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農曆是三月三,三月三,是南方多個少數民族的節日。滿族本來是沒有過三月三的,但因爲去年,國家一些部門舉辦華服節,號召各民族穿民族服裝。我們平臺也是積極參與,號召滿族同胞在這一天也穿上滿族傳統服裝。具體可以看去年的三月三,也就是2018年4月18日我們發的文章《

  三月三,華服日,權威部門給華服的界定包括哪些服裝?

  》。今年再辦華服節,可以說是第二屆了。

  三月三,本來是南方少數的傳統節日,可以說歷史悠久,有的認爲有上千年的歷史。這一天被認爲是南方少數民族人類祖先的誕辰日。

  五大少數民族自治區之一,也是南方少數民族唯一的自主權——廣西壯族自治區把三月三確定爲法定傳統假日,自治區內全體公民放假2天。

  根據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今年2019年“壯族三月三”放假的通知,“壯族三月三”期間,本自治區全體公民放假2天,根據《國務院辦公廳關於2019年部分節假日安排的通知》(國辦發明電[2018]15號)精神,清明節放假時間爲4月5日至7日。

  南方各少數民族過三月三,主要有兩大內容,一是祭祖,而且是祭祀本民族的始祖,如壯族的祭祖就是祭拜盤古、布洛陀始祖。另一個,與漢族的清明節類似,就是踏青。南方的少數民族沒有漢族封建禮教束縛,這一天主要內容就是對歌、唱民族的山歌,可以自由戀愛,類似是情人節。

  雖然南方有好幾個少數民族都過三月三,但內容大致相當,只是祭祀的神靈和祖先不同。如布依族,在祭祀方面,主要是祭竈神,男人上山祭祀山神。組織人(祭祀)多是布摩(即摩公,摩文化傳承人),因爲布依族不僅有進山打獵,還有農耕,所以還祭祀水神、寨神、地蠶等。還有祭祀本民族古代的英雄如王囊仙、賀連級等人。另外也是踏青、對歌等。

  現在漢族過三月三的很少,而且也不是漢族的法定節日。據說漢族最遠古的說法是伏羲、女媧交合的日子,但漢族歷史經典中從沒有記載黃帝的生日。

  網上少數漢服黨對我們響應國家華服日,號召穿滿族服裝,罵我們是亂認祖宗行爲。

  但我們看看歷史就知道,只是到近代,清末革命黨爲反滿需要,才創造出的黃帝的誕辰日,不知道當時爲什麼學南方少數民族祖先生日,定在了南方少數民族的節日三月三。

  按漢族史書記載,農曆的三月初,或許是春季開始,古代時候,半原始狀態下還保留的羣婚的殘餘,這天祭神求子,狂歡野合。流行“屍女”。什麼是屍女?就是讓女巫躺着,擺成神靈(屍)的樣子。郭沫若指出:“當即通淫”。就是說屍女類似現代的失足女了。孔子怒斥“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觀之矣。”認爲這跟動物到了發情期一樣,與儒家禮教背道而馳。

  所以要說漢族傳統的三月三,歷史上還沒有確定是黃帝生日並祭祀的傳統,有的是被一些媒體人稱爲狂歡節或是情人節。只是近代以後,纔有了祭祀黃帝誕辰的說法。

  三月三,還是日本的女兒節。明治維新之前,日本也是使用農曆,所以各節日是按農曆過。明治維新後,完全使用西方的公曆,而且不在保留農曆。所以傳統節日均按公曆的日期來過,這樣日本的農曆三月三女兒節就變成公曆的3月3日的女兒節。

  日本的女兒節,也叫成人偶節,傳說日本古代,由陰陽師(類似滿族的薩滿)在河邊祭祀,往河水裏放一些紙做成偶人,以期望人類的厄運寄付在假人身上,隨之帶走。女孩或爲這個節日準備製作偶人,漢族封建時代女子講究做女紅,日本作偶人大致就類似漢族女作女紅,並會互相比較誰作的偶人漂亮,逐漸演變成女兒節。

  滿洲人歷史上沒有三月三,但有個類似有些南方少數民族祭祀山神的節日山神節,而且也是在農曆三月,只不過不是三月三,而是農曆三月十六日。

  上圖是最近發現的消失許久的吉林省錫伯族古代卦勒察錫伯國長白山部民俗文物一一喇嘛瓦片堆,又稱柳古塔。就是祭祀山神。

  吉林省長白山系的山神文化根據不同民族和不同地域,信奉的偶像人物和供奉形式不同。目前,主要供奉的山神爺有4個人物:老罕王、柳古、王皋,孫良。滿族的山神爺是老罕王,傳說這天爲老罕王的誕辰日,錫伯族的山神爺是柳古。近代闖關東來的漢族,也學當地的滿洲人供奉山神,只是改變了內容,供奉孫良和王皋。孫良只是一個闖關東的流傳人物,歷史上無記載,但王皋倒是有此人,是南宋時期的人物,活動範圍只在江南,不要說滿洲地區他沒來過,幾乎連華北都去過,不知道闖關東的人爲何把他當作山神?

  作者富察春兵

  滿族文化網出品,轉載請註明。

相關文章