料,選擇有機食物,享受戶外,感激大自然的贈予;

4. 做戶外的志願活動,比如給護林員送補給等;

5. 生態旅遊,瞭解和幫助當地人保護環境;

6. 回收水瓶,使用瓷器或不鏽鋼容器自帶飲水,減少塑料垃圾;沖水之前想一想,不要把棉籤等廢棄品扔進馬桶,它們可能會因此流入大海;隨手撿起路上的垃圾;與朋友一起做清理活動;把以上活動分享在社交平臺上,把污染情況反映給相關組織,號召更多人蔘與保護環境;

7. 消費時有意識地選擇公平貿易產品。

改變可以是微小的,也可以是巨大的,只要有所行動。

相關書籍推薦

《物外01: 另一種逃離》

[英] Another Escape編輯部 編

《另一種逃離》是《物外》系列的第一本,主題爲“荒野”(wilderness)。

“來往一虛舟,聊隨物外遊。”從蘇東坡到梭羅,古今中外無數人投身“野”境,尋找真我。《物外01》思考了“野”對人類而言意味着什麼。從恐懼,到征服,再到尊崇和保護,人類到底該如何與自然和諧共處,如何與自己內心的野性共生?個人的創造力和集體的願景又會引發什麼?

編輯團隊找到多位戶外生活愛好者,聽他們講述自己與自然的故事;深入羅馬尼亞荒原,與當地的保護者一同爲野生動植物的迴歸做出努力;並跟着一羣衝浪活動家,去看看是什麼激勵他們保護我們海洋中的荒野的。

Another Escape 參與了

“1%回饋地球”公益捐贈

圖書使用環保紙張和植物油墨印刷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